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蘭德公司的台海作戰方案外泄上網 zt
送交者: Red_UFO 2007年06月21日15:21:2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中國布置的針對台灣的導彈可以拿美軍在科索沃每天投下的炸彈作比較。美國一天之內在科索沃投下的炸彈當量,比中國部署在福建瞄準台灣的所有導彈的總當量還要高。” --肯尼斯 .阿倫

美軍一旦捲入台海衝突應該採取的戰略

(第二部份 )部份附件摘錄 (一 )

AC-01 戰爭模式的選擇: (摘錄 )

與中國的戰爭可以分為四種情形:威攝,局部戰爭,全面戰爭與核戰爭。無論採用何種戰略,美軍開始的行動都是一致的,即向台灣,日韓方向進行武力集結。威攝是最低的,必然的要求。美國的國內政治,以及我們對台灣的承諾要求我們必須有所表示。威攝的代價最校但一旦中國決定進攻台灣,威攝的結果只能使我們自己喪失威信。這是一個極不明智的選擇,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建議軍方積極考慮它,因為這也是我們迫不得已的選擇。威攝戰略在中國徹底軍事控制台灣後結束。

威攝有可能被中國誤判,導致美軍事集結遭到打擊。這個結果將導致進入全面戰爭 (如果是常規打擊 )或核戰爭 (如果是戰術或戰略核打擊 )。

局部戰爭的戰略目標是消滅中國用來襲擊台灣的空海軍以及渡海部隊,保證 台灣的安全。局部戰爭建議採用海峽戰略 B方案 (AC-07),在中國渡海登陸的過程中發動突襲,以求徹底殲滅對方經過訓練的登陸力量與海運能力。如果參戰,局部戰爭與保衛台灣是美國國會與美國民眾的最可能選擇。但對這種方式我們強烈地不建議。

請注意:局部戰爭的利益在於台灣。我們認為台灣不值得我們投下如此的戰 略資源。甚至冒核戰的風險。

如果戰略目的是保衛台灣,那麼最佳的策略是從目前開始逐漸大幅度增強對 台軍售的數量與質量。 (反之,如果我們的戰略目的是利用台灣消耗中國的戰力則在軍售問題上不宜打破兩岸間的平衡 )只要台灣能有制空與制海的優勢,中國就難以取勝或延遲出擊。純從保衛台灣安全考慮,加強軍售遠勝於武裝干涉。局部戰爭是根本不必要的。我們建議美軍介入台海衝突的戰略只在威攝與全面戰爭這兩個選擇內考慮。

全面戰爭是出於一個完全不同的戰略動機。在做出全面戰爭的選擇時台灣不應再是戰略目標,而只是達成戰略目標的一步。

根據我們的建議,在全面戰爭中,台灣的戰略作用有三點:

第一,消耗中國的實力,特別是中短程飛彈與空軍實力。

第二,形成對中國精銳部隊與渡海能力的誘殺。

第三,提供打擊中國南方與沿海的軍事基地,特別是空軍與海軍基地。

全面戰爭的最後選擇基於對以下問題的考慮與衡量:

第一,美軍可能會被捲入台海戰爭,但局部戰爭易使美軍陷入泥潭,我們基本否定軍事介入的必要。

但仍有眾多不確定因素存在。例如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決定台灣政治走向的 2000 年也是美國大選年,美國對外政策被迫強硬。其他因素還有中國攻台中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如使用大規模殺傷武器,或因造成美國僑民的大量死傷,或封鎖時擊沉美國船隻等等。甚至有可能因中國誤判對美軍艦隊或基地發動打擊。這些不確定因素在特定國內國際局勢下可能會形成一種軍事介入台海衝突的必然性。但是依據目前戰略,美軍沒有必勝的準備。這也是從事本戰略研究的目的。目前的局部戰爭計劃都不能最終解除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如果不壓制中國的戰爭潛力,可以想象的結果之一是我們在台灣的基地與附近的軍事集結都難免會受到中國的打擊與威脅。因此我們在設計一旦衝突的對應戰略時從根本上否定了以往被動的,以台灣海峽為依託的防禦戰略,以積極打擊為主調,強調始終把戰爭的主動權和控制權掌握在手中,要讓中國軍隊疲於應付我們的出擊而不是相反。對於一個強者,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如果必須與中國作戰,則應該打擊中國的戰爭實力與戰爭意志。從一開始就大規模打擊,避免越韓戰錯誤戰略 (局部戰爭或逐漸加溫 )導致相似的陷入泥潭的命運重現。我們再次強調我們的看法:要麼就只威攝不介入,要麼就進行主動的,全面的打擊。我們認為,一場被動的,局部的捲入很可能導致最終失敗。

