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足:中国自秦汉以来不是封建社会, 周朝才是西方的封建社会, 当然是组织的很好的封建社会, 西方是比不上的, 春秋战国才是西方可以类比的封建社会。 经历了暂短的楚汉复辟之后, 汉武帝建立的是农业资本主义社会。 土地就是资本, 既然是资本主义社会, 就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危机总爆发就导致王朝更迭。 诱发经济危机的因素就是资本集中, 也就是土地集中。
工业社会里资本是决定劳动权的唯一因素, 农业资本主义社会土地是决定劳动权的唯一因素,
而农业资本主义社会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另一个区别是皇权压制豪强延缓土地集中。 当皇权衰落,豪强并起, 控制国家机器, 形成官商学黑勾结, 欺上瞒系, 疯狂敛财, 兼并土地的时候, 整个劳动权落入资本地主手中, 经济危机必然爆发, 天灾也仅仅是导火索。
有些人总是嘲笑中国的统一观念,嘲笑百姓崇拜皇权是奴性。 其实崇拜地主, 崇拜资本才是奴性。 中华大地依靠农业, 水旱蝗汤灾害不可避免(不是汤恩伯, 他还没出生, 汤是趟将), 一场蝗虫灾害地主乘机囤积居奇,强迫收买土地,甚至卖掉白毛女是“经济规律”, 只有皇帝能调动全国的粮食救灾, 没有如果河南是独立之国, 遭灾之后,邻国怎么能不乘机勒索, 趁你病, 要你命。
回归正题,崇祯之死可以找随机的决策原因, 但是经济危机之爆发是决定因素。 崇祯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找到社会的病根--资本集中或者土地集中, 诊断错误当然吃药就错了, 吊死梅山也就是必然的,百姓的代价就是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 拖猪尾巴过了300年了。 中国工业落后也是自满清开始, 明朝的工业一点都不落后, 郑和商船的军事战斗力世界第一。
————————
明末为什么没钱?军队没战斗力?
泪痕春雨
明太祖朱元璋曾骄傲的宣称,朕养兵百万,不耗国家一粒米。
朱元璋是靠什么实现这一点呢?显然是因为,经过若干的发展,明帝国有0.89亿亩耕地,是专门用来保障军队支出的。这笔收入,并没有走国家赋税系统,而是直接用于军事系统;所以,朱元璋才敢骄傲的宣称,朕养兵百万,不耗国家一粒米。
0.89亿亩耕地。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意味着帝国政府是最大的地主,因为世上绝不会有一个地主,能拥有0.89亿亩耕地。如果一个地主拥有这样多的
土地,你说他一年能收取多少地租?这个数字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一亩地平均收取2.5斗地租(因为,政府是以地主的身份出现,所以这这些地租里面,实
际上还包括赋税),一年就可以收取2255万石米;如果按通行的算法,也就是相当于两千多万两白银;而0.89亿耕地,可以产生的地租,应该绝不只这个数
字的。
以这样一大笔资产,养兵一百万,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崇祯时代,帝国政府依然拥有这样多的国有耕地,并且用来专门保障军费支出。帝国政府无论用军户制,还是募兵制,都可以轻松的供养百万大军的。因
为,以0.89亿亩耕地供养百万大军,无非是意味着帝国平均用89亩耕地,养一个士兵罢了。以明末的地租去看,89亩耕地产生的地租收入,供养一个士兵,
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
而且,在帝国的最初设计中,大约是以50亩耕地,供养一个士兵;0.89亿亩耕地,可以供养多少士兵呢?178万。当然了,以50亩地供养一个士兵,只是一种普遍性的估算。我下面,就以这个数字进行分析相关问题。
一个人只要当兵,政府就给他耕地五十亩(大致是这个数字)。而且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所以士兵家里,还有两三个人,可以以余丁的身份,免除政府的其它差役,因为他们需要帮助士兵耕种这五十亩耕地。
从最理想的状态中想象。是政府用五十亩耕地的使用权,换一个稳定的兵役。谁家享受这五十亩田地,享受因为减免两三个人差役的权利;谁家就得给政府提供一个壮丁服兵役;并提供这个士兵相关的费用。
