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國家“千人計劃”入選專家被曝學術造假、兩頭掛職等現象,引發質疑。中組部近日下文,建立“千人計劃”專家退出制度,並要求各地對前9批入選專家進行“查崗”,8月20日前上報,過渡期滿仍未到崗的專家或將被勸退。(8月15日《南方都市報》)
“千人計劃”是一項國家戰略人才引進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對於每一位參與其中、回國效力的專家,中組部禮賢下士理所當然,但是,對於那些享受相關待遇但是遲遲未能“上崗”者,將其勸退也很有必要。這既彰顯了政府的誠意和原則,也維護了科研領域公平正義。
眾所周知,能進入“千人計劃”名單的海外專家,在行業內都具有較高權威,也是我國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中國夢過程中,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政府通過求賢若渴的誠意,寬鬆舒適的環境,優越高昂的待遇,激發他們報效祖國的熱情和動力,也是一種加快發展的捷徑。
而在具體運作之中,政府也確實拿出了視如珍寶的態度和舉措。比如說,引進人才選擇在國內任一城市落戶;中央財政給予引進人才每人人民幣10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配偶由用人單位妥善安排工作或發放生活補貼,子女就學可按本人意願,由有關部門協調解決等等。
對於很多海外專家而言,入選“千人計劃”,本就是一種莫大榮譽和認可,其回國工作的後顧之憂,政府安排得井井有條。於情於理、於公於私,專家們都應該在其位謀其政,不給頭上光環抹黑,不辜負政府和民眾的殷殷期望。但現實中,一些專家出現“假海歸”現象,名義上在國內工作6個月,其實大部分時間還在國外。《人民日報》今年6月報道提到,前三批“千人計劃”高層次外國專家到崗率為82%。
專家們的遲到、早退抑或缺崗,一方面浪費了納稅人錢財,另一方面也有違公平正義。畢竟,其科研經費和生活待遇的高大上,很多本土專家都盯着,要是外來專家都這麼投機取巧,既寒了本土專家的心,也很容易引發“蝴蝶效應”,颳起科研領域的不正之風。
“千人計劃”的缺崗現象,也是一種形式主義,中組部的毫不客氣,彰顯了決心和信心,如一旦經勸退退出,不再保留相應工作生活待遇,所獲一次性補助和科研支持經費視合同履行情況部分或全部收回,獲“國家特聘專家”稱號的取消稱號。
從具體的細節操作上看,也充滿了民主和人文情懷,比如說,擬勸退的入選專家可在15個工作日內提出複議申請。並不是一言堂,更不是一刀切。這種剛柔相濟的制度舉措,為取得預期效果奠定了堅實基礎,值得掌聲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