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湖南人獨“占”五任志願軍司令員
送交者: 海角天涯 2010年12月07日12:44:4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志願軍的五任湘籍司令員

 

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是讓中國人民乃至整個亞洲人民在西方國家面前贏得尊嚴的一場戰爭,湖南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參戰人數最多,5位湘籍高級將領彭德懷, 陳賡, 鄧華, 楊得志, 楊勇 還 先 後 擔 任 或 代 理 過 中國 人 民 志 願 軍 的歷任司令員,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卓著功勳。

 

一、彭德懷:臨危受命肩大任

(1950年10月至1952年4月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干涉,朝鮮人民軍防線一潰千里,戰火很快向北燃燒到了鴨綠江邊。美軍司令麥克阿瑟甚至計劃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打到鴨綠江,並狂妄地宣稱:“鴨綠江並不是把中朝兩國截然分開的不可逾越的障礙。”10月1日,朝鮮首相金日成也發來求援電,請求中國政府予以援助。經過反覆討論,中共中央決定出兵援朝,但派誰來掛帥出征卻讓中央領導層一時難以決斷。

毛澤東最初的考慮讓粟裕去,但這位在在解放戰爭時期叱咤風雲的戰將此時重病在身,正在青島休養,無力承擔指揮職責。而熟悉東北情況的四野主帥林彪則強調怕光、怕風、怕水、怕聲音等病情為託辭,聲稱需要療養。

經過深思熟慮,毛澤東最後想到了敢於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橫刀立馬的彭德懷。所以,當10月2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到援朝志願軍的司令員人選時,毛澤東這樣說:“出兵援朝已是萬分火急。既然林彪說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見還是彭老總最合適了。” 於是,常委會作出了彭德懷出任志願軍司令員的重要決定,並派專人專機赴西安接他赴北京。

10月4日上午,毫不知情的彭德懷以為是一次常規的工作匯報,急急忙忙地帶着有關西北地區三年經濟恢復建設的各種報告、計劃和圖表乘專機趕到懷仁堂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當他走進會議室時,毛澤東和政治局委員們都站起來和他握手,毛澤東還意味深長地說:“老彭,辛苦了,你來得正好!美帝國主義軍隊已越過三八線了,現在政治局正在討論我國準備出兵援朝的有關問題,大家正在發表意見,請你也準備談談你的觀點。”彭德懷坐定之後,猛然發現會議氣氛很嚴肅,包括平日健談的朱老總見了他也沒說幾句話,有的同志更是只握手不說話,使他立刻感到這是一次不尋常的政治局會議。由於他來京前,滿腦子裡裝的是如何建設開發大西北的經濟問題,對中央召開這樣的緊急會議,思想上並無準備,所以他只好側耳靜聽。從幾個同志的發言中,他才知道對出兵支援朝鮮有些不同意見,有的主張不出兵,有的主張暫不出兵。總之,絕大多數的人意見都傾向“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毛澤東聽完與會者的討論後,對中國是否應該出兵援朝問題,在會議的最後講道:“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裡也難過。”因為沒有準備,彭德懷在這次會議上沒有輕易表態發言。回到住處後,彭德懷整個晚上沒有睡覺,反覆思考這個重大問題。

第二天上午,當他應召到中南海毛澤東辦公室談話時,說出自已的想法:“如果我們只強調困難的一面,不同美軍正向鴨綠江進犯的危急後果聯繫起來考慮,不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難保,就連我國東北邊防也直接受到威脅。出兵有利還是不利?經過反覆考慮後,我擁護毛主席出兵援朝的英明決策。”

聽了彭德懷的表態,毛澤東才鄭重地把政治局的決議向他作了傳達。儘管對這個任命有些突然,彭德懷還是不假思索地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

當年10月19日,彭德懷身率部奔赴朝鮮作戰。在接下的三年裡,他指揮幾十萬軍隊經歷了條件之惡劣、困難之眾多、戰鬥之頻繁與激烈、任務之艱巨、運籌之艱難的嚴峻考驗,最終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實現了朝鮮的軍事停戰。

對於彭德懷的高超指揮藝術和戰略眼光,“聯合國軍”的第三任總司令克拉克也不得不說:“我必須承認:彭德懷是一個資質很高的敵人,我們不是在和一個容易被打倒的對手作戰。”

為了表彰彭德懷的卓越功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的人民共和國英雄”的稱號和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二、陳賡:以坑道戰扭轉戰局

(1952年4月至7月代理志願軍司令員兼代政委)

 