第二,大規模空中打擊的可行性。

我們提出了一個可能出乎中國預料的在中國北部發動牽制和大規模空中打擊的戰略,在這篇報告中我們將說明它可以如何實施。以及其戰略上的具大收效。 AC-06 將具體說明該戰略的部署。對中國的反應,我們已不僅有理論上的評估,更重要的,通過對科索沃戰爭中的中國對其大使館被炸各方面反應的分析,我們已明確得知中國決策部門對空中打擊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對非軍事目標被襲的忍受力。

第三,縱深打擊的必要性與作用

如果實行本報告中建議的 AC-07海峽戰略,的確能一舉催毀中國的登陸力量,使中國短時間內無法攻台,得到局部戰爭的勝利。但我們認為這種勝利極其危險 。中國的自尊心非常脆弱。近百年的戰爭失敗使這個國家一直渴望一種勝利以恢復其自信。中國對日本的心理極不平衡,因為中國從未真正擊敗過日本。中國對美國的自信完全建立在韓戰和局的基礎上,如果美國通過局部戰爭催毀其吞併台灣的企圖,這種失敗必將使中國力求再次與美國對戰,以恢復自信。因此我們建議:如果與中國開啟戰端,則一定要催毀中國的戰爭潛力與工業基礎使中國必須花費五十年或更多的時間進行恢復。由於無人能給中國提供類似馬歇爾計劃的恢復援助,中國的戰後復興將較艱難。另外根據我們的研究 (AC-20),不光是國內局勢的不穩定,中國在遭受全面打擊後僅其外債將是一筆沉重的負擔。而無法還債失去商業信用後使其貸款和復興更加吃力。中國將經歷漫長的恢復期。我們希望這段較長的時間內它能出現一些積極的變化。除了使中國不得不花長時間恢復外,全面空中打擊削弱中國實力的結果將重塑亞洲力量與平衡 (參見 AC-23) ,使各種力量相互牽制。更深地抑制住中國擴張。

第四,美國未來與中國的衝突難以避免。

即使我們在台灣問題上退讓,也避免不了未來的中美衝突。中國以武力解決完台灣後,下一步必然是與周邊國家的衝突。中國與東盟國家有南海的爭執,與日本有釣魚島領土糾紛。而美國與東盟多數國家是友邦,與日本更是簽訂防衛條約,要負責日本的安全。中國收回台灣後,又會視南海與釣魚島為“不可分割的領土”。中國的戰略就是倚仗軍事一步步向海洋擴張,這種用武力奪得其“不可分割領土”的行為使中美難免面對武裝衝突,除非我們放棄在亞太地區的全部利益與影響。那時再戰遠不如今天作戰有利。那時台灣已成為中國而不是我們的基地。我們難以象今天這樣運用對中國最有效的南北夾攻,牽制打擊的戰略。今天的懦弱將使我們在明天付出更多的鮮血。

第五,中國目前已成為對亞洲及世界安全最具有威脅性的力量。

六十年前我們下決心阻止日本時,是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不阻止它,它將成為一個與我們對抗和挑戰的力量。今天的情況與六十年前很相似,中國以軍事力量在崛起,並力圖打破現有的亞洲格局。中國的狂熱民族主義在驚人地發展,如果以武力攻下台灣,對這種非理性思潮又是一種莫大刺激。這種狂熱的民族主義是以美國為假想敵的,如果它發展壯大到左右和影響中國的政局,對亞洲和世界安全將產生重大威脅。我們支持協助台灣,就象六十年前我們幫另一個弱者中國抵抗日本一樣,這不僅是道義上的援助,也是美國安全與利益的要求。美國政治領袖都認為中國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國作為一種和平友好的力量,我們非常願意接納中國進入國際社會。但中國代表的卻是一種破壞力量。我們認為即使中國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強大力量不可避免,但卻可以推遲。一次在恰當時間安排的,有合適策略的全面打擊將使中國的崛起延期到下一個世紀。我們希望中國在此期間能有所改變,在中國下一次崛起時是以民×理智和平的面貌出現的。

第六,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失敗。

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沿用的是對前蘇聯的政策,及通過圍堵或交流兩種手段促使中國內部變化,以達到和平演變。雖然這個政策在冷戰中獲得巨大成功,但我們現在置疑這個政策的根本:這個政策適合中國嗎?這個政策對共產國家是很成功的,但中國已不是純粹意義上共產國家。中國的經濟基本上已是市場經濟,在思想上也發生巨大變化。和平演變的最後結果是使人民對共產制度絕望和拒絕,但中國現在還有很多人信仰共產制度嗎?和平演變能對抗中國日益高漲的狂熱民族主義嗎?我們的中國政策還是合適的嗎?納粹德國是無法和平演變的,日本帝國也是無法和平演變的。美國的政治領袖總有一天會發現,比起前蘇聯,現在的中國更象日本帝國一些。顯然,我們知道對納粹德國或日本帝國應該採取何種戰略。

