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越南暴動台商遭殃事件,台灣外交部15日表示,已設計一款“我是台灣人,我來自台灣”的越文識別標誌貼紙,並在越南文之下再以英文表示“I am from Taiwan”,宣導台商在工廠張貼,希望在暴動中免遭錯誤攻擊。前總統李登輝感嘆外交部用貼紙解決問題,“怎麼會笨成這樣?”還說“如果我是總統,馬上就可以解決”。但實際情況是,南向政策始於李登輝政府時期,目的在於鼓勵台商到東南亞投資,首波南向投資始於1993年。如此看來,在越台商遭殃,李登輝才是“罪魁禍首”。
外交部救助越南台商的辦法,引發台商不滿,並在臉書(FB)上引用韓劇台詞指出,官員的大腦打除皺針了嗎?貼這個貼紙,根本是戴上“歡迎來搶”標誌。另有網友貼文指出,有廠商搬出越南國父胡志明的銅像放在門口,直說“胡伯伯應比台灣國旗有效!”
另有網友炮轟“已是2014年了,外交部的眾人,還是學八國聯軍白蓮教徒的做法,貼上神符就可以神功護體?”網友用繪圖軟體做了一張“我是台灣人”的黃色符咒,諷刺說這樣可能比較有效。連大陸網民都看不下去,直言“不如化妝成朝鮮人,隨身攜帶金正恩的肖像呢!”
另一方面,越南奉行“一中”政策,所以在當地人的眼中,“台灣人就是中國人”,貼了貼紙反而會成為暴民攻擊的目標。
李登輝感嘆外交部用貼紙解決問題是很笨的做法,並批評政府應變措施慢半拍,應該儘速派人與越南政府交涉,防止在越台商繼續受到傷害,並協助台商返台、統計財產損失並研議賠償問題。李登輝呼籲行政院長應開會處理,還說“如果我是總統,馬上就可以解決”。但從南向政策來看,李登輝才是“始作俑者”。
南向政策始於李登輝政府時期,目的在鼓勵台商到東南亞投資,首波南向投資始於1993年。南向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根據歷任政府的對外關係,其實質內容也不斷改變。
1994年3月,“中華民國”政府通過“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以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為先鋒,鼓勵台商赴東南亞投資,加強與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先期對象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七個國家。1997年,為配合李登輝總統的“戒急用忍”政策,台灣當局利用東南亞金融危機再提“南向政策”,再度提出和推動以官方主導、以金融援助為主,配合鼓勵企業前往東南亞投資設廠,目的是遏制台商對大陸投資的過度依賴,也同時藉機發展台灣與東南亞的實質關係。
2002年陳水扁總統呼籲“台灣要走自己的路”,指出台商在布局全球時絕對要重視對東南亞的投資。事實上,政府為了擴展外交空間,已逐漸將南向政策政治化。
馬英九就職總統後,雖然不再提及南向政策一詞,但仍推動與東南亞的關係。2008年8月25日,馬英九召開高層國安會議,指示國安會設跨部會“東南亞小組”,同時在外交部亞太司亦設有“東南亞小組”,以推動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