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俄聯盟1896:李鴻章對於俄國的野心渾然不覺
送交者: 一劍破天 2014年09月05日19:35:0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資料圖:李鴻章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與俄國沙皇二世合影。資料圖:李鴻章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與俄國沙皇二世合影。
資料圖:1896年李鴻章訪俄在下榻處與外交官的合影。資料圖:1896年李鴻章訪俄在下榻處與外交官的合影。

  李鴻章的聯俄策略,從理論上而言,具有積極意義,作為一個弱國,中國要想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求生存,謀發展,實行以夷制夷,利用列強的矛盾的策略,是符合實際且迫不得已的。但從現實操作層面考量,該策略是把雙刃劍,倘運用不當,就會陷入自傷筋脈、“制夷不成反被夷制”的窘境。

  1896年10月3日,大清前北洋大佬、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歐遊歸來,曾任駐日使館參贊的黃遵憲聞訊立即親赴津門,向李中堂求教外交局勢。李氏得意之情溢於言表,頗為自負地告訴黃:“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半月後,光緒召見李鴻章,據說“垂詢甚殷”,超過二刻。既然蒙兩宮如此“溫諭慰勉”,李氏心氣愈加高漲,在給老友兩江總督劉坤一的信中透露:“越日遂有譯署之命,未敢固辭。今日交涉,視前倍難,補救無從,唯有同分謗議而已。”不難看出,除了慨嘆任重道遠,其弦外之音乃因甲午一戰跌入仕宦低谷的李鴻章,似再受重用,強勢回歸。

  讓李氏心中滿滿的自得究系來自何處?這全倚仗一份止住了他職場下滑運勢的外交協定:《中俄密約》。

  聯俄制日,遠東征服

  中俄之所以會簽訂此密約,實為醞釀甚久、各懷心事之結果。

  所謂“聯俄制日”政策,濫觴於古代之“以夷制夷”思想。這本是春秋時代中原各國防禦周邊非華夏民族的一種策略,後為歷朝君主所秉承,演化成對付國內少數民族之一貫手法,亦稱作“以夷伐夷”或“以夷攻夷”。晚清以降,為應對各路西方列強之鯨吞蠶食,清政府將此策略常態化,即利用國際關係上各國間的矛盾,聯合、利用或依附某國來對抗其他國家,謀取實現本國外交安全。

  堪稱黑色幽默的是,起初李鴻章曾將抵禦西國的寶壓在日本身上。李氏提出聯日,“以東制西”,畢竟“日本距蘇浙僅三日程,精通中華文字,其兵甲較東島各國差強,正可聯為外援,勿使西人倚為外府。”正鑑於此,1871年,李力排眾議,與日訂立《中日修好條規》,其中規定“若他國偶有不公或輕蔑之事,一經知照,必須彼此相助,或從中善為調處,以敦友誼。”誰成想被清廷視為“同文同種”的友邦日本,居然玩的是外交訛詐之把戲。到了1874年,日本悍然出兵台灣,李鴻章大呼上當,指出“為今之計,似宜用以毒攻毒,以敵制敵之策,乘機次第與泰西各國立約,藉以牽制日本”。1881年中俄伊犁交涉期間,李轉而主張聯俄拒日。

  而此時的北鄰俄國,也正悄然制定一項“遠東征服”計劃。1885年,俄國單方違背了英、俄之前諾言,進攻阿富汗北部邊境,俄英矛盾由此激化。最終俄方慘敗,中、近東侵略計劃頓挫。這一切皆促使俄把擴張目光再度投向遠東。NBA流行的一句口號叫:“贏球靠防守”,此道理也適應於對外戰略。俄國欲征服遠東,首先須做好防禦,此乃立足之本。故解決遠東防禦問題遂成為這一計劃的關鍵所在。經過長期勘察與反覆討論,俄國官員認為,修築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大鐵路,能解決這一難題,且最切實可行。此方案得到沙皇的大力支持。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言:“我閱讀了西伯利亞總督的許多報告,我必須以遺憾和抱愧的心情承認,對於這塊富饒的地區,政府以前實際上沒有做任何事情來滿足它的需 要,它被忽視了,但現在是時候了,而且照舊是該採取行動的時候了。”同年,沙皇發布了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命令:“要按最短的路程修建一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19世紀末主持俄國國務的大臣維特一語點破沙皇修路之個中三昧:

  皇帝曾經想把俄國的實力擴大到遠東,他之所以有這個念頭,是因為他第一次出巡就到過遠東。不過,他當時當然沒有形成任何肯定的計劃,他只是自發地想涉足遠東、攫取那裡的地方。

  北極熊已虎視中國東北!