第七,中國對美國的經濟威脅

與以前所有潛在的敵人不同,中國從它經濟還不很發達的時候就開始考慮用經濟手段控制美國。根據中國媒體的公開報道,中國購買美國政府的債券等不光是為了投資,還有左右美國經濟發展的企圖。對這種策略我們沒有有效的手段抑制。一旦中國在未來胡作非為,美國政府與人民將蒙受巨大損失。但如果中國發生一大規模場戰爭,中國的國庫將逐漸空虛,失去其用來控制美國的經濟實力。

第八,中國危險的核戰略傾向。這部份作為最後一點,但我們認為它很重要,因此特別在 AC-02中說明。

AC-02 核威攝的基礎與中國核戰略的改變 (全文 )

我們特別提醒戰略決策人物注意本篇的研究。達成核威攝有兩個必要的條件:

第一是核打擊力量,第二是對方相信我們使用核武器的意志。如果空有力量,對方不相信我們有同歸於盡的決心,無法形成對敵手的核威攝。我們的研究表明:美國的危險都出在第二點。由於美國是民主國家,身為專制國家的對手總是不相信我們的確會使用核武。前蘇聯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古巴飛彈危機前,蘇聯對美國的核武決心一直是誤判,直到最後我們用啟動核戰程序,才使他們真正明白美國的意志。如果不走上那一刻他們始終以為我們害怕核戰。現在我們面臨了同樣可怕的事情。中國對我們的核政策與核戰爭意志發生誤判。中國原來的核技術落後,因而提出了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但近年來隨着中國彈道飛彈與核彈頭技術的發展,中國的核政策開始發生變化。中國國防部的決策人物多次公開用核武威脅美國,令人吃驚的是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核武達到戰略目的,也就是是說他們不把核武作為終極毀滅力量。除此之外,近年來中國通過各種渠道向我們表達了類似的威脅,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這不是偶然。這些威脅的背後是一個另人極其不安的概念:第一,中國開始考慮使用核武達到某種戰略目的,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不可使用的終極武器。第二,中國不相信我們會使用核武器。他們與古巴危機前的蘇聯領導人一樣,認為美國民眾貪圖安逸,決不會冒核武的危險。如果這種誤判持續下去,將最終引發全面核戰。因為美國對中國的核威脅並沒建立起來。中國現在正走向核子大國,核打擊力量發展很快。但危險的是他們與我們並沒有建立證實對方意志的互相威攝的基矗對中國來說,使用核武的 誘惑極大。我們必須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經驗告訴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語言的威脅是沒有用的。

在古巴導彈危機前我們的言語和威脅已到了極限,但蘇聯還是不相信。只有真正走到一種臨界邊緣,以不退縮的行動才能讓對方真正明白我們的確會使用核武。只有他們真正相信,才能進入雙方相互核威攝階段,才能使雙方都力爭避免使用核子武器。同樣,我們也需要一種中國式的危機事件,需要一種臨界狀態告訴中國我們的決心。告訴中國我們的確會核戰。告訴對方我們不會因對方的威脅退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國不做出不可挽回的蠢事。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免除核戰陰影。這個臨界狀態就可在台海戰爭中達到。也可能在未來我們介入中國與日本的衝突中達到;甚至在未來我們與中國在太平洋的衝突中達到。這種攤牌是無可避免的,否則當中國具有強大核實力時,卻不了解我們的意志,是極其危險的。這是我們棄台海局部戰爭選擇大規模戰爭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縱深打擊不光出於戰術上的利益考慮。也是出於為了顯示美國決心的考慮,出於美國未來國家安全的考慮。我們遲早必然要與中國走向極限一次,以告訴他們我們的決心,從而使中國知道我們會冒什麼險,以免除以後中美間更大的危險。這正如薩達母當初如肯相信我們的意志,他就不會把我們最後拖入全面的波斯灣戰爭。至於大規模空中打擊的可行性已不僅在戰略研究上得到證實,另外通過貝爾格萊德中國使館遇襲事件,我們已經從實際中肯定了中國對空襲的心理承受力。在此時展示決心不僅有眾多的利益,也完全樹立起我們在亞太地區的決定地位與影響,同時還減少了一個軍事強大的中國引起未來亞太的軍事衝突的可能。但我們也要注意:決不能越過底線,如果中國宣布放棄武力攻擊台灣或提出停戰,我們應該立刻停止打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堅決反對登陸的原因之一。中國不是伊拉克,中國是核國家,我們必須注意中國的尊嚴。在打擊上我們必須保持雙方的對等,只用空海軍交戰。而且,這種對等對我們更有利。中國進攻台灣的時刻,已經作好了我們空海軍干涉的心理準備,甚至會提前發動對我們艦隊的打擊。空海是我們可以使用的力量,但陸軍的使用一定要慎重,特別是登上對方法定領土 (大陸 ) 。

