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白夫长
万维读者网 > 军事天地 > 帖子
北极的地位及战略意义
送交者: 佚名 2004年05月09日14:52:16 于 [军事天地] 发送悄悄话

  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问题。北极地区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人类,我国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参与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和平利用与保护。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对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需求。

  此外,北极地区是许多科学研究领域的理想场所,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北极科学研究工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和北极认识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展北极研究,不仅对认识极地系统,进而认识整体地球系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我国气候、环境、农业、资源等 方面的现实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1、北极的气候系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天气气候,左右着我国主要经济地区的季节交替与旱涝风霜。北极是大气海洋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全球大气气候系统形成和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大气与海洋间能量、物质的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海-气、海-冰-气界面上。

2、北冰洋洋流对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和海洋经济渔场有着重要影响。北冰洋海盆中由北极过程形成的低温高盐水体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水系的交换,严重影响着这些大洋的海洋学环境。北冰洋的楚克奇海和太平洋的白令海是两大洋水交换的必由之路,决定了北冰洋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对我国环境与资源的深刻影响。我国目前的远洋捕鱼船已逾千艘,年鱼获总量约50万吨,其中l/4来自北冰洋及白令海临近海域。北极研究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针对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的国土整治规划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全球战略重地

为了争夺在北极的利益,200多年来,各有关国家还通过外交 手段,开展了激烈的争斗,相继获得了在北极的领土主权。例如 ,英国(后来的英联邦加拿大)得到了从埃尔斯米尔岛到迈克尔 森山脉的广阔区域(1553-1848年),俄国得到了西伯利亚和阿 拉斯加(1648-1743年),美国买到了阿拉斯加(1867年),丹麦得到了冰岛(后者1918年独立),挪威得到了斯瓦尔巴群岛( 1920年)等等。在各国争夺北极利益的外交活动中,最值得一提 的就是阿拉斯加的领土交易和斯瓦尔巴条约。

  1859年,经过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西沃德的努力,美国政府向 俄国表示原意出价500万美元,购买阿拉斯加,俄国人竟然认为这是一个好价钱,1867年3月30日,美国政府与俄国政府正式签署了 购买阿拉斯加领土权的协议。美国支付了720万美元就获得了阿拉 斯加,相当于每平方公里4美元74美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土地买卖完成了。美国的领土面积因此增加了20%,也从此变成了名 正言顺的北极国家。尽管价格如此便宜,西沃德当时还是因为这笔生意而受到猛烈攻击。不过,西沃德的苦难仅仅持续了7年,因 为有人在阿拉斯加发现了金矿。1896年,在克朗达克地区的富矿脉中,矿工们一锅就能淘出价值4美元的黄金。而在当时,如果能 找到一锅能淘出5到10美分的金矿就算是相当幸运了。因此,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一场黄金冲击,就连后来成为大文豪的杰克· 伦敦也背井离乡,满怀发财走运的热望加入到“金客子”的洪流 。到1906年,当地黄金产量达103万盎司,价值2136万美元,几乎可以买3个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更重要的价值,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显示出来, 1941年,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指挥主力舰队,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大获全胜,接着又于1942年出兵占领了阿留申群岛顶端的两个岛屿。这使得本来就蒙受了珍珠港奇耻大辱的美国人的自尊心又受到了进一步打击。他们猛然意 识到,日本人有可能通过阿拉斯加从北面来袭击美国本土,于是 ,人们不约而同地都把焦急的目光转向了阿拉斯加。此时此刻,人们才认识到那块遥远土地竟然关系到美国安危。因此,一夜之间,阿拉斯加便身价百倍,它不仅成了美国人“最后的前线”,而且成了支援前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基地。

  各国外交家们在北极地区的另一个杰作是斯瓦尔巴条约,也叫做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条约。这是迄今为止在北极地区唯一的具有足够国际色彩的政府间条约。斯瓦尔巴群岛是荷兰探险 家巴伦支于1596年6月19日首先发现的。随后,一批又一批勇敢的 欧洲人乘船渡海去“闯关东”,其中最多的是挪威人和俄国人。 他们先是捕鲸猎熊,后来渐渐转向开采煤、磷灰石、石棉等矿产 资源。1920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经过繁忙的穿梭外交,在巴黎签定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1925 年,中国、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 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 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 ”。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 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换句话说,中国人也完全有权进入 斯瓦尔巴群岛地区,建立北极考察的后勤基地,开展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 最短的直线距离

