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議論中印戰爭:32天戰爭讓印度做了50年噩夢 zt |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2年10月22日20:27:2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2012年的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今天的我們有能力保衛每一寸國土。”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18日表達的這份自信,昨天被視作獻給一個重要日子的禮物。在印度媒體的記述中,50年前的10月20日,印中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區爆發激戰,印度以“一個月陣亡3770人”的代價輸掉了“天堂門口的戰鬥”。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大國自信”不僅為此破碎,印度人心中也自此多了一種“無可比擬的恥辱”。本周,隨着10月20日臨近,印度媒體對為何敗給中國的反思越來越多,有人批尼赫魯當年推行“前進政策”非常“愚蠢”,也有人說中國是勝在“蓄謀已久收拾印度”,還有媒體斷言“中印必將再戰”。“自那以後,中國從未走出印度人的噩夢。”英國歷史學者諾蘭德19日對《環球時報》說。“現在是和解的時候了”,印度評論家彼得萬的話代表了印度另一部分冷靜的聲音,他說,如果真從1962年戰爭中汲取教訓,印度就該謀求與中國光榮和解,而不是自大地宣稱我們本該如何贏得戰爭。 印軍將紀念“戰爭英雄” “安東尼是在回答有關50年前給印度招致恥辱性失敗的1962年中印戰爭時,做出上述表態的。”《印度快報》說,安東尼自信的理由是,“雖然印度東北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還不能讓我們滿意,但跟過去比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安東尼還說印度未來將兩手並進應對中國,“一方面加強我們在邊界的能力,另一方面繼續推進與中國的談判,我們希望與鄰國保持熱忱關係,目前與中方邊界管理機制的運行也令人滿意”。 《印度時報》19日說,根據計劃,印度軍方20日在新德里的印度門舉行儀式,安東尼將在印度海陸空三軍總長陪同下向在1962年戰爭中死難的3370名士兵致敬。實際上,另一場紀念“印中戰爭英雄”的“朝聖”活動18日已從阿薩姆邦開始。印度人民黨主席加德卡里當日在該邦首府古瓦哈蒂主持開幕儀式,100多名人民黨青年陣線代表駕駛汽車或騎自行車,在中印邊界附近地區穿行,於21日趕到位於“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的博姆拉。此前,印度東北部分離組織“阿薩姆邦聯合解放陣線”曾呼籲該邦居民不要參與這個“將激怒中國”的活動,批評人民黨以該邦民眾為人質。但人民黨青年陣線領導人塔庫爾辯解說,“朝聖”的目的是紀念那些被人忘卻的1962年戰爭中“勇敢的心”,並提升印度的民族主義精神,而不是為了刺激中國。 “從雙方動用軍隊的規模看(印軍3個師,中國軍隊6個師),1962年衝突算不上大事,它發生在偏遠的無人地帶,持續時間也只有一個月,但對尼赫魯本人和印度來說,它無疑是大事件。”印度拉迪夫新聞的這番話似乎可以解釋為何印度媒體如此重視10月20日這一紀念日。印度學者馬汗德拉則在《新海峽時報》上撰文說,1962年戰爭給印度留下的傷痛比印度歷史上經受的任何外來侵略、軍事失敗和殖民擴張都大,這創傷至今沒有癒合。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印度招致恥辱性失敗?印度媒體本周對此的分析文章非常多。馬汗德拉在文中說,那場戰鬥發生在海拔4250米以上地區,又是冬天,印度軍隊缺乏冬天作戰的裝備,又深陷中國人海戰術的包圍。更致命的是,尼赫魯和他的國防部長梅農誤判了形勢,要求部隊在中印邊界執行“前進政策”,不斷安插據點的他們相信中國不會動手,結果傷了心的尼赫魯在1964年5月去世。 “當尼赫魯咆哮着要求印度軍隊把中國趕出塔格拉峰,並且自信中國不會有大動作時,竟然沒有人敢告訴他,他是錯的”,印度《克什米爾時報》如此分析印度1962年受辱的原因。文章援引那場戰鬥後做了陸軍參謀長的喬杜里的話說,“我們以為和中國人下的是象棋,沒想到很快變成俄羅斯輪盤賭”。拉迪夫新聞網說,戰敗粉碎了尼赫魯和整個印度的自信,1962年後,以前那個曾經什麼都和中國對比,被認為與中國爭奪亞洲的國家,只能和弱小的巴基斯坦比來比去了。 “50年過去了,印度仍在氣惱。”法新社19日如此形容新德里當下的氛圍。文章說,雖然打了勝仗的中國在停火後主動退回雙方開戰前的實際控制線,但那場戰爭至今仍在中印關係中起着關鍵作用,不安情緒依舊主宰着印度,就像印度學者所說,“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場戰爭,永遠不會忘記中國曾如此深入我們的領土。”印度退伍軍官帕塔沙希則說,在經歷最慘痛軍事失敗50年後,印度仍在追趕中國,中國在軍事和經濟上依然比我們強。 印度會汲取怎樣的教訓? “我們似乎從1962年的丟臉中什麼都沒學到。”《印度教徒報》題為“天堂門口的可疑戰爭”的文章說,如果說1962年的印度軍隊拿的是30年代的裝備,那麼2012年的100萬印度軍人拿的就是上世紀60年代的裝備,“別說中國人民解放軍了,就連恐怖分子、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游擊隊員手裡的武器和通信設備都比我們士兵的好。”文章還抱怨印度軍力總是和巴基斯坦比來比去,“就算不和美國人、俄羅斯人比,我們怎麼也該和中國人比吧”。
