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所謂的圍堵中國 只不過是奧巴馬導演的一場鬧劇 |
| 參考消息 2012-02-21 18:54:33 |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楊希雨研究員昨日在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談到,中國周邊的局勢在美國的戰略轉向介入之下呈現出非常緊張局勢。但楊希雨也認為,深陷全球多條戰線的美國,對中國所謂的圍堵終將是鬧劇一場。 楊希雨稱,從中國的角度看,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實際上是走了一半多一點。上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流行一個觀點,叫戰略間歇期。同樣地,北京提出了戰略 機遇期。美國的戰略間歇期的基本思路就是用20年大力發展美國國防力量,繼續加強美國的絕對軍事優勢,加強美國的領導優勢。那麼,20年後,美國將有實力 應對一切針對美國的挑戰。 美國已經沿着這樣的思路走了10年,而中國是按着戰略機遇期的理論走了下來。這兩個十年下來, 中國同美國的經濟規模的差距在迅速縮小,國力的差距也在迅速縮小。這也就說明,頭10年的戰略機遇期應該說是改革開放30年走得最好最快的10年,甚至是 新中國60年以來走得最好最快的10年。 現在,有幾個新的變量出現。楊希雨認為,其中最大的變量就是美國在中國周邊的這些動作,就是所謂的“美國重返亞太”。當然,重返這個詞不太準確,用 “Focus(聚焦)”和“Pivot(轉向)”比較恰當。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事情,按照中國解放軍的說法,美國搞了一個鏈。楊希雨研究員稱之為“圍堵 鏈”。 比如說,東亞峰會顧名思義是東亞的事情,美國非要加進來。並且,美國不僅要參加,還要發揮很大的影響,反客為主。而在經濟上,美國大搞TPP,還在去年APEC之前拉日本入伙。總體來說,美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高調動作對中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楊希雨稱,而由於美國的作用,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也成為了新的變量。比如說,越南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日本韓國在半島問題上等都同美國加強了協調。可 以說,在中國戰略機遇期的第二個十年,由於美國的圍堵,中國戰略機遇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戰。戰略機遇期還是在的,只不過多了一些新的複雜因素。 半島問題基本上突出兩個問題。一是核問題如何解決,二是與之相關的半島和平體制怎樣建立。現在,美朝這兩個半島問題的主要角色在這兩個問題上各執一 詞,形成了一個“雞和蛋”的困局。朝鮮認為,不建立和平機制朝鮮很難放棄核武器。而美國則認為,如果朝鮮不放棄核武器,半島和平機制就無從談起。這個問題 要纏鬥很長的時期。 楊希雨認為,中國周邊面臨的叫“四海危機”——黃海(即朝鮮半島問題)、東海(複雜的島嶼爭端)、台海和南海。這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南海危機。而各方的基本判斷就是誰都不能打,也沒有資本打。 南海領域實際上存在着兩個競賽,一個是軍備競賽,一個是單邊主義開發競賽。所以說,未來中國周邊的不穩定因素確實是在增加。但是一個最基本的因素沒有 變,那就是不論是美國、中國還是其它國家,在這個地區有兩個基本的共同利益。一是希望維持該地區的和平穩定,誰都不希望亂,不管是出於怎樣的目的。二是大 家都希望亞太這個唯一的經濟亮點能夠可持續發展,好大家一塊賺錢。 所以,有了這兩個基本因素,中國的戰略機遇期還是存在的。 但是,楊希雨判斷,美國圍堵中國是不可以繼續下去的,這是一場鬧劇。美國是希望把戰略重點集中在中國周邊,就是亞太。但是,我認為美國做不到。基本原 因有兩條,一是美國在全球面臨着三條戰線。首先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戰線。還就是從中東、中亞到南亞的這一弧形地帶,美國想脫身是脫不掉的。 還有一個就是以俄羅斯為焦點的歐洲戰線。俄羅斯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唯一的一個可以摧毀美國的國家。普京日前稱,要在未來10年全面更新俄軍的武器裝備。 所以,美國面臨這麼多問題時要集中精力對付中國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能力和意願之間的差距。況且中美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夥伴關係。總的來講,中國的戰略機遇期不僅有10年,可能還有更長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