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發展隱形導彈快艇的必要
送交者: 孫子後人(贏政) 2004年04月28日15:24:3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寫在2208下水前二年零二十天的,原名《中國海軍的唯一出路》

  對於中國海軍的裝備建設,歷來有“航母派”和“潛艇派”之分。但我想說的是,無論是航母還是核潛艇都不適合中國海軍。一個國家的海軍該裝備什麼武器,首先要看該國的海軍發展戰略,對於我國而言無論過去、現在,還是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只能是也應該是,以“近海防禦”為主(近海防禦戰略是1985年初,在反覆論證的基礎上,由當時的海軍司令員劉華清首次提出來的,並在同年8月23日由中央軍委常委、副主席楊尚昆在海軍黨委擴大會上進一步明確的,如今才過了十幾年我國國力稍有增長,老人家的敦敦教誨很多人卻已經聽不進去了),目前有很多人提出來,中國應該建造航空母艦,發展遠洋海軍,巴不得能儘快像美軍那樣,太空有偵察衛星、天上有預警機、海面有航空母艦、周圍有大批驅逐艦護航、水下還有核潛艇護駕,擁有一支龐大且齊全的遠洋艦隊(我也想,可是能做到嗎?更何況人家老美也不會停止不前等着你追趕啊!)。

  我真不明白他們想用這樣一支艦隊去幹什麼?也許是想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吧!這一切連前蘇聯這個昔日的超級大國都做不到的事情,居然有人認為(至少幻想)中國這個經濟、科技,都還很落後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做到。

  中國海軍未來(至少是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的作戰使命,無非是解決台灣問題、奪取南海的控制權、解決與日本的海域爭端、以及確保200海里“專屬經濟水域”,而要解決以上問題主要是解決如何擊敗日本海軍和阻止美國海軍的干預(要知道美、日海軍每年舉行十幾次的聯合軍事演習),要做到這一切“硬碰硬”(即大力發展大型水面艦艇、航母、潛艇與之決戰,對於強大的美日聯軍,這好比是關公面前舞大刀,自取其辱,記住中國不存在與日本海軍單挑的可能,更何況日本海軍也不是省油的燈)是決對不行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要擊敗美、日聯軍,首先要解決的是反艦問題,當代反艦導彈的性能可以說已經相當不錯了,任何現代化的艦艇都很難逃脫反艦導彈的追殺,就像當年的戰列艦(不管噸位有多大,防空火力有多密,裝甲有多厚)逃不過艦載機的轟炸一樣。以至有人說,防禦反艦導彈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它還沒有發射之前,先將它的發射平台摧毀。就像“日炙”也許真的能擊沉美軍的航空母艦,可是還沒等它射出發射筒,“現代”這個落後的海上作戰平台就已經葬身大海了,可謂是,還沒上台就勝負已定了。那麼什麼才是理想的海上反艦平台呢?是大型水面艦艇嗎?顯然不行,面對美、日龐大而又先進的聯合艦隊列,中國即使是竭盡全力去發展藍水海軍(別以為有了168、169、170之類的較先進的大型驅逐艦就可以跟美日聯軍叫板了),也是難以(根本就不可能)與之抗衡的(德國人在二戰前夕建造的“齊伯林”號航空母艦,在二戰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因為面對數倍於它的美英海軍出擊等於送死,以至於在1945年3月自沉,以免落入蘇聯之手,要知道德國人的水面艦艇製造技術可是世界一流的,他們缺的只是時間,而中國缺的可不只是時間)。日本曾揚言30分鐘可消滅中國海軍,決非信口開河。

  那麼核潛艇又如何呢?也不行,核潛艇作為戰略核打擊力量(如戰略核潛艇)決對OK。但是要把它作為反艦平台,那就大錯特錯,在冷戰時期,前蘇聯曾經想用巡航導彈核潛艇(如奧斯卡級)來對付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之所以選擇核潛艇可能是覺的核潛艇造價相對比較低、技術上也沒核航母那麼複雜,但是隨着美國航母戰鬥群的攻防能力的日益完善和強大(防禦半徑達400公里),以至於其所造核潛艇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到了最後不但沒有達到省錢省力的目的,反而是核窟窿越捅越大(其等待處理的退役核潛艇達一百多艘),最後是難以收拾(核潛艇退役後的處理是相當昂貴和危險的,隨時都可能發生核泄漏事故)。