从现实的情形去看,政府的这个要求并不苛刻。因为租种地主家50亩田地,农民可能付出的代价绝不只这些。
为了管理方便,所以帝国就有了军户这种特殊的利益群体。军户就是那些承包军屯的人家。总而言之,政府把相关的耕地,交给某些人家使用,并且减免他们家几个壮丁的其它差役。但是,使用这些土地的人家,必须得保证永远给政府提供一个壮丁服兵役。
当然了,成了军户,明天再想不当军户,那是不行的。
在明初,兵户存在强迫的原因。大约是当时地广人稀,所以自耕农的比例比较高,在这种背景下,在相关耕地产量比较低的地方,为了50亩耕地的使用权,就
付出这种代价,实在有些不太划算。所以,政府在推行相关政策时,多少是带有一些强迫性的;换而言这,这个军户,你想当也得当,不想当也得当。
但是,从普遍意义上,当军户并不亏本;所以,普遍的军户,并不是被强迫而成的。因为无论从哪个意义上,当时政府给军户开出的条件,并不存在普遍意义的苛刻。
一切是显然的,朱元璋靠军队打的天下,天下刚定,就肆无忌惮的侵犯普遍军人的利益,这不是逼着军人反对他吗?从这层意义上,我们虽然很难还原明初的经济状况,但是从情理上考虑,朱元璋设计这套保障军队运行的经济原则时,从普遍意义上是会照顾军人利益的。
我们在历史书上,通常总是看到军户的地位如何如何的低,不过是因为这种说词,可以方便官僚集团侵蚀政府资产。
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军户地地位自然会下降。因为,相关的资源,都被官僚集团,通过各种手段侵蚀殆尽了。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最初许诺给军户的利益,在兑现时,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在这种背景下,军户给政府提供的壮丁,通常就绝不会是什么壮丁,总而言之,随便打发一个闲人就可以到军队顶差;而在交纳相关费用时,自然也会打折扣,能拖欠就拖欠。对此,政府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理亏的首先是政府。
按国家政策,军户给政府提供一个壮丁,政府就得给军户50亩耕地的使用权,并且还得提供耕牛;而且相关的土地,应该是达到一定标准的;而且还得减免军户家两三个壮丁的其它差役。现在,政府给军户的具体利益,都是大打折扣的,却要求军户按标准履行义务,那不是扯淡吗?
这本身,就会让军队的素质下降。而另一种潜规则,还会让军队的素质,继续下降。
比如,在太平年代,你说士兵的训练,有价值没有?好像有,好像也没有。因为,帝国太平的日子久了,军队好像也没有太多的用处。
问题是,如果将领按标准要求军人训练时,军人能拒绝吗?肯定是不能拒绝的。因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太平时节不好好训练军队,等真正打仗时,那还了得?如果将领真按原则办事,帝国军队再差劲也有个样。问题是,有一种潜规则,会很快把相关原则彻底打破。
因为,在当时背景下,自然会出现这样一种交易,那就是,大家都训练时,你不用训练,因为你到军官家干点私活,就可以了。如果训练是非常辛苦的事(而
且,从理论上,训练肯定是非常辛苦的),大家难免都会想办法,给军官家干点私活顶替训练。既然存在这种交易的可能性。不要说将领,就都喜欢找一些廉价的劳
动力了,就是士兵本身,也有可能托关系、甚至花钱,给将领当廉价劳动力。
因为,军人本身也承担耕种军屯的义务,所以军队训练本身,就带有轮番进行的性质。因为,军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干农活,只有五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是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现在,再让这种潜规则一折腾,所谓的军人,恐怕与农民、农民工已没有本质区别了。太平无事,这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如果真正面对强大的敌人,这种军队就是集结十万,也常常是不堪一击的。
待续……
袁崇焕的议和可行吗?——兼论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
崇祯皇帝为什么杀袁崇焕?——论不能说的罪名!
明末己巳之变,袁崇焕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