  前門拒狼,後門引虎

  對於俄國之野心,清廷中樞似渾然不覺。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將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遼東半島”問題,嚴重挑戰到俄之“遠東征服”計劃,自然引來其強烈反響。早在《馬關條約》簽訂前,俄國政府就已有所行動。維特在 得知日本有意染指遼東半島後,立即向沙皇尼古拉進言:“除非我們準備面對一場戰爭,或放棄遠東的廣大市場”,否則“我們決不能容許日本在大陸上獲得鞏固的立足點”和“攫取中國領土的任何部分”。維特認為,日本占領遼東,其意圖 “主要是針對我們的,假如日本占領南滿,對我們將是威脅”,況且“假如我們現在讓日本人進入滿洲,為要保護我們的領土及西伯利亞鐵道,就需要數十萬軍隊,並大大增強我們的海軍”。總之,倘若當下置之不理,今後對於俄國遠東利益,肯定 遺患無窮,決不能坐視日本在中國為所欲為。維特還指出,如果俄國干涉遼東問題,阻止日本的侵占計劃,“這樣,我們就會成為中國的救星,中國就會尊重我們的效勞,從而會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中俄的邊界”。於是俄國聯合法國、德國,於 《馬關條約》簽訂當天,便命令三國軍艦在日本海面游弋。不久,三國正式向日本提出外交照會,“勸”日本放棄遼東。

  眼瞅着三國之軍事警告步步逼來,已在甲午戰爭中耗盡國力、人力的日本,不得不對俄、法、德三國讓步。在俄調停下,日本准許清政府以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毋庸置疑,“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是由俄國策劃與導演的一出 “狼口奪食”的大戲,其用意是阻止日本人破壞它的“遠東征服”計劃,絕非向中國“獻愛心”。但在清廷看來,此舉恰印證了李鴻章“聯俄制日”的策略。在崇尚霸道與權謀的近代世界格局中,不管強國還是弱邦,若無幾個像樣的國際盟 友,焉能立足?俄國此番替中國出頭,頗讓四顧無援、苦苦尋求小夥伴的清廷,大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盟友即在不遠處之慨。故三國干涉還遼的成功,使“聯俄制日”的思想最終定型。

  李鴻章的聯俄策略,從理論上而言,具有積極意義,作為一個弱國,中國要想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求生存,謀發展,實行以夷制夷,利用列強的矛盾的策略,是符合實際且迫不得已的。但從現實操作層面考量,該策略是把雙刃劍,倘運用不當,就會陷入自傷筋脈、“制夷不成反被夷制”的窘境。

  俄國自然參透了清廷的心事,於是快馬加鞭,促成兩國結盟。1896年4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之期,按照外交禮節,各國皆應遣重臣前往祝賀。清政府擬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但俄以“王之春位望未隆,與各國遣使相形難於接待” 為由,指定要清室王公或大學士前往,實際上暗示非李鴻章不可。而此時之李鴻章,正因《馬關條約》之咎,虎落平陽,入閣閒居。於是俄使“賄通西後與李蓮英,使改派鴻章,且請假以全權,辦理還遼報酬事宜。”清政府考慮到沙俄干涉還遼有功,又是中國的債主,得罪不起,加之“聯俄制日”亦是眼下外交戰略題中必有之義,於是改派李鴻章為專使。李氏行前還特受到慈禧召見,談話“至半日之久。一切聯俄密謀,遂以大定。”用李鴻章的話來概括即“聯絡西洋,牽制東洋,是此行要策”。

  為使李鴻章同意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築路計劃,沙皇可謂煞費苦心。他唯恐李鴻章先赴歐洲,於是派特使專程前往蘇伊士運河迎接李鴻章,並給予李俄國最高禮節待遇。1896年5月3日,中俄舉行秘密會談。在談判過程中,俄方代表維特軟硬兼施,一步步將李鴻章套牢。他一方面以“中國的救星”自居,聲稱“我們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中國依靠我們才得以保持領土完整”,並再三強調“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必須有一條路線儘可能最短的鐵路,這條路線將經過蒙古和滿洲的北部 而達符拉迪沃斯托克”。另一方面,他又恐嚇道,如果中國不同意“借地築路”,那麼“俄從此焉能再助中國矣?”可見維特已將真實意圖和盤托出。這顯然超出了之前清廷“聯絡西洋,牽制東洋”的預期。李鴻章自不敢答應。

