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和高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韓國人說的高麗,實際上應該是公元十世紀朝鮮出現的一個高麗王朝,而不是這個高句麗。高句麗實際上只存在於一個歷史上的特定時期。
高句麗王國自朱蒙於公元前37前建國,其間歷二十八代,於公元668年亡國,共傳705年之久。
高句麗的地方政權屬性
高句麗從成立到滅亡都是中國的屬國,即使是在其鼎盛時期,其絕大部分領土也在中國的版圖之內(平壤在漢朝是中國領土)。其屬國的性質還可從不絕於史冊的朝貢、冊封的記載略見一斑。高句麗諸王接受中國記載冊封的記載不絕於史,僅在南北朝不到二百年的時間,記載的入貢次數就高達109次。如:
413年,晉安帝冊封長壽王樂浪郡公,高句麗王;
420年,宋武帝封長壽王征東大將軍;
422年,宋武帝加封長壽王散騎常侍、都督平州諸軍事;
435年,北魏世祖冊封長壽王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郎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63年,宋孝武帝冊封長壽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督平營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
479年,齊高帝冊封長壽王為驃騎大將軍;
491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冊封文咨王為使持節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朗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494年,南齊鬱林王冊封文咨王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
496年,齊明帝冊封文咨明王為車騎將軍;
502年,梁武帝蕭衍冊封文咨明王為車騎大將車;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撫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冊封安藏王為安東將軍、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520年,梁武帝冊封安藏王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襲其父爵,為寧東將軍高麗王;
545年,陽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襲父爵位;
550年,北齊文宣帝冊封陽原王為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領護東夷校尉、寧東將軍、高麗王;
559年,陳文帝詔授平原王為寧東將軍;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560年,北齊廢帝冊封平原王使持節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公、高麗王。
562年,陳文帝授平原王寧東將軍。
在隋朝,當高句麗的嬰陽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冊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郡公、高麗王。後來隋文帝首征高句麗,雖未果,但高麗王仍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上表請降”並自稱“遼東糞土臣元”。
唐朝建立後,時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在位,為緩和與中原關係,接連遣使入唐朝朝貢,積極與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國家初立,也對其採取了安撫政策,如冊封榮留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直至高句麗被唐朝所滅。
隨着政權的滅亡,高句麗族也解體了,其中大部分融人漢族,少量融人周邊各族之中。從此,再也沒有高句麗族了。
縱觀歷史,高句麗從成立到滅亡都是中國的屬國,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歷史學家張博泉教授認為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地區高句麗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遷都平壤後仍是中國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在沒有占據遼東郡縣地區以前,是當時中國的一個民族,臣屬中原。占有郡縣地區以後,也不是一個中國王朝以外的國家,仍稱臣於中原,受中原王朝冊封。高句麗滅亡以後,其所占據土地歷朝屬中原管轄。••••••高句麗民族與政權是歷史上的民族政權,他並沒有作為一個民族而存在於後世,他們大部分與漢族融合,只有少部分與新羅融合。因此不能視為脫離於中原管轄之外的獨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