俄國的“東西方基因” |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24年10月10日20:53:5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俄國的前身叫莫斯科大公國,原本是隸屬於金帳汗國的一個附庸國。 金帳汗國由蒙古人創建,開國可汗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1259年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分裂,金帳汗國成為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在金帳汗國境內,有蒙古人、突厥人、羅斯人和保加爾人,他們互相通婚,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融合——很多人講俄羅斯人有一部分蒙古血統,正是源於這段歷史。 阿爾貝二世(摩納哥親王),紹伊古和普京一起釣魚。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前國防部長紹伊古的父親為蒙古族人(圖瓦人),母親則是烏克蘭人。 金帳汗國存在了兩百多年,到十五世紀末,各地逐漸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場面。 1480年,位於西部的附屬國莫斯科大公國停止向金帳汗國納貢並宣布獨立——歷史學界通常將這一年視為俄國建國之年。 莫斯科大公國獨立後,不停地從虛弱的金帳汗國手中奪取領土,並以繼承者身份自居。 從這個意義上講,俄國一開始就具有橫跨亞歐大陸的“草原屬性”,跟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是有些許歷史淵源的。 同一時期,策劃莫斯科大公國獨立的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迎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公主,吸引了大量原東正教人士前往(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1453年陷落)。 考慮到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名號遠比金帳汗國響亮,於是剛剛獨立的莫斯科大公國又宣稱自己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詡“第三羅馬”。 實際上,俄羅斯帝國國徽中的雙頭鷹,便是來自拜占庭帝國。 因為這段歷史,使得俄國同時具有了向東(內陸)、向西(海洋)擴張的基因,既惦記着金帳汗國的地盤,也想恢復東羅馬帝國的榮耀。 從1480年到1917年的400多年裡,歷代沙俄統治者建立起一種“地域性蠶食體制”,連續不斷對亞歐大陸上的20多個國家發動36次擴張戰爭,到十月革命前夕,已成為橫跨亞歐大陸、面積達1800多萬平方公里的軍事封建世界第一帝國。 有學者稱,“一部俄國史,就是一部不斷向外殖民、進行領土擴張的歷史。” 15世紀的莫斯科大公國領土範圍,1547年正式改名沙皇俄國。 接下來把重點聚焦到俄國的地緣政治戰略上。 概括來說,沙俄時代定下了由陸地大國到海洋大國的“西進、南下、東擴”戰略,首先儘可能多地占據亞歐大陸地盤,然後再同海洋霸權一決高下。 西進方向,俄國將波羅的海沿岸的瑞典、立陶宛等作為擴張目標,同時向東歐平原的波蘭進軍。 南下方向,沙俄同奧斯曼帝國開戰,奪取黑海北岸地區;占領高加索一帶的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三國,一度打到伊朗;完全占領中亞,但止步阿富汗,始終未能實現進入印度洋的夢想(南亞為英國殖民地)。 東擴方向,在逐步占領西伯利亞地區之後,沙俄趁晚清國力虛弱之際侵略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包括蒙古),力量直抵西北太平洋沿岸。 值得一提的是,沙俄帝國諸多沒有實現的願望,在蘇聯時期均變成現實。 至二戰結束時,蘇聯自身國土面積高達2240萬平方公里,控制的勢力範圍向西到達東德、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匈牙利一線,相較於沙俄時期推進了800至1000公里,距大西洋沿岸僅一步之遙。 西歐有着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力,一旦讓蘇聯占領整個西歐、把美國力量完全排除在外,無異於實現了當初希特勒的“宏願”,將讓莫斯科擁有匹敵甚至壓制美國的地緣政治力量(《中國的上籤》)。 正因如此,美國才不惜以身家性命為賭注,也要力保西歐安全。 蘇聯紅軍解放奧地利首都維也納。