一般美國民眾可能不理解,雖然中國宣稱台灣是他們的領土,但美國士兵登上台灣與美國士兵登上大陸的意義是決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在大陸使用了陸軍,會影起嚴重的後果。中國能接受一駕被擊落的 U2 ,但中國很難接受一雙美軍的皮靴。我們希望每一個核大國都是理智的,蘇聯是理智的,但我們不知中國是否理智。如果中國是理智的,在未來,在台海戰爭後,中國很可能走入蘇聯的老路,追求對我們的打擊能力。這是一場已經上演過的劇目,不過這次的角色對我們來說更加容易。與蘇聯相比,中國的實力與技術相差了一個層次,中國缺乏蘇聯那樣的軍事研究實力與重工業基礎,追趕起我們來更加吃力。而為了突破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攔截,中國還要作出更大的投入。我們下一步完全可以通過核實力特別是防禦系統上的競爭把中國拖向與蘇聯同樣的命運。如果中國是一個沒有理智的國家。那麼我們不免作出與古巴導彈危機時同樣的選擇:進入核戰。對付一個不理智的國家,這一天總會來的,我們退縮也不能避免最後面對的命運。我們在台灣能躲過去,但我們未必能在未來的美日協防甚至爭奪太平洋利益中躲過去。在魔鬼還未長成時就消滅它是唯一的選擇。古巴危機時我們作出核戰的決定,是因為我們了解我們對蘇聯還有一點微弱優勢。如果它是一個魔鬼,那麼就應該徹底剷除它。古巴導彈危機奠定了美蘇核威攝的基矗它終於確定了美蘇間核武不可使用的原則。後來的導彈銷減條約也是得益與此。美國享受的安全不光是建立在我們的核技術上,也是建立在我們通過危機表現出的決心上。目前最大的危險是中美間還沒確定核武不可使用的原則,中國的軍事決策首腦沉醉於對核武的藉助心理。我們非常憂慮他們會使用局部核武打擊,從而引發災難。問題不在我們的技術與軍事力量上,而是在他們對我們意志的誤判上。這隻有一種出路:用實際證明我們的意志。我們的建議是早日證明,就在這次證明。此外,如果我們此時與中國的攤牌,也是對世界其他核勢力的警告。讓他們看到核武是不可藉助的終極毀滅手段,明白地宣示:針對美國的核武發展計劃是圖勞無益的,除非他們打算走向最後的毀滅。

AC-03 ( 略 )AC-04 威攝與打擊的結合與模糊戰略 (摘錄 )

這個戰略的核心與設計思想是把威攝與打擊結合在一起。有意進行模糊。使對方在最後一刻前並不知道我們的實際戰略。如果對方相信我們會發動打擊,侵台的舉動就會被嚇止,我們不需動用武力就可達到基本戰略目的,保證台灣政府的生存。如果對方不相信我們會打擊,這種誤判就提供了我們可打擊的弱點。例如使我們可以有機會擊沉對方的渡海部隊,有機會打擊對方相對空虛的北方等。既使對方估計到我們一切戰略,包括這個戰略本身,他們的決策判斷仍然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無法肯定我們是否真正採用了本報告提供的戰略。仰或我們派赴台海的航母只是威嚇?他們只有賭博與冒險。但我們確可以根據我們的利益在行動前做出最佳選擇。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造出這一場不平等的牌局。戰略模糊是我們對付中國的有利武器。

AC-05中國對台灣的飛彈襲擊與海上封鎖 (摘錄 )

我們目前並沒有有效手段對付中國對台灣的導彈襲擊。在中國的第一批中程飛彈發射後,我們只能向台灣提供預警而無法攔截。中國還可能採用飛彈干擾戰略,即不定期向台灣發射飛彈。對應這種策略我們主要是提供台灣反飛彈系統,而不是直接介入飛彈攔截。如果中國在 2000 年度發動打擊,其中程飛彈的數量尚不足對台灣造成很大打擊。飛彈攻擊的主要戰略目的是影響台灣民眾心理,間接催毀台灣經濟。