1950年夏,陳賡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四兵團司令員,率部解放雲南。不久,便奉命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赴越,協助越南共產党進行抗法戰爭,不久即取得了轉折性的勝利。幾個月之後,由于越南潮濕的環境引發嚴重的關節炎,他奉命回國向中央匯報援越抗法的情況。儘管滿身傷痛,他仍積極請纓求戰,要求到朝鮮打仗。毛澤東同意了他的請求:“你陳賡就是好戰,剛聽說跟美帝打,你就有了精神,病也好了一半。”4月25日,陳賡即以志願軍副司令員兼第三兵團司令員和政委的身份匆匆趕赴朝鮮戰場。

當時,志願軍經過5次戰役,已經進入戰略防禦階段,整個戰局在三八線附近呈現出僵持局面。經蘇聯提議,交戰雙方商定於1951年7月10日,開始舉行停戰談判。從此,朝鮮戰爭便以軍事鬥爭與外交鬥爭相交織的方式進行着。因為戰爭已從大規模的運動戰轉向兩軍相持的陣地防禦戰,志願軍能不能在陣地戰中頂住火力上占有絕對優勢的聯合國軍的進攻,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入朝後,陳賡在深入前沿陣地指揮時,接受並總結了下級提出的作戰中坑道作業戰術,認為在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中開始出現的坑道工事,在敵強我弱的陣地戰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他的這一想法得到彭德懷的極力贊同,並以聯合司令部的名義發出命令:鑑於戰爭已從大規模的運動戰轉向兩軍相持的陣地防禦戰,要求構築堅固防線,嚴防敵之登陸反攻。

但志願軍總部內部及部分兵團首長對這個做法表示不解和懷疑,認為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之下這些坑道工事是自掘墳墓!針對這種錯誤思想,陳賡在會議上強調:“坑道作業不僅僅是為了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消滅敵人。今後我們的坑道作業,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戰術坑道方向發展。坑道必須與野戰工事相結合,必須與防禦兵力相適應,必須有作戰與生活的設備,有統一的規格標準。”他在下達的命令中提出坑道工事必須達到“七防”,也就是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為了減少傷亡,他要求工事的保障要足夠堅固,能抵禦四英寸大炮轟擊不算,還必須設有偽裝工事,使校正偵察機不敢接近。他還說,工事管理和保養也很重要,要求隨時修補,讓坑道工事就成為一個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

1952年4月,彭德懷因病回國手術,陳賡奉命代理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親自到各部隊督促坑道工事施工。到1952年夏季,一個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陣地防禦體系已在全線基本構成。這些工事,有的近抵敵軍幾十米,既保障了攻擊突然性,又使表面野戰工事被占領,仍能堅持坑道配合預備隊實施反衝擊。坑道工事對付優勢裝備敵人的的效用,在上甘嶺戰役中得到雄辯地證明。在43天的爭奪戰中,6萬美軍在傷亡25500人,損失飛機300架,大口徑火炮61門、坦克14輛後,僅僅占領了志願軍兩個班的前沿陣地。坑道工事在扭轉戰局和穩定戰線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

1952年6月,陳賡由毛澤東親自點將,奉調回國創辦軍事工程學院。鑑於他為抗美援朝所出的重要貢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特授予他一級獨立自由勳章。朝鮮首相、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設宴盛情款待了他,感謝他對朝鮮抗美戰爭的卓越貢獻。

 

三、鄧華:準確預見美軍仁川登陸

(1953年7月起代理志願軍司令員兼代政委,1954年9月至10月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鄧華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首長中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全過程的惟一的一名首長。1951年初起任中朝聯合司令部副司令員,1952年6月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鄧華主持志願軍全面工作1年零1個月,在朝鮮戰場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50年7月8日,中央軍委任命鄧華為東北邊防軍第十三兵團司令員,準備在備要時入朝支援人民軍作戰。深感責任重大的鄧華在深入分析與思考朝鮮戰局後,赴京前給中央寫了一份報告,指出:“鑑於朝鮮人民軍戰線南伸而延長,美軍憑藉其海空軍優勢.於朝鮮東、西海岸中腰部鋌而走險的可能性大為增加。”毛澤東十分欣賞這一見解,在接見鄧華時表揚說:“關于于美軍可能在朝鮮東西海岸中腰部,實施陸海空三位一體的登陸作戰,這個分析很有見地。”

