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首輪打擊就可摧毀中國核反擊力? |
送交者: 洪源 2006年07月10日15:58:5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美俄核力量失衡的警號 美俄核力量失衡,與美國對前蘇聯、俄羅斯的軍事誤導密切相關
美國在國際態勢如此敏感的時期放出此言,到底是何原由?而前蘇聯——俄羅斯又是怎樣從與美國勢均力敵的軍事大國走到今天的地步呢? 美俄核均勢失衡的現實 這篇文章中心論點是根據2002年簽署、2003年生效的《莫斯科條約》估算結論得出,這一條約使美陸上洲際導彈、潛射導彈與戰略轟炸機都保持對俄的大幅優勢。 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都具有很多微電子芯片與具有半衰期的核裝料,一般全壽命僅為15年至18年。近期,俄陸基戰略核彈頭和運載工具壽命將盡,而新彈頭如“白楊-M”及“圓錘”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新運載工具如“北風之神”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部署速度慢,通過“核軍備控制”的如意算盤計算,美國可能易於獲得第一次核打擊可靠能力,美俄戰略穩定終於被打破。更不必說美國BMD導彈防禦系統對俄國二次核力量的抵消作用,則第二次打破了戰略穩定。目前,美俄全面核優勢天平已經逐漸偏向美國一邊。 這篇文章意味深長,它說明:一是美國戰略進攻武器的數量質量、偵察能力、打擊精度、戰略防禦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相對俄國已經占據了很大優勢。二是俄國戰略核武器的數量質量、保養狀況、戰鬥值班狀態與突防能力、數量的確令人擔心。三是繼蘇共垮台、蘇聯解體之後,處於戰略收縮期的俄國和俄軍衰落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四是美國戰略分析家這種說法,也是為從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國際機制和條約中獲得利益後,準備走向未知危險的理論準備。美印核合作就是一個鮮明例證。它顯然會徹底毒化國際軍備控制的起碼相互信任氣氛,為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必須指出的是,美國的相對優勢是在俄羅斯的衰弱中取得的,而美國獲得戰略優勢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它長期對前蘇聯——俄羅斯的軍事戰略誤導實現的。 美國啟用“戰略誤導” 蘇聯—俄國自毀長城 冷戰時期國際戰略的一大創造,就是“戰略誤導”。這是和平時期最高級的冷戰形態。 前蘇聯具有豐富的戰爭經驗,在社會制度上具有極大動員能力和向心力,但是在和平時期,卻在戰爭與和平的高端理論上出了大問題。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有敵國外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陷入盲目性,對自己的文明和戰略文化失去信心、妄自菲薄,不自覺地接受了對方的戰略誤導。美國一位著名作家說:“撇開美國的政策來探討蘇聯的崩潰,就如同偵破一起突然、意外和神秘的死亡案件時,不追究謀殺的可能性。” 戰鬥意志的衰退與放棄利益。美國對前蘇聯的戰略侵蝕過程由來已久,蘇聯——俄羅斯核優勢抑或核均勢的剝奪是一個比較漫長的動態過程。在美國與前蘇聯——俄羅斯進行的軍控談判,可以說是和平時期不折不扣的“軟戰爭”。在美國大力提倡軍備控制“約束武力”的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下面,實際包含着雙重動機,一是解除削弱對手的軍事實力;二是從心智上解除削弱對手的思想武裝。即不僅在軍事實力上取得優勢,而且要在“軟實力”諸如精神力量和價值觀念的上逐步獲勝。 蘇軍——俄軍受到的心理侵蝕是全方位的。戰略核武器與軍備控制看似“硬件”對比問題。實質是國家軍隊組織、信念產生戰鬥力的“軟件”問題。蘇聯垮台之際,蘇軍中驕子阿爾法特種部隊以自己的判斷為由拒不服從上級的命令,就是蘇共“公開性”的直接產物。這可以說是前蘇聯軍事衰落的一個明顯徵兆。 而一旦面臨大規模毀滅的戰爭,在緊急情況下連俄最高層核作戰命令能否發得出、得到執行、戰略核武器能否打得出、射得准、炸得響都可能成為問題。