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很普遍,解放戰場上南邊的粟裕痛殲國民黨王牌74師之後接連失敗是一個例子, 北方的林彪在失敗後接連勝利也是一個例子。
剛剛轉一貼李天佑血戰四平。 四平的地名有點邪性,解放戰爭中真的被平了四次, 共產黨經過三次失敗最終勝利。
林彪早期失敗固然有他無能的一面,長期脫離戰場,從來沒有指揮大軍團作戰經驗固然是原因。 但是,共產黨的部隊歷來處於弱勢地位,裝備落後, 不給不暢,以運動和游擊見長。 進入東北後毛澤東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死守一座城池, 軍隊上下缺乏經驗的不僅僅是林彪一個人。 外加上斯大林食言自肥, 不准林彪接收武器彈藥的原因,所以守四平失敗應該是由其必然性。 當然,如果換作陳光或者陳賡指揮,也許不會輸得那麼慘。 其實山東戰場上的陳毅死守結果也是一樣失敗。
同樣道理,李天佑指揮的四平攻堅戰也是共軍首次攻堅, 輕敵冒進固然是原因,缺乏應對堡壘要塞的經驗也是其中之一, 這次確實不能怪林彪,因為林彪不能抱炸藥包炸碉堡, 軍事部署到位剩下的事情靠戰術水平。
林彪強攻四平固然失敗了,可是,隨後的戰場較量中,林彪成了戰術專家, 攻打天津的時候不到兩天結束戰鬥, 攻打堡壘的時候學會了穿牆戰法, 把炸藥包的用法發揮到了極致, 這不能不說是四平血戰經驗總結的好。 從這一點上看林彪不愧是優秀的指揮員(本人不喜歡這個鳥人,對他的戰略戰役指揮能力一支敬佩不起來)。
同樣,中原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經歷了74師失敗的教訓之後基本上掌握了共軍的弱點,就是如果就地死守,多挖戰壕,共軍的攻堅能力並不強,死守待援往往可以絕地逢生。 反觀粟裕, 因為沿用前邊勝利的經驗, 保衛蔣軍後沒有做好攻堅的準備,難怪會接連失敗。
可是優秀的將軍就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 到了黃伯韜钁地死守的時候就發現老辦法不管用了,粟裕發明了戰壕對戰壕, 黃伯韜固然兇悍,但是還是乖乖地就擒。 黃維用胡鏈和黃伯韜的辦法對付劉伯承基本有效,但是, 一旦有粟裕部隊加入,馬上土崩瓦解。
總的來說,戰場上勝敗交替現象就是將軍學習戰爭的過程。 學習速度快的軍隊失敗的次數少一些, 但是如果說有什麼不敗將軍,我說那是扯淡, 除非軍事絕對占優勢,有貪生怕死可以推卸責任的將軍才能成為所謂的常勝將軍。
共產黨的軍隊在解放戰場上和後來的朝鮮戰場上學習戰爭的速度很快,這主要得力於共產黨的官兵平等思想和民主作風。 指揮員憑空想象的話學習速度當然會很慢, 比如朝鮮戰場的美軍,要經過三次接連大規模的失敗才找到志願軍補給和進攻的特點,勉強維持一個戰場平衡, 到了上甘嶺的時候美軍的飛機打破已經失去威力, 如果再有第六次戰役,美軍必然再次失敗。不要不服氣, 其實第六次戰役還是打了,只不過戰場換到越南,共軍已經不用自己全力出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