北美洲、北部欧洲和亚洲北部国家之间交通往来,若穿越北极地区,则直线距离最短。例如,从华盛顿到莫斯科仅6750公里 ,比经过欧洲的航线近1000多公里。

  尽管西方探险家历尽艰险,舍生忘死打通了穿越北冰洋的西 北航线和东北航线,但由于恶劣的气候与艰难的航行条件,北极 的商业性海上运输迄今仍然不发达。不过,在特殊的情况下例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随之出现了 全国范围的内战和持久的严重饥荒。为了拯救彼得格勒等地区的灾民,后来成为美国总统夫人的胡佛女士奔走呼号,在美国和西 欧募集了大量的救济品和资金,并组织船队经北极航线运往前苏 联。胡佛女士也为此获得了当时苏联政府的最高荣誉勋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反法西斯共同利益,美、英等国 又一次穿越白令海峡,通过北极航线将大批急需的战争装备及物 资源源不断地运进前苏联,以支援正在那里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 。当时,盟国共派遣了78批1571艘次舰船。庞大的运输船队顶风 冒雪,以破冰船开路,军航护航,将400万吨粮食、药品、冬衣、 武器弹药,送到正与德军殊死决战并且饥寒交迫的前苏联军民手中。

资源的宝库

  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石能源;可再生生物资源;以及水力风力等恒定资源。

北冰洋是世界上最浅的海洋,一半面积属于大陆架,而且半数以上的陆架区水域深度不超过50米,这足以使北极成为开发者注目的焦点。尽管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长途运输困难造成油气资源开采的生产成本昂贵,但与储存于其他地区(如中东)的类似资源相比,北极资源在战略上更有吸引力。

  北极的北美洲部分受美、加控制,西伯利亚部分受俄罗斯控制,各北极国家均能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开发北极资源。

  据保守的估计,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2000亿桶,天然气在50-80万亿立方米之间。仅1968年发现的坐落于阿拉斯加北坡的普鲁度湾油田,就有90-100亿桶可采原油和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些石油通过横贯阿拉斯加的管道系统源源不断地流向南部市场。据保守的估计,除此之外,北极北美部分还面有500亿桶或更多的可采原油。北极俄罗斯部分的可采原油的贮藏情形与北美略有不同。俄罗斯北极地区天然气储量巨大。西伯利亚西北部可采天然气储量至少有13.5 万亿立方米,很有可能超过17万亿立方米。仅巨大的乌兰高义气田就藏有5.7万亿立方米的可采天然气,该气田目前的年产量高达2400亿立方米。

当地储藏的煤炭资源,估计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 的9%,不亚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煤都——山西大同。而西伯利亚的煤炭储量比中国大同、北美阿拉斯加更大,有人估计为7000亿吨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过全球储煤量的一半。北极能源以外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例如喀拉半岛的世界级大铁矿便十分著名。 另外,还有大量的铜—镍—钚复合矿,以及金、金刚石、铀等矿藏。

  与南极大陆很不相同的是,北极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北极最典型的植物当属泰加林中的落叶松,而最典型的低等植物则是地衣,其寿命最长可达400年。北极地衣是菌类和蓝藻类的结合体 ,适应北极的高寒环境,是寒区重要的物种资源。在北极苔原上还有900多种显花植物,它们在夏季时点缀在漫漫的沼泽地上,使 北极陆地与南极大陆形成鲜明的对照。那些红猴花、山金车花、紫虎茸草、曼陀罗花、银莲花和龙胆花等构成了北极色彩斑斓的世界。北极陆生植物资源对现代社会最有经济意义的是泰加林的木材。无论是在阿拉斯加,还是在西伯利亚,木材都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一到夏天,几乎所有大陆上的候鸟都涌向了北极。因此对于鸟类王国来说,北极是其活动的中心。生活在北极的鸟类主要有三大类,其中涉水禽鸟约有43种,鸭、 鹅等猎鸟20多种,海鸥及信天翁等30多种。