  那麼對於我國來說,什麼才是最佳也是最實際的海上反艦平台呢?那就是也只能是隱形導彈快艇(其實歐美、台灣、俄國,尤其是德國、瑞典都有類似的發展計劃),這位明日(也許是後日)的海戰明星。因為這才是是美軍唯一的軟肋(美國人的隱形技術獨步天下,但是反過來,其反隱形技術卻也不見得有多高明),“非傳統型”的船體構造(穿浪型、半潛式、多船體等等以謀求高速、隱形、及良好的適航能力)、加上隱形技術(全面降低艦艇的雷達、紅外、音響、磁性和光學特徵)、再加上先進的反艦導彈以及高速靜音的推進系統(如AES電力推進系統、噴水推進裝置、超導動力推進系統等),配合相應的電子偵察技術(如偵察衛星、預警機等)、高超的指揮藝術(如夜航隱蔽出擊)及合理的戰術運用(如多角度飽和攻擊),就一定能成為所有大型水面艦艇(包括航空母艦)的剋星,因為高速(最大速度達50節以上)加上隱形將會使所有傳統的防禦手段都等同於零。“揚長避短”是中國海軍的唯一出路。就象當年的德國海軍盡全力發展潛艇,這種當時盟軍並不太重視的戰術武器,再輔之以“狼群戰術”,打的盟軍措手不及,直到幾年之後才發展出相應的反潛艇技術,但要不是德國海軍的密碼被破譯,也很難說鹿死誰手。所以現在我們不該大力發展至少不能只重視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現在已進入了21世紀,一場以高速、隱形、小型化、低人員配置、非傳統艦體,為代表的海上革命正在爆發,而我們中的絕大數人卻還茫然不知,還在想着跟伯克、航母這種上世紀的“冷戰產物”較勁,真是即愚蠢、更可悲)。也許有人說那為什麼不發展隱形驅逐艦呢?原因有二個:首先,快艇個子夠小才能把隱形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不然象驅逐艦這樣的大型艦艇,幾千噸的艦體即使採用了隱形技術,代價高昂不說且作用不大;其次,正因為快艇噸位小,所以造價比較便宜、技術也不太複雜、人員訓練也相對容易、而且在戰時的人員、物質損失都比較小,以便迅速補充。

  其實,美國海軍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設計了海影(排水量560噸、雙船體構造)號無尾跡隱形艦。令設計人員始料不及的是“海影”號在試航時碰到的最大問題居然是過於隱形以至難以追蹤、觀測。那麼為什麼美國海軍沒有繼續測試從而訂購呢?(不過有報道稱美國在1993年又對“海影”號進行過測試,很可能把相關技術用在,在研的隱形驅逐艦上),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個:其一隱形艦的最大的用處是反艦當然也可以防空,而這個作戰任務美國海軍的其它水面艦艇已足以勝任,何必再花錢“錦上添花”呢?其二美國有它的險惡用心,因為美軍如裝備“海影”號這類隱形快艇的話,那麼世界上其它國家必然會跟進從而發現隱形快艇的過人之處,這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不償失。所以美軍繼續生產裝備,伯克級導彈驅逐艦、航空母艦、核潛艇,這類昂貴、複雜、大型的海上作戰平台,進一步壯大自身的遠洋作戰能力。而且還會使其它國家(尤其是中國)形成錯覺盲目跟風。從而達到它拖跨對手的險惡用心。何況美國現在也在搞“淺水作戰艦(LCS)”及“淺水支援艇(LSC-X)”等,排水量在千噸左右,速度超過50節,採用非傳統船體結構的小型作戰艦艇。例如,參與LCS競標的澳大利亞研製的高速多用途水面作戰艦--AUSTAL艦,包括設備和燃油自重千噸,最大速度超過五十節,以十八節航行時續航力超過6000海里,乘員不足25人,艦尾飛行甲板有2個着陸點,能夠起降各種直升機和無人駕駛飛行器,機庫可容納2架中型直升機,不過單艦費用有點貴要2.5億美元。