  維特未使李鴻章折服,於是沙皇尼古拉親自出馬。他單獨召見李鴻章,表示:“俄國地廣人稀,斷不侵占人尺寸土地;中俄交情近加親密,東省接路實為調兵捷速,中國有事亦便幫助,非僅利俄。華自辦恐力不足。或令在滬華俄銀行承辦, 妥立章程,由華節制,定無流弊。各國多有此事例,勸請酌辦。將來倭、英難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此等承諾,確令李氏心動。何況中俄兩國間談判進展到這一步,李鴻章頗有些騎虎難下的尷尬,儘管“借地築路”讓人甚感棘手,但 考慮到此行目的是為“牽制東洋”而“聯絡西洋”,若繼續僵持,很有可能“東洋”還沒被“牽制”,反倒得罪了“西洋”,雙方不歡而散,豈不是舊仇未泯,又添新怨,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為爭取“聯俄制日”,李鴻章遂決心接受俄 議。他在1896年5月14日給總理衙門的電文中極力勸說總署,“約文無甚悖,若回絕必至失歡,有礙大局”。後李雖在“借地築路”問題上打算給俄國設置一些障礙,但維特巧施妙計,慷慨承諾如果建築鐵路一事順利成功,將付給他三百萬盧布以為酬勞,並為此制定了一份議定書。李當然不會跟財神爺過不去,遂調頭做清廷工作,“俄既推誠,華亦推誠相與,勿過疑慮雲……時促事煩,求及早請旨電復遵辦”。

  1896年6月3日,李鴻章與俄國代表穆拉維約夫、維特分別在《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上簽字。

  《中俄密約》涉及如下要點:

  1.日本國如侵占俄國亞洲東方土地,或中國土地,或韓國土地,兩國約明應將所有水陸各軍,屆時所能調遣者,盡行派出,互為援助,至軍火、糧食,亦盡力互相接濟;

  2. 中俄兩國既經協力禦敵,非由兩國公商,一國不能獨自與敵議立和約;

  3. 當開戰時,如遇緊要之事,中國所有口岸均准俄國兵船駛入,如有所需,地方官盡力幫助;

  4.今俄國為將來轉運俄兵禦敵,並接濟軍火、糧食,以期妥速起見,中國國家允於中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威。唯此項接造鐵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權利,其事可由中國交華俄銀行承辦經理。至合同條款由中國駐俄使臣與銀行就近商訂;

  5. 俄國於第一款禦敵時,可用第四款所開之鐵路運兵、運糧、運軍械。平常事,俄國亦可在此鐵路運過境之兵糧,除因運轉暫停外,不得借他故停留。

  該條約雖名為中俄兩國“互相援助”,但實際兩國權責並不對等。從長遠看,如果中國真正履行條約,俄國在戰時、平時都可以利用中國的土地、物資、港口等資源為己所用;而中國只有在戰時且俄國履行條約的情況下,方有資格享受某些利益。俄國達到了西伯利亞鐵路支線穿過中國東北的目的,將侵略矛頭名正言順地伸展到中國東北;而清廷從中得到的不過是俄國一句空頭承諾。說穿了,俄國利用清政府急於求援心理,趁火打劫了一遭。《中俄密約》本質上,是一個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本欲關上前門驅走豺狼,孰知後門洞開,引來了虎豹。

  中國的陽謀,俄國瞭然於胸;俄國的陰謀,難道諳熟外交的李鴻章未識破分毫?

  

  誰人之手,鑄此大錯?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攜手參戰,俄國此時已完全拋開“盟友”的身份和責任,趁火打劫,瓜分中國,令清廷徹底絕望。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撒手人寰。俄國政府憾曰“此後中國再無助俄者”。3年後,“日俄戰爭”爆發,清廷名曰“中立”,實則助日。隨着戰事的失利,俄國企圖永久占據東北的美夢就此破滅,而清廷的“聯俄制日”計劃也早已化為幻影。

  清末政局之紛亂,向來讓人感覺霧裡看花、終隔一層。不過大體而言,無非與外患、內亂、改革、政爭關聯。只是愈綿延到最後,內耗權鬥愈發激烈,甚或群僚可借公事之名,行傾軋之實。所謂國家利益,往往掛在口中,虛懸心頭。走筆至此,不禁慨嘆:引虎拒狼,無異玩火自焚,究系誰人之手,鑄此大錯?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中國被指同時造7種艦堪比美 2020年成世
2013: 爆炸新聞:一架F-22猛禽墜毀在約旦北部
2012: 新華社:我軍竟然默許日本政府將釣魚島
2012: 美國之音:馬總統下令海巡艦每天都要去
2011: 殲15艦載機和蘇33的區別 --《慣性世界
2011: 關於"高能鎳碳超級電容器問世"新聞的
2010: 張召忠:為什麼“中國是一個盛產漢奸的
2010: XWZJ昨天你沒來,請進!此文是揭露和教
2009: 冷眼看新疆: 新疆只有中美戰略利益, 沒
2009: 中共專家澄清中國衛星變軌技術有助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