  北极海域的鲸类只有6种,而且数量远远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鲸和白鲸却是世界鲸类中最珍贵的品种。丑陋然而温顺的北极海象,雄性体重可达1360公斤,它们常常数十头甚至数百头一起聚集在海滩上鼾声大作,高枕无忧。而北极海豹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家长通常是一头体重300余公斤的雄海豹,统 治着50头左右体重仅30-50公斤的雌海豹和它们的子女。

  陆地动物除北极熊和灰熊外,还有上百万只驯鹿、数万头麝牛、北极狼、北极狐、北极兔,以及数以亿万计具有奇特集体自杀行为的北极旅鼠。如果说企鹅是南极的象征,那么有资格代表北极世界的,当然是北极熊了。北极熊的确是北极地区无可置疑的统治者。这些体重可达900公斤的游泳健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 在海水中或浮冰上游弋捕食,甚至在怀胎哺育时也很少登上陆地 。它们在冰上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能在冰水中连续游 泳320公里。它们捕食时前掌一扑,即可击碎海象的头骨。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北极的生物资源除作为土著居民的食物和经济发展的商品性资源之外,其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包括当地生活着的至少已有上万年历史的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 楚科奇人、雅库特人、鄂温克人和拉普人等,也是全球基因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通过对人种基因的研究,科学家发现 ,北美洲印地安人的基因与亚洲西藏人的基因非常接近,而爱斯基摩人的基因则与亚洲蒙古人的基因很相似。

北极科考

  北极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开始于1957-1958年 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当时12 个国家的1000多名科学家在北极和南极进行了大规模、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还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许多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

  事实上,北极科学考察的历史和规模都远远超过南极,然而直到1990年以前,北极却没有能够形成类似于南极条约体系或南 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统一有效的国际政治或国际科学组织。从上一世纪20年代至本世纪70年代,先后有70艘船在北冰洋进行过300多航次的科学考察。目前在北极地区的考察站达数百个,此外至少已有数十艘核潜艇以科学为名航行在北冰洋海冰之下。

  随着人类科学活动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巨 大变化,80年代后期,北极的科学研究活动已出现了真正国际化 的趋势。1990年8月28日,经过4年多的艰苦谈判之后,在北极圈 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共8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的雷孛柳特湾市最后签署 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条款,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非政府国际科学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八国条约”。这虽然是一个“非政 府机构”,但章程条款明确规定,只有国家级别的科学机构的代表,才有资格代表其所属国家参加该委员会。1991年1月,该委员 会在挪威的奥斯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接纳法国、德国、日本 、荷兰、英国6个国家为其正式成员国。至此,人类在北极地区的国际科学合作,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但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1996年4月23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通过决议,接受已在北极地区开展过实质性科学考察的中国为其第16个成员国。

  北极地区具有十分独特的科学研究价值,与南极科学研究的内容与重点均不尽相同。两极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北极有居民。目前在北极地区的当地居民已达700多万。北极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大面积的永久性冻土带,里面储存有大量的地球古环境信息,并保存有大量的固体碳及碳氢化合物,具有调节温室效应,进而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巨大潜力。与被环极洋流隔绝而 几乎成为生命禁区的南极大陆相比,北极陆地的生命活动更加丰 富多彩。对于北极生物多样性、生物总量、生态环境的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由于北极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区生物的亲缘关系,这些研究从人类的生物资源前景、生 物基因工程等角度来看应具有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在当前的北极研究中,还有许多基本的科学问题并没有搞清 楚,例如:北冰洋水面、浮冰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 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北冰洋中的低盐水及浮冰是怎样形成并相 互转换的;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历史及现今状态;人类活动已经和正在给北极系统带来什么影响;北极的动植物对可能发生气候变化将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就学科分类而言,目前在北极进行研究的学科有:测绘与制图学、地质学、地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冰川学 、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天文学、人文科学、人体医学、后勤技术,以及近年兴起的环境科学。在极地科学活动中,高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速度,似乎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快。

