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喜馬拉雅50年靜悄悄:中國和印度本就不該是鄰國 (圖文)
送交者: 國士 2012年12月28日20:31:2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拉達克:中國人最為嚮往,卻最難以抵達的目的地。在拉達克和西藏,隨處可見這種具有宗教意味的景觀,這暗含了二者在歷史文化上的紐帶關係。即使在行政歸屬上,拉達克也曾長期是中國的屬地,但它已屬印度。印度卻不滿足於此,它還聲稱中國境內的阿克賽欽地區也屬於印度,從而引發了邊境持續不斷的衝突。(攝影/Nevada Wier/c)。

  還有一個月,2012年就過去了。寫不寫這篇文章?我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決定寫,因為中國有個傳統:若要人們記住一件事,往往會在它過去5年、10年或是它們的倍數的年份——比如50周年——時紀念一下。而在距離2012年50年前的1962年,中國和印度之間有過一場短暫的戰爭。

  關於1962年中印之間的那場戰爭,連國際社會也認為是由印度首先挑起的——當年,印度總理尼赫魯首先向印度軍隊發出“清除邊界上的中國軍隊”的命令,但是印度軍隊不是中國的對手。我軍勢如破竹,不到一個月就拔掉了大部分印軍的哨所和據點,一直打到中印兩國傳統的邊界線。可是正在印度軍心渙散、舉國惶恐時,中國突然單方面宣布無條件撤軍。有評論家說,這一仗徹底打破了印度的大國夢,但是中國為什麼會撤軍,今天仍是一個謎。

  幾年前,我經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到西藏。這條公路在阿克賽欽地區要經過一個叫康西瓦的地方,那裡有一個為犧牲於1962年中印戰爭中的戰士修建的烈士公墓。高山反應使我十分難受,但還是決定去烈士公墓憑弔為國犧牲的戰士。

  墓地面朝新藏公路,背倚赤裸的群山,四周用圍牆圍着,前面有一個大門。入門後,先看到一座紀念碑,碑後是一排排的墓碑和用鵝卵石及水泥砌成的墳冢。青藏高原往日的天都藍藍的,那天卻有灰濛濛的雲低低地壓在頭頂。我在墓地中徘徊,心裡默念着一個個墓碑上的名字:羅德清,7972部隊戰士,湖南長沙,62年10月犧牲,一等功;相文浩,7971部隊戰士,四川樂至,62年11月犧牲,二等功;卡子戈,7972部隊戰士,甘肅甘南,62年11月犧牲,三等功;居滿艾里,7994部隊戰士,新疆阿克蘇,62年10月犧牲;劉長發,7978部隊,陝西城固

  這裡共埋葬了106名犧牲於中印戰爭西線中的戰士,這些戰士大多都在20多歲的年紀,他們的家鄉遠在千里之外,他們卻永遠地留在了青藏高原渺無人煙的荒野里。

 
  在戰場上犧牲的我軍戰士,有一部分長眠在新疆皮山縣的康西瓦,與拉達克隔着一道喀喇崑崙山脈(攝影/李翔)。

  中印邊界的西段,傳統上一直以喀喇崑崙山的山嵴為界。但在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期間,一個叫約翰遜的英國人認為沙俄當時必然會占領新疆的西部地區,為了與沙俄爭奪中亞的勢力範圍,約翰遜在地圖上越過喀喇崑崙山,將中印的邊界線往北畫到了崑崙山脈,這條線即“約翰遜線”。這樣,位於崑崙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之間的阿克賽欽地區就被畫到了印度。但這只是畫在地圖上的一道線,沒有起過實際作用,印度從未在此派駐一兵一卒。

  阿克賽欽被夾在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的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之間——南邊的喀喇崑崙山是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峰最為集中處,北邊的崑崙山也是群峰突起,雪山連綿。阿克賽欽地區正好位於兩列大山之間的斷裂地帶,海拔較低,自古就是新疆進入西藏的最佳通道。

  1956年4月,經過阿克賽欽地區的新疆至西藏的公路開始修築,並於1957年10月建成通車。當印度政府在《人民畫報》上看到這條路通車的報道時,立刻向中國發出抗議,並開始了所謂的“前進政策”:向阿克賽欽地區及中印邊界的中段、東段派駐軍隊。中國政府一再呼籲雙方坐下來談判,但印度都以中國撤出阿克賽欽為談判的先決條件。

  中國如果放棄阿克賽欽,就等於隔斷了新疆和西藏的聯繫,也等於讓印度軍隊開到青藏高原上,這怎麼可能?印度把中國逼向絕路,中國別無選擇,只有還擊。阿克賽欽的爭端可以說是中印戰爭的起因,但阿克賽欽只是漫長的中印邊境的西段,戰爭在西段、中段、東段同時展開。我們取得最大勝利的地方在東段,但最後丟失最大面積的領土的地方也是在東段。可以說,英國殖民者和印度政府在西段畫了一條“約翰遜線”,在東段畫了一條“麥克馬洪線”,最後,前者沒有實現,後者的目的卻達到了。