台灣在受打擊後可能走上獨立道路並利用宣傳,展示飛彈襲擊下平民的死傷換取國際同情。我們認為台灣的較佳戰略是在開始的幾個月不要實施報復性反擊,暗中積蓄力量。等到國際輿論站在台灣一側後,台灣準備充足後再開始反擊。中國飛彈干擾的戰略目的不過是打擊台灣經濟,台灣如果理智的話,完全可以得到各民× 國家的援助並導致對中國的經濟制裁與禁運。這同樣嚴重打擊了中國的經濟。在純飛彈襲擊下,我們建議美軍不要軍事介入。在台灣北部或東北部保留一艘航母和加強沖繩空軍進行軍事戒備。我們可以進一步提供台灣需要的武器,如重型飛機,大型水面艦隻和潛艇等。我們需要幫助台灣戒備一段時間,阻止住中國的登陸,直到台灣的擴具有制空權的實力和不可忽視的海軍力量,以克制住中國的登陸可能。

在此期間,臺灣獨立如果成為既成事實,我們還可以源引二戰飛虎隊的先例提供空軍志願人員與裝備,幫助台灣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空中力量。如果中國採取潛艇戰,水雷戰及全面海上封鎖,我們的對應措施基於我們的戰略選擇。如果是最終選擇的是威嚇戰略,我們應儘可能的阻止中國的行動,儘量提供台灣充足的武器與物資。如果國際局勢可能,鼓勵組織保障南中國海的航運安全,同時繼續集結兵力,加大威攝力度。如果我們選擇戰爭,在這段時間裡同樣應該保持低調不與中國直接衝突。讓中國不了解我們的真實目的。中國的封鎖正提供了我北方集結兵力的寶貴時間。在南方我們的戰略目的只是阻止中國登陸,中國的封鎖無礙於我們戰略目的的實現,反而易使他們產生封鎖戰略有效的假象。一旦我們北方打擊力量與增援陸軍集結接近完成,我們應轉變戰略,以積極態度援助台灣。此時南方編隊已應該針對封鎖的形式 (潛艇或水雷 )完成相應的掃雷反潛增援,視情況需要我們將在南方增派航母或其他兵力。另一方面台灣也已完成事實獨立。我們可以比較高的姿態進行掃雷開闢國際航道,以宣示中國的封鎖失敗並刻意使中國喪失臉面以刺激中國。如果中國不承認失敗放棄封鎖,我們可以在美國貨輪被擊沉等情況下對中國潛艇發動大規模打擊,肅清台灣周圍水域的中會因受打擊而對我們提供一定支持,雖然這種支持可能對我們的戰略無很大益處。但這種勢態與恩怨對未來東亞聯手對抗中國的格局會有較大推動.

戰略布置 (摘要 )

因為戰術經驗上的局限,我們只能提供一個基本思想作為軍方制定計劃的參考。

我們建議:把軍事力量分為南北兩個集結。南方集結較簡單,以一艘航母為中心,但配備較強的反潛與防空能力。太平洋艦隊 32 艘攻擊潛艇中的大多數主要布置在南方。南方集結要求在一發現中國有攻擊台灣的意圖和行動就要開赴指定位置。我們擁有的偵察能力可以保證南方集結在中國完成渡海準備前到達。但我們可能不能保證第二艘航母也能在那之前趕到。所以制定海峽戰略方案時,我們以一艘航母的力量為基礎來構造南方艦隊。北方集結擁有兩至三艘航母,在第一階段,所有增援空軍,陸軍均應增派到北方日本及韓國軍事基地。北方集結需要一定時間,在發動打擊前我們應該完成至少一千五百架飛機的集結。它們是對中國的主要打擊力量。以攻擊直升機構成的強大的反裝甲能力將布置在韓國,它們與增援的陸軍一起作為北方主要防守力量。

在危機剛開始出現階段,沖繩的空軍將擔負支援南方的重任,因此沖繩的空軍要着重加強。此外,除了南方艦隊自身的預警與指揮外,以那霸為基地的預警機也將參於南方的預警與指揮。南方集結的戰略目的是阻止對台灣的登陸。北方集結的戰略目的是阻止可能來自北韓方向的攻擊,牽制中國的軍力,準備對中國進行空中打擊。

AC-07 南方集結的打擊模式 (摘錄 )

在基本戰略思想里,我們已經闡述了南方集結的戰略,即先保持耐心等待,不過早干預。等到中國渡海時再發動攻擊,徹底毀滅中國經過登陸訓練的精銳部隊的戰略思想。這個思想的核心是利用模糊戰略,盡力威攝,不到最後關頭不暴露作戰意圖,以利用對方的誤判收到最大的打擊效果。在這個原則下,實際上有三種方案可供選擇:

A 方案:

在中國發動對台灣的首次全面空襲時突然介入打擊,此時中國飛機與台灣爭奪制空損失很大,又剛受到台灣地面防空火力的打擊,燃料與彈藥消耗得也差不多了,中國的機場也因為有飛機要不得不降落而一片混亂。敵我混雜使中國的地面防空的能力被大幅度抑制。此時突然打擊能一舉催毀中國空軍的所有精銳,較易地催毀中國沿海機常如果要採取這個方案,需要兩艘航母及駐沖繩空軍的最大程度參與。至少要有 450架飛機的戰力加上充足的海基巡航導彈保證一擊成功。

B 方案:

就是我們最後選取的海峽戰略。以中國的渡海能力與渡海部隊為主要打擊目標。選擇在中國部隊渡海過程中打擊。

C 方案:

讓中國完成 20 萬人以上的登陸,再突然介入奪回制空制海權並封鎖海峽,聯手台軍圍殲失去彈藥與補給的中國部隊。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得到較多的戰俘,給中國極大的政治打擊,相當程度地震撼和催毀留在大陸中國軍隊的戰鬥意志。缺點是台灣可能會受到很大損失。我們的選取原則是己方的最小損失,因此我們採用了 B方案。如果政治和戰略需要,軍方可以考慮 A方案及 C方案。由於戰術經驗上的限制,我們僅針對中國軍隊的弱點提出一個海峽戰略的計劃範例供軍方參考。

一旦發生危機,並通過偵察得知中國海空軍及陸軍的集結,我們最先應該把太平洋艦隊中的大部份攻擊核潛艇派赴台海附近待命。此外空軍應立刻向沖繩增援。隨後如中國進一步威脅,駐日航母及附屬艦隊向台灣海峽出發,調動其他航母和空軍向東亞集結。我們認為中國的注意力將主要集中在赴海峽的航母艦隊上。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如果中國登陸部隊及登陸艦隻進行登陸準備,攻擊潛艇和航母進入戰鬥位置。

當中國登陸艦隊接近海峽中線時,航母的艦載機起飛並進行編隊。中國偵察到後必然受到很大震動。但他們剛針對航母採取補救措施,我們的真正的重打擊力量沖繩空軍起飛,使他們的計劃又被打亂。艦載機發射完遠程對艦飛彈後立即離去。等到發射的遠程對艦飛彈擊中中國艦隊後,我們的攻擊潛艇可趁機突然發動攻擊。中國艦隊的精力全放在應付空中打擊與海上救援上,出乎意料的潛基打擊將使他們的指揮更加混亂。等他們開始準備反潛,從沖繩起飛的空軍又接近打擊位置,給中國艦隊最後致命的一擊。如果需要,艦載機與沖繩基地的飛機在完成打擊後,可以選擇在台灣降落或補充油料。這樣可以把我們的航母可駛離中國的打擊半徑之外。如有必要可考慮對沖繩飛機進行空中加油以延長制空時間。這個計劃範例的設計思想是針對中國的弱點。首先,中國的反潛能力極為不足。由於我們比較有遠見地沒有賣給台灣潛艇,中國以台灣為假想敵的對應策略也忽視了反潛,可以說是缺乏對現代化攻擊核潛艇的對抗能力。其次,立體戰爭的指揮是我們勝出中國的一大優勢所在,中國缺乏這方面的指揮能力,在潛空聯合交替打擊將難顧首尾,損失巨大。第三,這個計劃利用航母吸引住主要主意力,中國的一些準備與預期都是針對航母的,但我們的主要打擊力量並不是航母。

AC-15 北方打擊的絞索戰略 (摘錄 )

在 AC-14中所提出的北方打擊戰略是根據我們已有的經驗對敵方的通信指揮,機場,軍事集結等發動打擊。本篇主要考慮這樣一個戰略問題,對中國這樣一個比較大的國家怎樣才能實行有效地,致命地打擊。在 AC-14中我們闡述了,必須要準備 1500 架飛機以上的空中力量才能形成對中國的有效壓制,以及先集中全力打擊北方,等北方被打垮後,再轉場 700架飛機到台灣打擊南方,形成南北夾攻的思想。但是即使我們能投入兩千架飛機,我們也難以取得在伊拉克和科索沃那樣的戰果。請注意:我們建議象那兩次戰爭那樣花巨大精力對中國陸軍進行跟蹤與打擊,因為我們的戰略不同了:在中國我們不準備地面戰爭。我們的空軍就象我們手中的一根繩索,如果我們套在對方的手上,腳上或肚子上。

