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機19日打響了空襲利比亞的第一炮,立即引起全球關注。法國打頭陣是想展示在這一事件中的領導者角色。這樣的“風光”還沒有撐過三天,便曝出法、英、美等多國部隊在對利比亞打擊行動中群龍無首、互不買賬的內幕,21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峰會更是分歧嚴重,許多國家要求北約出面掌控指揮權,而不是由法國來主導。
2011年3月21日,一次導彈襲擊已經對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基地造成了廣泛的破壞。被帶至的黎波里Bab al-Aziziya兵營的記者稱四層高的行政樓已經被夷為平地。
這次多國部隊並不買法國的賬爆露出法國在歐洲的地位非常尷尬,法國這次帶頭空襲利比亞的目的其一是依靠武力推翻卡扎菲保護法國在利比亞的石油利益,同時在全球展示作為世界大國的領導力,其二是通過這次行動帶動法國在歐洲的實際領導地位,當然以前一直是希望成為領導者,這次是希望靠行動促成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政治局面。
有個現象很奇怪,美國在這次多國部隊的行動中急於影藏自己的作用,美國政府和軍方一再表明美軍在這次空襲行動中不會是領導者。
美國用意何在?
筆者覺得其一,美國深知空襲利比亞推翻卡扎菲僅僅這場戰爭的開端,後空襲時代利比亞的重建和國內政治局勢的穩定才是巨大的泥潭,所以有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例子美國還是比較忌憚,這次法國急於當頭,美國當然樂意讓法國去擺平之後的亂攤子;
其二,法國這次急於當頭其實給了美國一個機會,法國在歐盟一直希望成為領導者,進而將歐洲變為以法國為中心的全球政治的一極,這人美國一直不悅和忌憚,所以這次美國順水推舟,一來可以觀察一下法國在歐盟這些年的經營和影響力,二來順便給法國當頭一棒打壓一下法國的歐盟的野心。
果不其然,當19法國外長宣布法國戰機已經抵達利比即將對利比亞空襲時,北約秘書長就嚴厲批評了法國的行為,不應該撇開北約單獨行動。
在空襲後的第三天美歐多國部隊就爆出了“內訌”,從各國對這次行動的代號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法國的“哈馬丹”,英國的“依拉米”,美國的“奧德賽黎明”,行動沒有統一的代號,預示這次是行動只有出頭者沒有領導者,很顯然這對於法國是極其尷尬的一幕,這也預示着後空襲時代利比亞局勢將是巨大的泥潭。
我們注意到中國這次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中國支持制裁製裁利比亞是基於利比亞國內的動亂,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才支持的,同時中國也對多國部隊空襲利比亞表示了遺憾。中國一向主張國際社會應該通過和平和對話的渠道解決當前利比亞問題,可是法國為了利益和野心率先動用了大棒。
到底是和平對話高明還是武力打擊先進?筆者看來,和平對話,國際社會調停,對利比亞人民倒是一個福音:不用飽受戰爭的洗禮而爭取到實際利益,但是動武絕對是一記蠢招,仗還沒完法國就遭遇歐洲各國的牴觸,後空襲時代法國必將遭到更為嚴峻的局面:戰後的利比亞的政治穩定和重建工作如何解決?
法國是否有能力擺平這個打亂局值得懷疑!薩科奇應該反思下這次在利比亞局勢應對方案顯然是有意利用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動武只能讓法國在後空襲時代面臨更加孤獨的政治局面,法國在非洲影響力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利比亞局勢的後續發展會證明中國提出的應該通過和平與對話的方式解決當前利比亞問題才是王道,任何為了自己利益武裝干涉他國內政的舉動都必定引起所在國國民的敵對情緒的,顯然薩科奇還嫩了點,估計法國尷尬的還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