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是“我看解放戰爭的意義有三”,也就是說,本人不打算站在任何政治集團的立場上說話,所以本文不想沿着公産黨的思路重彈推翻“蔣介石獨裁統治”或打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老調,而是僅僅站在正義、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談些個人對解放戰爭意義的認識。
從正義的立場看,解放戰爭勝利的意義之一是“清廉”戰勝了“腐敗”。 1940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各界3萬餘人的大會上,作題為《相持階段中的形勢與任務》的講話,其中有這樣一段內容:“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這裡是民主和抗日的根據地。這裡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為什麼取消它呢?”這“十沒有”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兩個字:“清廉”。胡宗南看到毛澤東講的“十沒有”之後說:“只有老毛能吹這個牛”。可惜蔣委員長屬下的官吏們不爭臉,不敢吹這個牛。 這就是當時國共雙方的一個現實,一方代表了“清廉”,一方代表了腐敗,而且這一現實一直持續到解放戰爭時期而毫無改變。
一個政治集團,腐敗到已無力遏制自身腐敗形勢愈演愈烈時,那就只有一條路可走,等待滅亡。解放戰爭時期,“小米步槍”對“飛機大炮”,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其此消彼長的原因就在“清廉”和“腐敗”之間。
“清廉”戰勝“腐敗”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正義”戰勝“邪惡”。邪惡的東西有可能猖獗一時,但必不久長,正義的力量有時會顯得弱小,但終會逐漸強大並不可阻擋。其實古人早就點破過這一萬世不易的真理,那就是“為德者昌”。
從國家的立場看,解放戰爭勝利的意義之二是國家統一的勝利。眾所周知,自不徹底的辛亥革命後,國家逐漸落入軍閥割據的境地,即便到了東北易幟後,蔣介石雖然名義上統治了全國,但實質上蔣氏從未真正統一過中國,不必提國民黨對西藏、蒙古等地的影響甚微,就是同屬國民黨的軍閥們隨時都可以發起討蔣的戰爭。直到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翦滅各路軍閥,歸化地方諸侯,才最終在1950年隨着解放軍入藏而基本上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大業。之所以講“基本上”,是因為台島至今還處於分裂狀態,從這個角度看,解放戰爭自今還未結束,只有在“黃陵祭奠正法李扁,國旗飄揚統一台島”之時,解放戰爭才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結束。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數次分裂和統一,但每一次的統一都應受到了正面的評價。秦始皇第一次統一古代中國,統一文字,從此後“百代施行秦政治”, 所以說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功不可沒。解放戰爭結束了中國近百年的半分裂狀態,也一樣功澤百代。
從民族的立場看,解放戰爭勝利的意義之三是民族復興的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人最終明白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是可以被打敗的,如果再把朝鮮戰爭看作是解放戰爭的延續,則中國人第一次驚訝地認識到了自己真正的力量,不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可以被戰勝,就連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也一樣可以被打回“三八”線。
世界上各民族復興的例子,無不先由民族心理上的自信和精神上的自強始,解放戰爭的勝利就給了中華民族這樣的自信心理和自強精神,從此中華民族才得以踏上復興之途。
列寧說:“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戰爭, 它們雖然象一切戰爭一樣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難和痛苦, 但是它們仍然是進步的戰爭, 也就是說, 它們促進了人類的發展。”(語見《列寧全集》,21卷,P279)解放戰爭對無疑就是這樣的戰爭。
彈鋏士於200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