  關於這場戰爭的起因還有其他說法,比如有人說是因為1959年的西藏叛亂,等等。

  我開始查閱大量文獻和論文。論文很多,遺憾的是,所有論文都沒有地圖,因為涉及邊界的地圖必須送國家有關部門審核批准,這些學者很知趣,自動省略了。害得我只好捧着好幾本地圖冊,一一核對論文中提及的地名、山名、河流名稱,藉此一點點恢復當年那場戰爭的情景。

  
  一青一白的兩條雲帶,將位於原錫金國首都甘托克地段的喜馬拉雅南麓裁剪出三段:白色村莊占據了富饒的山麓,視線往上移,蓊鬱的森林將整個山體包裹,並托舉出海拔8586米的雪峰干城章嘉峰。在西藏也常能見到這種將雪山、森林、村莊組合在一起的景觀。事實上,相比景觀,錫金在文化上與西藏的淵源更深。它曾在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裡隸屬西藏,境內也多是信奉藏傳佛教的藏民。遺憾的是,印度於1975年將其吞併,錫金國從此淪陷為印度北部的一個邦。攝影/Jane Sweeney/c

  越看文獻和資料越感到鬱悶和悲涼,當年英國殖民者的霸道和蠻橫實在令人髮指!若是沒有他們,中國怎麼會與印度成為鄰國?因為兩國之間隔着很多個位於喜馬拉雅山中的國家和原住民部落,如拉達克、尼泊爾、錫金、不丹,還有眾多非印度人的原始部落。

  更讓人不能接受的是,那些曾經被殖民的國家一旦獨立,立馬學起殖民者的樣子,要繼承殖民者得到或想得到的一切。這聽起來十分荒謬,但在中國周邊,這樣的事卻一再上演。一些從英國、法國甚至蘇聯殖民統治下獨立的國家,紛紛“繼承”了他們的前宗主國從中國強占的土地。這種荒唐的邏輯竟然在國際上很少受到譴責,有時甚至受到鼓勵。若是這種邏輯成立,豈不是越被殖民越好?越被侵略越好?因為殖民、侵略的國家越強大,將來從那裡繼承的版圖也就越龐大。如此一來,還有何公理可言?

  很多人都對1962年中印戰爭的結果感到難以理解。英國著名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說,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鬆了一口氣,不如說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勝利者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也就讓付出巨大代價才換來的勝利果實化為烏有。

  印度學者白蜜雅也在《中國世界與印度》一書中說,很難理解印度在1962年的軍事潰敗,但是更難理解的是,這一失敗沒有伴隨不可接受的領土損失,中國沒有固守對印度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東段邊界的領土。

  中國軍旅作家金輝在《西藏墨脫的誘惑》一書中說得更加直率:“1962年中國和印度發生的邊境戰爭,就當時看,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該書初版於1995年)再來看那場戰爭,完全是另一種情況——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今天也有人評價這場大獲全勝的戰爭對中國來說是“千古遺恨”,還有人說這場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仁義之舉”。

 

  在爆發於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中方將印軍打出了藏南地區,這在上圖這張人民日報於1962年11月30日繪製,新華社於1962年12月8日轉發的“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清除印軍侵略據點和進駐地點示意圖”中(攝影/新華社)可以看出,中方在東段清除印軍的據點,已在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C圖中 兩條線重合,即1959年雙方實際控制線與麥克馬洪線重合),並直逼傳統習慣國境線。

  回顧人類歷史,一個國家領土的形成固然有各種方式,如先占、添附、協議、轉讓、占領等等,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有爭議的情況下,領土很少是從談判桌上談來的。歷史上有時會出現一些千載難逢的關鍵時刻,在那些時刻,無論採用什麼手段,領土得到就得到了,失去就失去了。

  1962年那場戰爭就是一個關鍵時刻。歷史給了我們一次恢復廣大失去領土的機會,而且我們是靠自己的戰士通過戰鬥贏來了這次機會。我們已經奪回失去的東西,但是我們卻忽然宣布撤軍,撤回到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之後還宣布沿這條線再往回退20公里。

  今天看來,單方面撤軍,沒簽任何協定,沒奪回任何失去領土——這樣說不準確,應該說奪回後又送走了,這是最大的遺憾。

  我曾經想,就算像一些分析家所說,由於後勤補給困難,不能長期守住,我們非得撤軍。但是為什麼要撤回到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上?