在本周印度輿論場,像這樣要求印度自強的文章不少,有些還把怨氣撒向中國。印度LIVEMINT網站的文章說,“對印度來說,1962年的教訓是,要獲取和平必須要做好保衛和平的準備,甚至不惜為此進行戰爭”。文章埋怨中國當年為了“給印度上課”蓄謀已久,一直在等待時機對印度動手,於是當美國蘇聯陷入古巴導彈危機,中國政府便找到了最佳時機。文章還批評中印至今仍在進行的邊界談判是“現代歷史上時間最長、最沒用的談判”,並稱中印之間近年來持續發展的經貿關係“並不能阻止世界上最大專制政體與最大民主政體的對抗”。文章甚至宣稱,如果北京有需要,“隨時會給印度上第二堂課”。 上述這篇對中印關係如此悲觀的文章作者是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學者切拉尼。他渲染中印戰略敵意的文章本周被《蘇格蘭人報》、《日本時報》等多家國際英文媒體轉載。 “1962,再來一次?”印度《展望》雜誌以此題為的文章說,雖然中國不希望嚇唬鄰國,讓他們投入美國懷抱,也不希望因戰爭阻礙經濟發展,因此似乎不會再與印度開戰,但與印度開戰也未必能阻礙中國經濟發展,有中國分析家測算,中美開戰也不過拖延中國4年到5年的發展,中印開戰最多能讓中國經濟晚發展幾個月,因此中國真有可能與印度走向戰爭。 “一場32天的戰爭讓印度做了50年噩夢。”倫敦大學國防歷史研究學者諾蘭德19日對《環球時報》說,恐懼中國是1962年衝突給印度留下的“戰爭後遺症”。法國《世界報》則說,這種後遺症對印度更大的影響是,新德里出於對華戒備的心理,總是疏於在東北部阿薩姆邦等地區加大經濟建設,以免開戰後玉石俱焚,結果使該地區一直貧困,引發民怨與動盪。 俄羅斯《軍事評論》本周的文章稱,中印1962年衝突與當時東西方冷戰的環境有關,印度1959年向達賴集團提供庇護也是導致戰爭的重要因素。文章援引俄羅斯學者的話說,雖然中印矛盾持續了50年,兩國也都在不斷更新武器裝備,但這並不會成為雙方發生戰爭的理由。 如何與中國相處成印最大挑戰 中國國家安全論壇副秘書長彭光謙說,印度其實並不是真心想“報仇”,中印之間未來不見得真能發生戰爭,因為兩國並不存在真正的戰略衝突。此外,中印之間有太多相似之處,都是文明古國,都是金磚國家,兩者共同發展的可能性超過對抗甚至戰爭。中印不再戰的關鍵在於印度克服“不健康的感覺”,比如部分印度軍營里掛着“打到北京”的標語。“只要印度不挑釁,中印不會有戰爭”。 《印度時報》18日報道了美國皮尤中心前不久所做的民調,結果顯示,印中兩國各只有23%的民眾對對方國家看法積極。53%的印度城市受訪者甚至認為中國經濟崛起對印度來說是“壞事”。不過,《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調查中心近日也在中國7座城市就中印關係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3/4的中國人認為中印有可能走出戰爭陰影。 “現在是和解的時候了,”印度評論家彼得萬近日以此為題撰文說,印度如果真從1962年戰爭中汲取教訓,就應該謀求與中國光榮和解,而不是自大地宣稱我們本該如何贏得戰爭。彼得萬還說,中國在戰爭中優待印度戰俘、撤出一些占領的城鎮,中國士兵甚至把繳獲的印度軍車加好油、擦乾淨送回來,“這不是要把中國人說成天使,而是要說明他們的目的就是修正印度錯誤的‘前進政策’,把印度拉回談判桌。” 法新社19日在報道中特意提到《印度時報》近日一篇社評。該社評稱,“當中印兩國各自成長與發展,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學會如何與中國相處”,“我們恐懼中國,嫉妒中國,我們不希望成為中國,但我們想像中國一樣高效。”(駐印度、英國、加拿大、德國特約記者陳竹 紀雙城 陶短房 青木 記者邱永崢 劉洋 柳玉鵬 汪析)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1: | 毛澤東的雄才偉略是庸人們無法理解的 | |
2011: | 兒子賽義夫如何出賣他的老爹卡扎菲 | |
2010: | TG真實戰力很弱啊!施工隊挖斷一根電纜 | |
2010: | 林孟:美國人奇怪了 中國人為啥不關心 | |
2009: | 從索馬里護航看中國海軍是老虎還是病貓 | |
2009: | 毛澤東曾指示潘漢年聯結汪精衛偽政權 | |
2008: | 彭德懷PK林彪,到底誰厲害?! | |
2008: | 誰說“美國不敢拍攝朝鮮戰爭電影”?! | |
2007: | 台灣獨立是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 | |
2007: | 台灣要入聯公投,中國怎麼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