  現在再來看來一下隱形快艇的人員配置問題。我認為在滿足作戰需要(接收外界所指定的目標,然後對着它發射導彈)的同時,因儘可能少,最好能低於10人(這必然要求偵搜、射控系統高度自動化、美軍在研的12000級的DD-21隱形驅逐艦編制在95人以下,不到“伯克”級的三分之一)。在滿足作戰使命的前提下,噸位也因儘可能的小,以最大限度的發揮隱身優勢,象“伯克”級這樣的大型水面作戰艦,動輒二三百人的人員配置,其培訓、維持費用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在戰時一旦損失也很難補充。也許有人會問,這麼少的人員配置一旦艦艇被擊中,誰來做損管工作。但是反過來想,即使受重創的軍艦燒掉或沉入海底,也比留一大堆人在艦上備而不用要省錢。何況以快艇的噸位一旦被擊中,你認為還有損管的可能嗎?

  至於隱形快艇的航程問題,我們可以設計一種子母艦,就象艦載機與航母,把隱身快艇(子艦)放在船艙內等接近敵防禦圈(美航母戰鬥群的防禦半徑一般為400公里)再釋放出來(順便提一下,美國的子母艦概念研究,其概念是建造一種排水量為20000噸的三體母艦可搭載5艘子艦--當然這要看子艦的噸位,其設計長度約為228米,配備45名艦員採用模塊化布局,子艦可通過母艦橫結構甲板上的開口,利用門式起重機下水和回收),也可以考慮其它補給手段,如潛艇或者製造一種隱形補給艇隨行。何況隱形快艇的噸位小、人員少,需要的油水、食物補給都不會太大,如果設計合理的話,絕對可以滿足中、近海作戰的需要。

  現在再來說一下隱形快艇的防禦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今世界突防力最強、戰損率最低的兩種軍機: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F-117(夜鷹)隱形戰鬥轟炸機,前者自服役以來從未被擊落過,因為同期的戰鬥機、防空導彈不是夠不着(升限達3萬米)就是追不上(速度達3馬赫);而後者F-117飛得又慢也無空戰能力(一般只攜帶兩枚激光制導炸彈也不能進行空中機動),可是憑藉其高超的隱形能力,出入敵防空火力網如入無人之境(至今只在科索沃戰爭中損失一架)可謂是“一招先吃遍天”。由此可見要想不被擊中,高空、高速及隱形是最好的盾牌,可是對水面艦艇來說,高空當然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憑藉高速及隱形了(尤其是隱形)。首先隱形快艇憑藉其勝人一籌的高速性能(超過五十節)就足以擺脫大型水面艦艇及潛艇的追蹤,再加上各項隱身措施,就很難被艦載機(雖然艦載機除航母外都是直升機,具有速度上的絕對優勢,但是惡劣的海上環境對飛機的影響更大,機體也遠比艦艇脆弱)及反艦導彈(注意大多數反艦導彈並不適合用來對付快艇這樣的小型目標,因為其命中半徑太大)咬上,再不行的話裝上一套彈炮一體化系統(如俄羅斯的“鎧甲”-C1)用來對付艦載機及反艦導彈又何嘗不可呢?況且價值幾千萬美元的快艇(相對於大型水面艦艇來說那簡直是太便宜了)損失幾艘又能如何?