雖然對方的行動受到限制,但難免在掙脫後給我們一擊。我們必須以最大的智慧使用這根繩索,使它成為絞索,套在對方的咽喉之上,使之失去反擊能力。絞索戰略的核心就在此。通過對中國的全面研究我們提出四套核心戰略與十一種軟打擊方式。這些打擊可同時或先後實施。在實行這些戰略時,打擊的目的不是目標本身,而是通過打擊實現某一種戰略目的。這正象絞索的收緊並不是為了損傷脖子處的肌肉,而是徹底使人窒息。只有這樣才能扼殺巨人。

核心戰略:

這個戰略的設計是從中國的原油基地位置以及中國的原油儲備的研究。與其他大國不同,中國的主要幾個原油基地並不是在縱深,而是分布在我們的北方打擊半徑內。由於近年中國南方沿海經濟的發展使中國過高估計了台灣的戰略價值,而忽略了中國真正的戰略地理弱點,我們將用利用這種失誤以實際給他們上一課。證明真正的致命打擊是從北方發動的。我們之所以要在北方集結打擊兵力的部份原因也在此。由於中國的忽視,中國的幾個主要原油基地都缺乏防空。相比之下北京等城市有一定防空能力。因此我們建議在完成第一輪空中打擊並取得初步空優後,集中力量突襲中國大慶,勝利等主要原油基地,徹底催毀中國的原油生產。由於中國原油儲備極少,通向西亞的石油管道尚未鋪成,海上交通又控制在我們手中,中國將陷入能源危機。隨着時間延伸,中國的各種油料越用越少,即使勉強保住軍需,其他經濟活動也不得不停止,社會陷入困境。中國是很大,人口眾多。這是他們用來對付我們打擊的優勢。但我們的戰略就是要讓地大人多反變為他們的缺點。利用巨大的原油需求將他們逼入困境。

軟殺傷戰略 1:中國的分離勢力

中國的新疆與西藏有很強的分離勢力。在取得初步制空權後我們認為有必要派 B2 進入中國的西部,襲擊飛機 /導彈及特殊零件生產工廠。同時花少量精力打擊中國在重要邊疆城市如拉薩的駐軍。這種打擊是少量和象徵性的,但它將摧毀中國政府的威信,導致分離運動的蓬勃發展,牽引住中國的軍事力量。

軟殺傷戰略 2:中國的流民

橋梁隧道是我們打擊的重點目標。但這種打擊出於與伊拉克與科索沃戰爭不同的戰略目的。中國的沿海城市有幾千萬流民。這些人被稱為民工,外來人口等。一旦進入全面戰爭,外資會撤離,南方沿海本地的生產也會急劇萎縮,這些流民將失去工作無以為生,只能返回家鄉。我們的戰略就是要阻止他們返回家鄉。因為一旦他們返回,將被中國的縣鄉等政府組織控制,成為一種有序力量。我們的戰略目的就是要摧毀中國的交通,特別是鐵路交通。讓他們留在原地,成為幾千萬內亂力量,而且是一種失去謀生手段的無序力量。中國歷史上的內亂基本都誕生於流民。由於沒有具體模型,我們無法會預言發生什麼,但也許就是這些少量的對準特定梁隧道的制導炸彈,會帶來一個我們難以估算出的戰略格局。

AC-22 俄國和北韓的態度分析(摘錄)

