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航空工业成飞官微发布了纪念歼-20飞机首飞十周年的系列文章,讲述了歼-20试飞等方面的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其中,歼-20首次上高原试飞的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高原难题。
歼-20首次上高原试飞的机场,海拔四千多米,全年平均气温仅有4.1摄氏度,而且昼夜温差极大。而此前网络上曾流传出歼-20在亚丁机场试飞的画面,画面中歼-20从头顶呼啸而过,之后超低空降落稻城亚丁机场。稻城亚丁机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机场,海拔高度为4411米。
歼-20要在这样的高原完成试验、试飞任务,试验试飞保障团队队员不仅要解决保暖的问题,还要克服缺氧的问题。
高原的紫外线指数高,并且经常刮风下雨,这里没有恒温机库,如果放任歼-20在露天环境下停放,将会破坏歼-20的隐身涂料,并加快电子设备的老化,因此在每次歼-20完成试飞后,试验试飞保障团队队员都需要为歼-20盖上蒙布。
本来在平原地区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在珠海航展上,笔者就经常见到机务人员给飞机盖蒙布,即使轰-6K这样的大块头,时间也并不长,几个人很快就干完了。
但是,对于在高原上试飞的歼-20而言,这项工作却变得异常艰难,这并不是因为怕弄坏了歼-20的隐身涂层,而是因为在高原地区,风和雨是最忠实的伙伴,一方面试验试飞保障团队队员的眼睛在狂风的侵扰下酸涩地睁不开,另一方面巨大的蒙布沾上雨水后变得十分沉重,每盖几块就需要坐在机背上休息。
笔者曾去参观过多届的珠海航展,经常发现机务人员在飞机起飞前排队在停机坪上捡异物的场面,这种场面,对于高原试飞的歼-20而言,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风蚀严重,机场跑道上散落许多碎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试验试飞保障团队队员分成几队,低头弯腰将飞机滑行区的碎石一块块捡走。一次清理显然不保险,还有一个两人小分队需要在每次开飞前往返巡检长4200米、宽45米的飞行主跑道,直到排除所有碎石隐患。
更累的活还在后面呢,虽然没有了碎石,但由于高原的机场跑道非常粗糙,歼-20属于重型战斗机,前起落架又采用了压强较大的单轮设计,因此轮胎的磨损比其它战斗机严重,每两次起落就要更换一次轮胎。
每到这时,试验试飞保障团队队员就需要轮流压千斤顶,一个人压十几次,在高原环境里很快就累得气喘吁吁。
高原地区条件差,温差大,紫外线强,路面容易坏,且碎石多,所以说高原作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歼-20在这种机场起飞,就类似于野战机场起飞一样,常换轮胎是必然的。
有时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给本来就繁重的日常工作雪上加霜。比如有一次,歼-20在降落的时候突发前起落架护板作动筒液压油泄露,液压油在高速流动的空气带动下,洒满了整个前起落架舱和主武舱。在没有防冻物资的情况下,试验试飞保障团队队员只能徒手用吸油纸和脱脂棉对油污表面进行局部擦拭。
此次航空工业成飞官微发布的歼-20高原试飞的故事,仅仅是局限于地面的试验试飞保障团队,而在空中驾机试飞的飞行员,自然也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高原条件下空气稀薄、压力低、进口流量偏少会对飞机的发动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还有待今后官媒的进一步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