8月31日,在丹東舉行的第十三兵團黨委會上,鄧華再次準確地判斷美軍主力會“在人民軍側後(平壤或漢城地區)大舉登陸,前後夾擊,如此人民軍的處境會很困難的。”會後,他立即執筆把意見上報中央。中共中央對此十分重視,轉告給了朝鮮方面。遺憾的是,朝鮮人民軍由於戰爭爆發初期的攻勢過於順利,對中國方面提供的這份至關重要的情報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最終導致美軍於9月15日以極小的代價在仁川登陸,把朝鮮人民軍主力截斷在半島南部,使戰爭局勢直轉急下。

1950年10月8日,東北邊防軍全部宣誓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鄧華就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於當月19日率十三兵團首批入朝,與兄弟部隊一道,迅速取得了第一、二次戰役的勝利。1951年7月,他作為志願軍談判代表,參加朝鮮停戰談判,提出改變第六次戰役計劃的建議,被毛澤東、彭德懷採納。1952年彭德懷回國後,他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親自指揮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1953年12月,他回國參加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作了題為《抗美援朝戰爭經驗介紹》的專題發言,他在會上明確表示:“固然戰爭性質、軍隊政治素質對現代戰爭仍起到重大作用,但物質基礎與技術條件對戰爭是極為重要的,這是我對朝鮮戰爭經驗總的看法。”這是由鮮血和生命凝結而成的寶貴經驗,是對志願軍參加2年零9個月現代化作戰的科學概括。

1954年9月,他受命正式擔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但這項任命禮儀上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他已於當年4月被中央任命東北軍區(即後來的瀋陽軍區)黨委書記,並準備接任軍區令員。同年10月,他出任解放軍副總謀長。

鑑於鄧華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而建立的卓越功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授予他朝鮮一級國旗勳章和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四、楊得志:創造朝鮮戰場的“地道戰”

(1954年10月至1955年4月任志願軍司令員)

 

1951年2月,楊得志率第十九兵團作為第三批參戰部隊,分四路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的第一線。入朝後,第十九兵團作為右翼突擊集團參加了1951年4月22日開始的第五次戰役。經過50多天的浴血奮戰,中朝軍隊粉碎了敵人在志願軍側後登陸、夾擊志願軍的戰略企圖,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禦,並於不久接受了停戰談判。

五次戰役結束後,楊得志深入兵團所轄第六十五軍的前線,總結對敵作戰經驗。他在一八七師了解到,在戰役發起前,該部利用工程作業偽裝,預先將部隊部署到敵人的鼻子底下,戰役一發起,就迅速接近敵人,一舉突破臨津江防線,率先從西線打開戰役缺口。他馬上聯想到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地道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石家莊攻堅戰進攻出發工事,認為在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我軍可以依靠坑道工事、以劣勢裝備抗擊現代化技術裝備之敵重兵進攻,進行積極防禦,既保存自己又消滅敵人。彭德懷充分肯定這一戰術設想,稱讚說:“這是革命軍隊優良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相結合的表現,為持久的陣地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志願軍總部的倡導和推廣下,廣大志願軍指戰員在戰場上轟轟烈烈地掀起了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短短的三年時間裡挖的坑道長1250公里,各種塹壕、交通壕長達6240公里,修了20萬多個地堡。經過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的鬥爭,形成了橫貫朝鮮半島230公里, 20至30公里縱深的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毛澤東對此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一次講話中說:“能不能守,這個問題去年也解決了。辦法就是鑽洞子。我們挖兩層工事,敵人攻上來,我們就進坑道,有時敵人占領了上面,但下面還是屬於我們的。等敵人進入陣地,我們就反攻,給他極大的殺傷。我們就用這種土辦法撿洋炮。敵人對我們毫無辦法。”

楊得志調志願軍總部任副司令員後,協助彭德懷專門負責作戰方面的工作。他不負眾望,先後組織了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1953年夏季的戰役反擊,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的鬥爭,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1953年,他作為志願軍國慶觀禮代表團團長率代表團回國。10月1日,他參加了新中國建立四周年國慶觀禮,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毛澤東向其他領導人介紹說:“此人大名叫楊得志,當年強渡大渡河的紅一團團長,如今志願軍的副司令,德懷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鄉里呀!”並戲稱“此人一直是志願軍,上井岡山就是志願去的,就是志願軍!”1954年11月,他任志願軍司令員,肩負起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保衛朝鮮人民和平建設的光榮責任。1955年4月,他從軍事學院畢業後任濟南軍區司令員。

因為在朝鮮戰爭中貢獻突出,楊得志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一級國旗勳章和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五、楊勇:為抗美援朝畫上圓滿局號

(1955年4月至1958年10月任志願軍司令員)

 