俄國對中國是一種奇怪的心態。俄國從沒有希望過看到一個軍事上強大的中國。即使在中國與前蘇聯關係最密切的時刻,俄國也不願武裝中國。俄國對中國的軍事支援與軍火買賣一直是慎重和保留的態度。在第一批蘇凱戰機賣給中國時,俄中間還有一個協議即這批戰機只能布置在中國南方對付台灣。俄國對中國的軍售審查最為嚴格,因為俄國始終把中國作為一個潛在威脅。即使這兩個國家在具有相同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時,雙方也陳兵百萬互相威脅,甚至發生局部小規模戰爭。目前,俄國對華的軍售主要是從經濟上的考慮。對此俄國國內有強烈的批評聲音,特別在軍界。但俄國出於經濟,不得已為止。核心問題是,雖然中俄間有時很親密,但俄國希望與中國的聯盟只是一種政治上的聯盟,而不是軍事上的聯盟。因為中國與俄國相臨,卻與美國遠隔萬里。對中國的先進武器感到威脅的不是美國,而恰恰是俄國。一句話:俄國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政治上強大,與美國對抗的中國。而不願看到一個軍事上強大的中國。我們能體會俄國看到中美衝突時的高興。俄國賣給中國的武器被毀於一旦,這樣俄國既得到了錢,也免除了未來的威脅,也許中國因消耗又有需要了,又給俄國帶來發財的機會。從某種角度來說,俄國和日本是最不希望看到中國占領台灣的國家,這種情緒甚至比美國更甚,只是不象我們那樣表達出來。目前中國是以台灣為假想敵的,中國軍隊的訓練也是針對台灣的。當中國軍隊占領台灣後,中國軍隊特別是龐大的中國陸軍的訓練假想對象又會是誰呢?我們可以預料到俄國對我們的行動只是口頭上的政治反應。因為我們的戰略目的是打擊與壓制中國,使之不可能成為一支具有威脅性的挑戰力量。這是符合俄國人的利益的。我們的戰略目的並不是在中國大陸獲取新的基地,只要我們不占領中國,俄國人會樂得我們打擊。所以占領是個關鍵,這是我們反對登陸的原因之一。俄國的中心在歐洲,它的亞洲廣闊地帶是未經開發的凍土。如果我們從歐洲,地中海,中東向東亞調集飛機和陸軍,俄國感到的不是壓力,而是輕鬆。目前俄國人無暇東顧。在重新插手太平洋事務前,俄對遠東的最大希望是幾支勢力對抗,而不願意看到一支新崛起的勢力打破平衡。在這個遠東戰略上,俄國人與我們的追求是相同的。而我們能調集兵力也是因為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等潛在威脅力量被徹底剷平。目前伊拉克的軍力極弱,南斯拉夫由我們的部分盟友控制也綽綽有餘。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打擊潛在的威脅是多麼重要。如果我們放任中國擴張,也許我們在將來就沒有能力去應付兩個戰常

北韓的態度

北韓是一個瘋狂的國家,但並不是一個愚蠢的國家。北韓之所以在韓戰中攻擊南韓,是因為那時南韓兵力極弱,國內除了一些顧問團外無其他強作戰力的美軍。北韓自認為其經過蘇聯武裝過的大軍能輕易攻下南韓。北韓清楚其目前與我們的實力差別。北韓有可能再次進攻南韓,但必然在其國內形勢劇變,或駐韓美軍空虛之時。讓北韓選在我們大幅度加強駐韓和駐日兵力的時候進攻南韓,只是一廂情願的中國人才能作出的夢想。雖然如此,但我們的軍力主要集中在北方,因為我們考慮到另一個可能:北韓的獨裁統治者雖然不願為中國火中取栗,但他卻不一定會反對中國為他火中取栗。北韓有可能讓中國的軍隊通過其境內來打擊南韓和駐韓美軍。因此我們在對中國發動進攻前,要集結足夠的陸軍與武裝直升機在南韓。在發動第一次對中國的空中打擊時,可以用巡航導彈和制導炸彈摧毀鴨綠江上的橋梁,以阻止中國軍隊向北韓運動。如果有再一次的韓戰,將與五十年前截然不同。

中國軍隊的弱點還在,他們仍然缺乏制空權。他們的運輸與補給還是難以保證。但這次是現代化戰爭了,缺乏彈藥與油料的裝甲力量將變為一堆廢鐵。在中國之外的領土作戰對當代問題重重的中國軍隊將是一個災難。中國與越南的衝突中已經充分暴露出這一點,但他們仍沒有本質上的改變。上一次韓戰後期當時優秀的中國軍隊對我們已相對乏力,這次退化了的中國軍隊面對吸取了韓戰越戰經驗的美國軍隊將更加困窘。在強有力偵察,引導和多層次空中打擊下,他們甚至很難衝到我們陸軍的面前。上一次他們多靠黑夜運動,這一次他們將發現黑夜也變成了我們的朋友,黑夜給他們帶去的不再是安全,而是流血和死亡。

AC-23 戰後的亞太格局(摘錄)

中國被嚴重削弱後,亞太格局將發生積極改變。北方的日本將有更大的發言權。南方台灣和東盟的關係將加強,可以共同抵制住中國在南方的擴張。亞太將是這三大力量互相牽制平衡。相對於目前的格局,這將是一個使各方包括俄國都更滿意的改變。當然,這裡面必然還會有一個很不滿意的國家,那就是中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台灣政治人物的前途
2005: 張獻忠屠蜀三百六十周年紀念
2005: 《鄧小平理論》與美貿易糾紛沒完沒了
2004: “韓美同盟”危機和台海衝突
2004: 三峽大壩被炸毀的可怕後果
2003: 縱觀美英法俄等國軍事變革
2003: 俄羅斯離歐洲有多遠
2002: 中越戰爭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2002: 毛澤東眼中的抗美援朝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