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國人紀念了“九一八”。75年前的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在瀋陽發動了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變,從那天起中國陷入長達14年國破家亡的苦難,因此“九一八”被國人稱為“國恥日”,年年紀念,永遠不忘。但一個月後的今天,10月18日,恐怕沒有多少國人記住它是什麼日子。其實,“十·一八”也是個十足的“國恥日”,也應永遠記住它。146年前的10月18日,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在將大量稀世國寶搶劫一空後,一把大火將清王朝花了150年時間興建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焚毀殆盡。帝國主義強盜在中國的土地上如此喪心病狂,作威作福,令泱泱中國顏面掃地。
從對國家和民族所造成的後患來說,這兩個“國恥日”應該等量齊觀。“十·一八”,不應因為時空離我們更久遠而被忽視。
“九一八”事變後,不到兩萬日本關東軍,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妥協政策下,橫衝直撞,沒有遭遇中國政府有組織的反抗,僅用4個月的時間就占領128 萬平方公里的東北全境,使3000萬東北同胞淪為亡國奴。經過幾年的經營,富饒的東北成為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對華戰爭和整個東亞戰爭的前進基地。那場戰爭直接導致3500萬中國人傷亡。
“十·一八”後,英法聯軍以要攻打皇宮紫禁城相威脅,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分別與英國和法國簽定《北京條約》。這兩個不平等條約,各向清政府索賠800萬兩白銀,清政府允許他們的使節和家屬常駐京師,增開沿海沿江口岸,以及答應外國人享有許多治外法權等喪權辱國條款。更為嚴重的是,同年11月14日,俄國以調停有功為由,迫使清政府簽定中俄《北京條約》,確認並執行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有關邊界條約,將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100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俄國所有,並將西部邊界線從巴爾喀什湖大大向東推移,將約50萬平方公里中國土地劃歸俄國所有。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大擴大了西方列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獲得的侵略利益,加速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至今仍堂而皇之陳列在大英博物館和凡爾賽宮博物館裡的當年搶去的中國國寶和現在圓明園遺址里的斷垣殘壁,就是“國恥日”的見證。
今天,中國人記住這兩個“國恥日”,不是要討回什麼國際公道,更不是要報仇雪恨,而是要以史為鑑。著名的經濟學家帕累托說:“可以肯定地說,歷史決不會真正重複的。但同樣可以肯定地說,歷史某些主要部分總是經常重複的。”今天,以至於在可見的未來,中國不再會是外國勢力可以橫行霸道的地方。但我們要有憂患意識,在勝利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曾經有過失敗;在成功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曾經有過失誤;並且很難說將來不會發生我們現在不能預料的情況。有了憂患意識,就能防患於未然,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這兩個“國恥日”,從中國主觀的角度總結,有很多教訓,但筆者認為,集中到一點,就是政府意志薄弱。
古今中外,許多事實表明,如果政府意志堅強,敢於鬥爭,又善於鬥爭,即使小國、弱國,也能同強國抗爭、向霸權叫板,最後即使失敗,也會讓稱霸者付出慘重代價。如果政府意志薄弱,當權者是軟骨頭,只知妥協,不敢鬥爭,又不願去依靠人民,即使是大國,或並非弱國,最後也只能失敗,屈辱投降。政府是國家和人民的代表,集中了國家一切權力。如果國難當頭,政府第一個被嚇破了膽,那全國還不成了一盤散沙?很不幸,晚清政府和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外強入侵時,都是十足的意志薄弱的軟骨頭。
為了擴大鴉片戰爭的權益,英法於1856年又找藉口發動了歷史上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英法迫使清朝政府同他們分別簽定《天津條約》。1860 年又尋釁攻打大沽口,僧格林沁率領的清兵作了一番抵抗後敗潰逃散,英法聯軍很快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在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前,作為一國之君的咸豐皇帝,嚇得魂不附體,跑到了承德,而交代恭親王奕忻作為全權代表同英法俄談判,準備接受帝國主義提出的一切條件。侵略者一看大清軍隊如此不堪一擊,統治者又如此卑躬屈膝,於是個個獅子大開口。如果咸豐號令中國百姓反抗外侮,以當時皇帝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是會有無數軍民視死如歸同敵人血戰的,英法有限的兵力決不可能在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中國那樣輕易地得到便宜。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政府的態度和錯誤,更是不能原諒。晚清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原因。蔣介石作為辛亥革命參加者,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和滿清政府處理與西方列強關係方面的教訓是瞭如指掌的。他作為留日學生,對日本要滅亡中國的野心是一清二楚的。蔣介石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和軍事統帥,大權在握,擁有一切行政和軍事決定權。“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方面的侵略圖謀暴露無遺,但蔣介石不但不作抵抗準備,還一再電令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20萬軍隊不作任何抵抗,任一萬多日本關東軍橫掃東北全境。
腐敗無能的政府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國際社會“主持公道”上。事實一次又一次證明,這只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正值國際聯盟召開第十二屆大會。會上,只有蘇聯等少數國家代表對日本發出口頭譴責,美英等大國卻採取姑息養奸的綏靖主義態度,不願對日採取強硬的制裁。國聯後來作出的決議,不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要求雙方撤兵,而且賦予日本自由“剿匪權”。
兩次世界大戰,中國都是名義上的戰勝國,但每次戰爭後的利益分配國際會議上,西方大國都共謀逼使中國付出主權和領土的代價。
所謂“國恥”實際上是腐敗無能的政府之恥。
晚清政府和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命運說明,在外敵入侵的時候,一個不能堅決、勇敢地肩負起號召人民保衛國家領土主權、維護民族尊嚴歷史使命的政權,必然被人民唾棄,很快走向垮台。這是歷史和人民對它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