  有專家會說,麥克馬洪線是喜馬拉雅山東段的山嵴線。可是喜馬拉雅山脈並不像屋頂一樣,有一條如屋嵴一樣明確、連續的山嵴線,喜馬拉雅山千山萬嶺,一條條河谷把喜馬拉雅山脈切割得支離破碎,順着樹枝狀的河谷,有着一條條南北往來的通道。為什麼我們不退到一條河谷的某一處位置,把部隊哨所重新布置一番,廢掉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譬如,我們可以退到現在已在印度占領區內的魯巴、色拉或者達旺,那裡自古以來就是西藏人南下的古老商道。其中,達旺有着擁有700多名喇嘛的達旺寺,那是拉薩哲蚌寺的分寺,寺內主管也由哲蚌寺任命。再東邊,可以退到察隅縣南面的瓦弄村(早在1910年,清朝政府駐藏大臣趙爾豐的部隊就在那裡駐紮過)……總之,即使撤軍,也有多種選擇,總是可以廢掉那條英國人在地圖上隨意畫出的線。

  也有人說,因為冬季到來,大雪封山,後勤補給困難,當時若不撤回,就再也撤不回了。這是不了解那一帶氣候的臆測。西段是我國又寒又旱的地區,而東段所處的一帶是亞熱帶,氣候溫暖。我為此諮詢了曾任西藏林芝軍分區副參謀長的謝罡先生,他說:“山頂因為海拔高,即使不是冬季也會降雪,但是在河谷地帶,即使冬季也可以通行,所以後勤補給困難不是撤軍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全世界的研究者至今都在猜測。

 

  和西藏其他地區相比,藏南一帶因為海拔偏低、濕潤多雨、植被茂密、土地肥沃,而成為最適合人居的地區。遺憾的是,中方軍隊無條件撤出,印度軍隊重返至此,印度政府則於1987年在這裡設立阿魯納恰爾邦,並從印度各地移民130多萬人口來此居住。印度人建造的房屋密密麻麻地分布於畫面中的河谷地帶,這只是該邦的一個縮影(攝影/Michael Runkel/c)

  其實不用那麼費勁地猜,我理解的原因是:戰爭目的已經達到,即用強烈的打擊教訓印度,樹立我方的大國形象。這種戰爭目的,後來也用於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這可以概括為這樣一種模式:遭遇挑釁——採取軍事行動——獲得勝利——無條件撤軍——恢復常態。

  我想寫文章紀念一下這場戰爭,一個原因是因為康西瓦烈士陵園的情景不時浮現在眼前,我想說出我對那些戰士的敬意和懷念。另一個原因是,過去我總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一塊有爭議的土地,現在的實際控制者當初無論通過什麼手段獲得,如果有效控制時間超過一定時段,國際社會就認同它為主權所有者。這個時段,有一種說法是50年,後來我知道這種說法不確切,但是“50年”這個數字刺激着我,使我在中印戰爭50年之際難以平靜。

  我為此翻閱了相關的國際法著作。所謂領土主權的“有效控制”,須具備兩個條件:實施和繼續實施控制行為的意願;實施為達到控制目的的行為,這一行為必須符合4個條件——和平、實際、充分、持續。

  還有一條所謂的時效原則,是指一國占有他國的某塊領土後,在該領土上長期持續地、不受干擾地以和平方式行使其權力,並且他國不對此提出抗議和反對,或曾有過抗議和反對,但已經停止,從而使占領國取得該土地的主權,而不論最初的占有是否合法或善意。

  我還看到一種“歷史性強化”的說法,即不論當初如何獲得一塊領土的主權,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一個逐漸“歷史性強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如果領土被侵占的國家不抗議、默認,周圍的鄰國也默認,占領者所謂的“主權”就會不斷被“歷史性強化”,最後轉為“在世權”,即國際社會承認的權力。這樣,占領者就會獲得真正的主權。1987年,印度在麥克馬洪線以南原屬於我國的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立了一個阿魯納恰爾邦。在中印戰爭50周年之際,發出一點微弱的聲音,阻擾一下印度對侵占我國領土的“歷史性強化”過程,也算是對那些長眠在雪域高原上的戰士的紀念。但是我心裡埋藏着深深的失望,我覺得那塊土地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樓下談鋼材帖子的與軍事無關,請版主秉
2011: 美軍稱中國潛艇被高估 噪音大到可被迅
2010: 我們漢人又要讓某些人不高興了
2010: 香椿樹:聖誕煙花大火箭,朋友滿天下的
2009: 細柳營:茶杯里的風暴和信仰的重現
2009: “德新海”及25人獲救,13億人的勝利
2008: 孔慶東: 巍巍毛澤東
2008: 且看腦殘者如何認證餓死三千萬 
2007: 影響台海的三股最強勢力
2007: 朝鮮戰爭後日本相信中國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