1945年秋,蘇聯允許其他三個同盟國軍隊進入維也納,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共同占領該城,直至1955年5月1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盟軍撤出,奧地利才完全獨立。 南下方向,二戰結束時蘇聯一度占領了伊朗北部地區,連首都德黑蘭都在蘇軍控制之下,不過考慮到國際輿論壓力,斯大林思索再三決定還伊朗“自由身”。 冷戰中期,蘇聯與印度結成同盟,並於1979年占領阿富汗,擺出一副夾擊巴基斯坦、飲馬印度洋的架勢,但最終也沒有成功。 東擴方向,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占領了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即北方四島)。 在中蘇同盟的巔峰期,蘇聯影響力擴展到了亞歐大陸九成以上地區,兵鋒一度威逼東北亞和東南亞。 八十年代,越南金蘭灣曾是蘇聯最大海外軍事基地,太平洋艦隊旗艦“明斯克號”航空母艦即駐紮於此。金蘭灣基地部署有大批圖-95、圖-16戰略及戰術轟炸機,在“第一島鏈”周邊實行常態化巡航,時稱“東京急行”。 曲終人散皆是夢,繁華落盡一場空。 隨着在美蘇爭霸中以失敗落幕,1991年12月8日,《明斯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指出:蘇聯作為國際法主體和地緣政治實體將停止存在。 之後俄羅斯聯邦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確立了蘇聯繼承者的角色——在眾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只有中俄建交以1949年起計算。 新成立的俄羅斯雖然看起來仍保留有17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領土,但事實上元氣大傷。 人口方面,俄羅斯僅有蘇聯一半多一點;領土方面,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等“精華地盤”損失殆盡。 失去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後,俄國波羅的海沿岸的港口只剩下聖彼得堡,而且處於北約國家南北封鎖之中。 失去對東歐國家的掌控後,俄國在歐洲方向後退了整整1000公里,戰略縱深大減,以至於今天烏克蘭無人機可以輕易飛到莫斯科上空。 失去烏克蘭和高加索三國後,俄國在黑海、裏海方向的影響力迅速衰退,面臨伊斯蘭勢力的步步緊逼。 至於說失去中亞五國,則讓俄羅斯的東南邊界向北後退約1600公里,與主要盟友印度徹底失去地緣聯繫。 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著名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曾點評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這個超級大國,只不過是第三世界裡一個地區性大國而已。 1989年的蘇聯行政區劃。 1989年蘇聯人口分布圖,主要集中在東歐地區。 鑑於九十年代迅速惡化的地緣環境,俄羅斯最初希望向西方一邊倒,提出所謂的“大西洋主義”戰略,發現行不通之後,在葉利欽執政末期推出了歐亞兼顧的講法。 新千年普京上台以來,俄羅斯戰略界在兼顧歐亞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西緩、南控、東聯”的總體戰略構想。 西方即謀求與美國和歐盟建立“新型戰略關係”,外交上支持美國反恐戰爭,經濟上強調與歐洲合作共贏,安全層面謀取與北約合作。 南控即試圖掌控與中亞、高加索地區獨聯體國家間的“特殊關係”,繼續在境外保留軍事基地,防止中美等大國向前蘇聯地區滲透。 東聯既促進中俄關係穩定發展,同時改善同日本、韓國的關係,積極參與解決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 不得不說,“西緩、南控、東聯”的整體思路在2014年之前起到了非常好的戰略效果,直到克里米亞事件爆發.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6025 血壯山河之隨棗會戰 第三章 4 | |
2023: | 南斯拉夫共產黨 | |
2022: | BBC: 是誰用什麼方法炸了克里米亞大橋 | |
2021: | 抗美神劇「長津湖」赴美上映 | |
2021: | 為啥“滿城皆說《長津湖》”? | |
2020: | 峰迴路轉,1955年美國為何突然決定同意 | |
2020: | 俄羅斯不再忍耐直接開火參戰了,出動戰 | |
2019: | 土耳其公然入侵百姓逃難,今日敘利亞一 | |
2019: | 又領先世界20年?美將測五代機視覺隱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