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地處淮河流域西部,自古就是漢族和蠻夷交接的,半野蠻的是非之地.當地人互相打冤家的習慣,一直持續到解放初期.其經濟狀況尤其不是外人所羨慕的.要飯曾經是一種他們可以接受的生活方式. 比較而言,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東陝西,打冤家是兩千年前的漢朝就被根除了的.要飯,除非真是天災人禍,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
誰也沒有想到,就這麼一個極其落後的半野蠻地區,居然成了一些右派否定中國農業集體經濟的典型.
讓我們說句真話直話.那些人連中國人都不很是.更不是漢人.集體農業,在中國經濟發達的周,漢,唐,宋,元都沒有在山東河南諸夏地區消失.而在半野蠻的淮西和浙南,從來就沒有過集體農業.他們幹什麼,怎麼幹,和我們漢人從來都是不一致的.如果說我們管不了他們,他們更管不了我們.
在漢人聚居的山東河南,單戶干根本沒有提高糧食單產.所有的提高都與農業技術的進步有關係.而集體農業,是採用新技術的最佳生產單位.
誰支持蠻夷,不管是浙也好,淮也好,我們漢人絕不答應.
zt 小崗村的數據與事實真相--為什麼老實巴交的農民要說謊?
送交者: 萬尊 2008年10月17日20:55:11 於 [天下論壇] 發送悄悄話
作者:五香狼
對小崗村的數據與事實有必要進行質疑。小崗村的數據水分很大,難以讓人相信;而小崗村大包幹緣起的傳說,事實與邏輯衝突很大,也不可信。真相如何,請看全文。
人們都說,中國的農民老實巴交,不會撒謊;不過,有時候上面的領導要求提供政治數據的時候,再老實的農民也難免扛不住,這種情況下說出來的話人們就得分析分析了。要不,怎麼溫總理老喜歡臨時改行程,到農民家裡了解情況呢?
我們還知道,大寨曾經是中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但後來有人說了,經過他的調查,關於大寨的事實與數據不實。那麼,同樣被豎為農業改革旗幟小崗村,而且這面旗幟更大更漂亮,其數據與事實就真那麼紮實可信?恐怕我們得仔細看看才行。
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主辦的網站上(http://www.cass.net.cn/zhuanti/y_party/yd/yd_a/yd_a_017a.htm)是這麼介紹的:小崗生產隊包幹到戶後糧食產量由3萬多斤一下搞到12萬斤。
嚯,這麼厲害!怪不得上頭要在農村推行大包幹呢。好像是這樣的成績還不夠好,於是我們在很多文章中看到,小崗村不是一下搞到了12萬斤,而是13萬斤,有的文章還有具體數據:13.2萬斤。大增產算什麼,1979年小崗生產隊的糧食產量還相當於1966~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而且自1956年起23年未向國家交一粒糧還年年吃返銷糧的小崗人,一下子向國家交售糧食2.5萬斤!但是根據新浪網的新聞報道,1979年小崗村上繳的公糧是3200多公斤(http://news.sina.com.cn/c/2006-03-30/21029487186.shtml)。
而且,據《半月談》雜誌2004年報道,村主任嚴德友告訴記者,小崗村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萬斤增加到了120萬斤(還有的文章說,1997年就已經到120萬斤了,赫赫)。
瞧瞧,大包幹多麼偉大!這可是上面‘欽定’的數據,而且政治完全合格,那當然是絕對不會錯的。
這麼輝煌燦爛的成績是怎麼取得的?還是在黨史學會的網站上:小崗的改革辦法極其簡單:將全村517畝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戶。而我們都知道,當初小崗村是18戶人家按了手印搞大包幹的。
但到了2004年9月26日,翻開人民日報一看:“現在小崗村108戶,428人”。哦?
而2004年《今晚報》的記者則說,小崗村人口420人,土地1070畝。是嗎?