1953年4月,楊勇被任命為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率部入朝參戰,在三八線金城北側擔任防禦。

此時,中朝兩國與“聯合國軍”的談判在邊談邊打中有了重大進展。正當雙方達成全部協議,準備簽字時,韓國總統李承晚竟公然破壞協議,扣留朝鮮人民軍大批被俘人員,並叫囂“要單獨向鴨綠江進行一次全面的軍事進攻”。此舉不僅會拖延朝鮮停戰,而且將影響朝鮮半島的戰後和平。彭德懷致電毛澤東,建議給李韓軍以嚴重打擊,再殲敵1.5萬人。毛澤東回電同意,表示停戰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宜,要看情況發展才能做決定,再殲滅李韓軍萬餘人極為必要。6月21日,志願軍總部立即下達命令,決定以二十兵團為主發起金城反擊戰。

楊勇接受任務後,深入前沿了解敵形、敵情。經過反覆策劃,他決心利用這個機會打一次大仗,一次性上3個軍的兵力參加作戰,狠狠痛擊李承晚集團。這個作戰計劃一開始有些高級指揮員並不理解,說朝鮮這情況行嗎?沒把握。也有人說你初來乍到,這麼個組織法,搞3個集團軍?有些人乾脆反對。連以大膽著稱的三兵團司令員許世友都說要慎重,說根據解放戰爭的經驗,殲敵一萬,自損三千,我們一定要慎重。

在志願軍總部主持工作的鄧華和楊得志支持這個大膽的方案,並再調3個軍配屬二十兵團作戰。這樣,楊勇手上可以掌握的兵力達5個軍15個師,同時還配有7個炮兵團和20輛坦克,而面對敵人是李承晚的精銳部隊首都師和第3、第6、第8師,志願軍在武器和兵力上都占有優勢。

1953年7月13日深夜10點,楊勇一聲令下,志願軍炮兵1000門大炮一起怒吼,幾平方公里的敵人陣地在大雨中燃燒起來。炮火剛剛延伸,二十兵團的3個突擊集團在友鄰部隊的配合下,向韓國軍隊4個師25公里的防禦正面開始突擊。1小時後,敵人的前沿陣地全面突破。至23日戰役結束時,二十兵團共殲敵52783人,超過預定計劃的5倍。擊落敵機85架,繳獲飛機1架,坦克34輛,汽車231台,以及各種火炮245門和大量彈藥等戰利品。志願軍通過抗美援朝中的這最後一戰,向前推進了192.6公里。

在志願軍軍的重重打擊之下,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國務卿杜勒斯和李承晚相繼發表聲明,同意接受停戰。美國談判首席代表哈利遜也保證不以任何方式阻撓停戰協定草案的實施。727,中朝首席代表南日和對方首席代表哈利遜在板門店簽署了停戰協議。

1954年4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國防部長彭德懷發布命令,任命楊勇為志願軍司令員兼黨委第一書記。這樣,楊勇成為繼彭德懷、陳賡、鄧華、楊得志之後的第五任志願軍司令員,也是最後一任司令員。在朝鮮主持志願軍工作期間,楊勇帶領志願軍指戰員為朝鮮戰後重建家園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裡就修復所有被炸毀的鐵路線,此後又參與平壤的建設工作,並在農村修築了大量水利工程。志願軍軍回國前,又將大量營具營房和物資,甚至連炊事班養的雞鴨豬都無償移交給朝鮮。楊勇還和金日成結下深厚的友誼。金日成到北京訪問期間,曾向毛澤東誇獎楊勇道:“楊勇是個難得的好同志。”在楊勇離朝前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專門在平壤召開隆重的授勳儀式,授予他一級國旗勳章。

1958年10月28日,周恩來親自到北京火車站迎接由楊勇率領的最後一批回國的志願軍,緊握着他的手說:你為抗美援朝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這既是對楊勇指揮金城反擊戰取得輝煌戰果的讚揚,也是對志願軍在朝鮮模範執行停戰後各項政策的高度評價。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細柳營:這叫土洋結合共
2009: 62年第一階段衝突後TG22天就修好了去達
2008: 真實的歷史:日本關東軍是被美軍消滅的
2008: 天仝:領悟相對時空與在戰爭中運用相對
2007: 老美體會了一下日本的一哭二鬧三上吊
2007: 中國與西方戰爭之比較
2006: 台灣最貪腐、惡質的國民黨主席--馬英
2006: 龍應台--只好送你去火星了
2005: 胡錦濤要從北韓國學什麼?
2005: 陳水扁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