  那麼又有人會問隱身快艇這麼好,我們可以做,美日更可以搞啊!可是我要問的是隱身快艇的主要作戰使命是什麼?是反艦。我前面已經講過了相對於美日海軍,中國海軍的水面艦艇根本就不值一提,又何來這錦上添花之舉呢?就象當年盟軍也知道德國的狼群戰術,費效比極佳。可是它們為什麼不來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呢?難道它們不會造潛艇嗎?非也,請問德國海軍要對付的是什麼?是盟軍的水面艦艇而這一切對德軍來說就好比瓷器與瓦片,因為德軍的大型水面艦艇相對於盟軍來說少的可憐(受華盛頓條約的制約,而且一戰結束後德軍六十多艘水面艦艇被軟禁在英國軍港,為免落入盟軍手中,德國人乘英國人不備,將六十多艘艦艇集體自沉,德國海軍名存實亡,雖然希特勒上台後有心重整海軍,但是建造大批大型水面艦艇不只耗費太大、希特勒也沒有這個耐心),其僅有的幾艘戰列艦不是被擊沉(如俾斯麥號在大西洋上被英軍65艘軍艦組成的特混艦隊擊沉,記住是六十五艘,德國人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有這麼多的戰艦啊!)就是躲在海港不敢出來(如提爾皮茨號,),戰績甚微,以至於希特勒下令停止一切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甚至把戰列艦上的艦炮拆下來作海防炮之用。

  回顧海戰歷史,往往只有血的教訓才能引起人們對新的武器裝備、新的作戰手段的重視,就像當年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美軍才看到艦載航空兵的重要,才明白“巨艦大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笑的是嘗盡甜頭的日本人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繼續建造“大和”、“武藏”這種,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兒);英軍見識了德軍的“狼群”戰術之後,才後悔沒有在《華盛頓條約》中加入潛艇(雖然在之後的《倫敦條約》中對潛艇加以限制,但己無法阻止納粹海軍前進的步伐,而且也沒有對反潛技術的發展予以足夠的重視);“飛魚”擊沉了“謝菲爾德”,人們才相信,一枚幾十萬美元的導彈與一艘幾億美元的軍艦原來是可以劃等號的。國人今日對大型水面艦艇及航母的痴迷,比之當年日本人對戰列艦又何其相似,何其可悲。

  說到現在,也許人們會有這樣一個凝問,隱形快艇最大的賣點就是隱形能力,那麼要是反隱形技術取得了突破,那豈不是玩完。這好比是問,為什麼不在“謝菲爾德”上裝一套“密集陣”系統一樣可笑,因為那時候戰爭早已結束,況且即使有這麼一天,首先玩完的也應該是F-22。

  當然,肯定還會有人(很多人)對隱形快艇,這種只有幾百噸的小傢伙持懷疑的態度(這麼小能行嗎?)其實當代水面艦艇,之所以越造越大(驅逐艦的噸位已達到了過去巡洋艦的標準)、越造越貴,無非是大而全(片面追求多用途、多功能)的思想在作怪,設計師們,巴不得造出來的艦艇,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結果是最初只是用來對付魚雷快艇的驅逐艦被設計成了反艦、防空、反潛、甚至對陸攻擊,反正是能想到的東西都裝上去了,結果必然導致噸位劇增、艦員爆長,價格越來越貴。然後,為了使這幾億乃至十幾億美元的傢伙不至於在瞬間化為烏有,結果是在它上面裝上更多、更其全、更先進的武器設備,這又必然導致艦體更大、價格更高,從而陷入了一個循環往復的怪圈,難以自撥。其實單論反艦火力(反艦導彈的攜載量),導彈快艇與大型驅逐艦相差並不大(如俄制的“布拉風”級導彈快艇750噸的排水量卻裝了2座4聯裝的“日炙”艦對艦導彈發射裝置,與排水量相差10倍的“現代”級驅逐艦是一樣的)。至於目標搜索、鎖定能力可藉助於偵察衛星、預警機、偵察機、潛艇等偵搜設備也可考慮搭載無人機,加上其自身的偵搜和射控系統且雷達、資料鏈可與海、空軍戰管系統直接聯繫,實現艦與艦之間、艦與岸之間、艦與飛機之間的系統化、網絡化,從而使其他艦艇、飛機、陸地及太空的預警、探測和打擊系統也能夠為我所用,進行海陸空聯合作戰的話,又何愁找不着、打不准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毛澤東時代的一個特點是不寂寞
2003: 我認為所謂的西方“新聞自由”加重了“
2002: “風暴”式魚雷的秘密
2002: 中國應該加入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