再翻開人民日報,在2001年6月25日第四版中寫道:多年來由於缺水,村里近2000畝地產量一直不高。
查網上對小崗村的介紹則看到:小崗村全村共有106戶,476人。耕地面積1600畝。
在中央電視台聽到的介紹則是這樣的:小崗村當時“18戶人家,115人,全村耕地550畝”。
新浪網的新聞說,小崗全村1800畝土地。
呦,敢情這小崗村土地就是像個彈簧,說變就變。暈吶,暈。
慢着,挺住!簡單計算一下:30000/500=60斤,132000/500=264斤。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49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69公斤,小麥畝產43公斤;1965年糧食畝產109公斤,小麥68公斤;1978年分別為169和123公斤;1979年為189和143公斤。
再看安徽鳳陽(見http://www.czdfz.com/jzwx/fengyang/213.shtml):在人民公社時期通過改良土壤,將低洼土地變成稻麥兩熟田,單產提高到250—300公斤;通過深翻,小麥單產達250公斤左右。深翻0.5米的,小麥單產200公斤左右,沒有深翻的麥地產量僅150公斤。建國初期的小麥品種,畝產100公斤左右;50年代中後期引進新品種,畝產在100-250公斤;1970年後大面積推廣豐產三號,歷時15年,經受各種氣候檢驗,產量穩定,一般畝產250—300公斤,成為縣內當家品種,最大種植面積占小麥麵積的70%左右。
設想一下,如果大包幹前小崗村的小麥畝產是250斤的話,則大包幹不過增加畝產5.6%而已。再看這個數據,13.2/5=2.64,也就是說在人民公社的1966-1970年,小崗村平均年產量為2.64萬斤,敢情1978年的3萬斤還算是大豐收年了!下面看一下120萬斤的笑話:按這個產量,則小崗村糧食產量增長了40倍,就算按新浪提供的38萬公斤來算,小崗村也增長了25倍,而同期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增長了多少呢?按最好的年份算,總共連一倍都不到,1978年3億噸多,而最高的時候是1998年離6億噸也差了很多。如果算一下年平均增長率,則小崗村最低在15%以上,而全國平均在改革之後沒有一年超過了10%(人民公社時期有過)。您還打算相信這個增長20倍以上的神話嗎?
那麼,事實究竟是怎麼回事?
兩個有歷史感的記者,一個叫陳窗,一個叫曾德方,他們對小崗村進行了認真仔細的採訪調查。原來,小崗村在治理淮河和農業集體化之後,糧食產量逐步穩定在十八、九萬斤,好年成可以達到二十萬斤,基本上解決了吃飯問題。
小崗村有個大包幹紀念館,在記者的調查中,不少農民對這個展覽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把官僚主義者刮浮誇風和共產風所造成的糧食減產到三萬斤的惡果,也算在小崗村搞農業集體化的帳上,而用它來與“承包”後並不實在的糧食產量作對比,是不科學的。這樣一來,也就用“承包”把小崗村搞農業集體化的成績否定掉了。不少農民還認為,“展覽室”里另外有一些東西也是不實在的。
村長嚴宏昌的親弟弟嚴富昌告訴記者:“這個‘展覽室’是縣裡搞的。小崗村農民最了解小崗的情況,可縣裡就是不讓我們小崗人講。他們搞了個講話稿子,讓小青年背得滾瓜爛熟,然後像電視裡廣播新聞那樣,一句一句背着向參觀的人介紹。”
原來如此!!
關於小崗村,還有一個傳奇故事。說是1978年,小崗村的村民因為實在忍受不了飢餓的痛苦了,決心要改變面貌,於是趁着政策鬆動,悄悄地商議,大家發誓一定要搞‘單幹’,出了事大家扛。
有人對此質疑,你們既然那麼‘團結’,為什麼不一心把集體搞好?這樣大家都有好日子過,不僅不用擔風險,還能得到表彰。
說得有理!
一位研究三農的專家,張德元,2004年去了一趟小崗村,聽到了這樣的另類說法:附近的村民們似乎對小崗沒有好感。聽到最多的說法是,小崗之所以發展不上去,是因為小崗人不團結,缺乏凝聚力。鄰村的一位支部書記說起了他對小崗大包幹的看法,1978年,最初各個生產隊都是在搞“包產到組”,即把生產隊劃分為幾個組,雖然生產單位縮小了,但“組”仍然是集體,沒有違背社會主義公有制原則,容易得到政府的認可。小崗生產隊(當時小崗是個生產隊,後來為了弘揚小崗精神,政府把小崗擴編為村)因為家族因素作怪,內部不團結,分了幾次組也未分出個結果來,親兄弟都攏不一起,最後嚴俊昌出於無奈,就對大家說,既然你們誰和誰都干不到一起,那就分到戶吧。
無獨有偶。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是這樣報道的:1978年初,鳳陽縣乃至安徽省嘗試“包幹到組”,小崗人也滿懷興趣的把20戶人家分成4個組。沒幹多久,組裡就產生了矛盾,於是每個組又分“叉”,全隊分成8個小組。每組只有兩至3戶,差不多都是父子組、兄弟組。但沒幹幾天又有吵架的,還是干不好。一天夜晚,生產隊召開社員會議。窮瘋了的社員提議:這樣干不好,乾脆包幹到戶。大家最終擬訂3條意見:1、夏秋兩季打的頭場糧食要先把國家公糧和集體提留交齊;2、明組暗戶,瞞上不瞞下;3、如果隊長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隊包下來,小孩由全隊養到18歲。到會的18戶戶主賭咒發誓按下紅手印。這就是震驚全國的“大包幹”。
敢情是這麼回事!有個網友感嘆到,搞不好集體經濟的人,也搞不好私有經濟。事實也確實如此。小崗村20多年沒邁進富裕門,很多村民也承認,不團結也是一個因素。
UID31 帖子105 精華0 積分0 閱讀權限10 在線時間57 小時 註冊時間2008-7-27 最後登錄2008-10-17 查看詳細資料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