环境保护

  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必然要影响到北极的生态环境。如何保护这儿的环境,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然,对北极环境最为关注的,还是当地居民。早期的北极居民本身也是北极生态平衡一部分,他们对于北极环境一直是很注意保护的。例如,在新发现的爱斯基摩人早期的一幅绘画中,画着一只大手,但手掌中心却有个窟窿,即网开一面,手下留情之意。由此可见,很早以前他们就已经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1911年,美国、俄国、日本和英国共同签署了一项保护毛皮海豹的条约。规定在北纬30°以北的太平洋里禁止捕猎海豹。两年以后,美国和英国又签定了一项保护北极和亚北极候鸟的协议。类似的条约和协议还有:1923年由美国和英国提出并签定的保 护太平洋北部和白令海峡的鱼类的协议;1931年美国和其他25个 国家签定的捕鲸管理条约;1946年,共有15个国家签定的捕鲸管 理国际条约,并成立了一个国际捕鲸委员会;1973年,由加拿大 、丹麦、挪威、前苏联和美国共同签定的北极熊保护协议;以及1976年由前苏联和美国签定的保护北极候鸟及其生存环境的协议等等。

  所有上述条约和协议都是仅就保护某一种动物而言的,真正提出对北极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全面保护则是80年代后期的事。1989年9月20日至26日,根据芬兰政府的提议,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 ,派出代表,召开了一次咨询性会议,共同探讨了通过国际合作 来保护北极环境的可能性。1990年又召开了一次预备性会议,并于1991年正式签署了一项叫做“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共同文件。 至此,有关北极的环境保护问题,则有了一个国际性的协议来加以实施和控制。

  人们重视北极的环境保护,主要是因为该地区脆弱生态系统 的修复能力也是非常脆弱的。由于北极生物种类相当少,因此食物网链不可能“结实”。北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低,可塑性不强,多样性单薄,系统惯性很小,也就造成了它的生态平衡的恢复和重建是相当困难的。  除了生态平衡问题以外,北极的特殊气候条件使得大气污染 物高度浓缩,危害北极的植被,甚至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威 胁。由于冬季温度太低,造成含微粒云团在空中悬浮而久降不下。当其与中纬度地区飘移过来的空中污染物结合、聚集,就形成了所谓的北极烟雾。这是一种北极独特的大气污染类型,是一种环境变化的早期警报。北极烟雾由悬浮在空中密度很大的颗粒物质组成,主要含硫化物和重金属。它能散射太阳辐射,可以把能见度由200公里缩短到30公里。北极烟雾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它像一个褐色的云团,而且越聚越浓,绝没有消散或飘走的趋势。据分析,北极烟雾中的固体颗粒大部分来自北半球工业国家的污染源。

  研究“温室效应”的科学家一直警告,北极气候变暖的趋势 比在中纬度地区更明显。这是因为北极地区对于全球其他地区的 气候变化具有一种放大作用。1993年夏季,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小 城巴罗(北纬71°)曾出现气温高达34℃的炎热天气,连百岁老 人也不知所措。爱斯基摩人抱怨在永冻土层中挖掘的贮存冻鲸肉 的地窖在不断融化,他们不得不向更深层去挖掘。

  更加使北极居民担心的,还数那些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例 如石油泄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广泛的破坏。1989年3月24日,埃克 森石油公司的“瓦尔德兹”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湾北部的威廉王子 湾附近撞在了布赖礁上,1090万加仑的北极原油喷涌而出,倾泻 在海峡洁净的水面上,一直扩散到300英里以外的大片海域。这次 事故不仅使这片本来是最为干净,渔产最为丰富的水域遭受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还使大量的海洋动物,如海象、海豹、海狮和鲸 鱼等,以及40多万只本地鸟类和100多万只候鸟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此外,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冶炼同样会对北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污染。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五四”的教训:民主只有平凡,没有伟
2003: 关于新马两地华社的一点认识
2002: 台湾确实没有误判情势的本钱
2002: 理智与情感---我看台湾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