這是蘇聯——俄國硬件軟件一齊出了問題,表現在硬件上,而根子則出在軟件上。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自蘇聯垮台、俄國核力量被逐步削弱之後,美國不僅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更強調增加核武器使用的靈活性。配合“先發制人”的戰略思想,拋棄了核武器是遏制戰爭力量的看法,重新變為核武器是可以使用的。對新式核武器研製、戰場使用可行性研究乃至演練不斷撥款,向低當量、小型化、鑽地化、太空化、實戰化方向發展。而使用核武器只變成了單方面的判斷,即可以對任何國家使用核武器。將“核戰爭不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說教拋到九霄雲外。 被有意誘導的無效投入。20世紀70年代伊始,美國在軍控談判中有意放鬆蘇聯核武器生產數量的約束,着重限制其質量和反導力量發展。這樣首先減少了美國對蘇聯導彈精度和反導力量不斷增長的恐懼。其次使蘇聯在邊際效用遞減的核武器數量上白白耗費更多的資源和金錢,用以侵蝕其國力。第三可以假蘇聯之手把多餘的核彈瞄準它國,增加其他國家的不安全感和對抗因素。這種計算可謂一箭三雕! 節節退縮造成優勢喪失。第一,歷來美蘇爭霸重點在歐洲低地國家。這是美國充當世界霸主的軟肋和弱點所在。而80年代後期簽署的《美蘇中導條約》、《歐洲常規力量條約》將前蘇聯在歐洲戰場占據數量質量優勢地位的中程導彈和核彈頭徹底銷毀、常規力量數量優勢拉下馬來。這解除了美國的心頭大患,可以騰出手來投入其他戰略方向。 第二,前蘇聯分導式多彈頭戰略導彈技術曾輝煌一時,在戰略態勢上對美國造成極大威脅,美國則想方設法在《美蘇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中對此加以限制,例如海射遠程核巡航導彈根本不能攜帶分導式多彈頭。 第三,自1991年尤其是STARTⅡ以來,俄國主動接受了美國150億美元以上資金,用於炸毀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拆卸切割戰略及戰略導彈、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並將拆卸下的軍用核材料運到美國稀釋成民用核燃料。
必須指出的是,美國成功限制敵方並發展自己的軍備控制條約,都是在迷惑對手心智、接受談判概念和遊戲規則、使對手對自己事業正義性產生懷疑、進而喪失戰鬥意志,再輔以少量其他方面無足輕重的讓步前提下取得的。 徹底壓縮對手戰略空間 《外交》這篇文章的出籠,不僅僅是美國鷹派學者的學術觀點研究結論,而可以看作是美國核政策調整的先期理論準備。由於美國各大學、研究所專家學者與軍方、政府人員可以雙向流動與互動,這些遊走於政府、軍方各個版塊的“國防知識分子”,往往親手參與制定國防戰略和對外政策,所以這種“理論探討”往往是美國實際政策變化的一個風向標和前奏。 冷戰後期,軍備競賽不僅發生在常規武器領域,也發生在核軍備領域。核武器的小型化、數字化、精確化、乾淨化、太空化一直在進行。這必然會打破戰略平衡,引起各國不同程度和規模的警覺和追趕,在新的起點上達到下一輪平衡——這將是是一個新的、動態的軍備競賽過程。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一直敦促俄國、中國等國家聯手削減核武庫,但近日在美印核協議中,美國不惜親手撕毀幾十年建立的核不擴散體系,藉以發起新一輪核軍備競賽。在這樣的背景下,《外交》雜誌發出的核威脅意在敲山震虎,企圖在俄美核實力此消彼長,而美國逐漸占據明顯優勢的基礎上進行核訛詐。 伴隨着蘇聯國家體系的瓦解,俄羅斯國力大減。在俄羅斯外部則面臨着美國和北約在東歐、巴爾幹、波羅的海三國、前蘇聯地區、高加索的步步進逼和戰略蠶食。俄羅斯基本沒有招架之力,在困境中揚言退出各種軍控條約也為時已晚。面對俄國被包圍的戰略窘境,以及昔日軍控對手在誘導下的核力量的衰落,美國新保守主義人士出此狂言也就在意料之中。這給世界各國又上了一堂生動的國際戰略形勢講座。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5: | 大米北京行之觀察 | |
2005: | 小泉的郵政改革引發內鬥 | |
2004: | 海權之爭不能手軟 | |
2004: | 毛澤東的七氣 | |
2003: | 珍珠港事件之爭議 | |
2003: | 天津陷落前的決戰--大清帝國最後的黃昏 | |
2002: | 美國的“政治正確” | |
2002: | 我每天要到白宮聽布什總統講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