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张被载入史册的照片,让多少人心酸,又有多少人看后为之感动。
照片中的刘华清身体前倾,踮起脚,目光集中,嘴巴微微张开,双手恨不得趴上去,这一年他已经64岁……。
这是他人生当中第一次踏上航空母舰,从他的一举一动,不难看出那种极其强烈的渴望和期盼,此时他的心中,多么希望中国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
当时中美建交,为加强中美两军之间的交流,美国增加了一个特殊的等级P级,只有中国一个国家。
中国代表团在美国代表的安排下,一口气参观了3艘美军军舰,分别是“福克斯”号导弹巡洋舰、“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以及“小鹰”号航空母舰。
规定时间是一小时一艘,作为美国海军的重型主战舰艇,能让中国代表团参观已实属大方,但技术方面不可露底,所以规定不能碰,刘华清等人也只能远观不可细看,因此才出现了照片中的一幕。
这位“中国航母之父”曾豪言壮志:“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
遗憾的是,他努力为中国海军付出毕生的心血,只为一睹我们自己航母下水的愿望最终落空。
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逝世,享年95岁。
一年后(2012年7月16日),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下海,9月25日定名“辽宁号”。可惜这一幕,刘华清上将永远也看不到了,我们多么希望他能更长寿一些,亲眼见证中国海军的强大!
刘华清,1916年出生于湖北红安县,8岁被送进私塾,10岁那年村里办了新学堂,负责教学的老师是地下党员,正是这位徐姓老师,给刘华清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13岁的刘华清不顾危险当起了小交通员,一年后参加红军,后跟随部队参加长征。
在担任宣传科长时创办了《战士报》,红二十五军所有的撰稿、编辑、刻印、拟定口号等宣传工作全部由他负责。《战士报》的创办在新苏区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了全军上下最关心的报纸。
1935年,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会师,有人提议将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编成歌曲,刘华清负责编曲。
只读了几年书的他哪里会编曲,于是借用了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曲谱,配上毛主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刘华清几人哼来哼去,未曾想还挺好听,于是在《红色战士报》刊登。
一经刊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很快传唱开来,部队很少有人不会的,以至于该歌曲一直传唱到了今天,经久不衰。
刘华清跟着党,一起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6年,根据资历和贡献,刘华清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华清与海军结缘是在1952年,那天上午,刘华清接到中央军委的通知,要求他立刻前往北京。
到了北京才知道,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要找他谈话,刘华清静静的听着眼前这个海军司令说着当今海军建设的情况。随后萧劲光下令:“刘华清同志,组织打算安排你到大连海校担任副政治委员,你有意见吗?”
刘华清愣了一下,从13岁开始投身革命,他从没想过会与海军打交道,正如他自己也不知道会被授予少将军衔一样。
和常人一样,刘华清当面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显然是担心自己不懂海军,心里没底,别影响了海军工作。
看出刘华清所想,萧劲光便开导起来:“海军建设,谁上任都是新课题,我也是一样,共产党一路走来,不就是边干边学习的吗?相比其他人,你有优势,你在西南军政大学办过学,还打过仗,年纪轻,这些都是优势。”
就这样,刘华清开启了海军建设之路。
大连海军在当时是人民海军第一所培训水面舰艇初级干部的正规学校,为我国培养了无数海军人才。
1953年,刘华清决定带着海军学员出海训练,他心里忐忑不安,毕竟这也是他自己第一次出海,恰巧遇上八级大风,舰艇晃得厉害,刘海清与学员一样,吐了甲板一地,大家面对面笑了起来。
然而这次出海,对刘华清来说意义非凡,他不仅没有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下定决心要壮大海军,他认为真正的海战,中远海才是关键,而今自己出海训练才多远?要征服眼前无边无际的大海,就只能造航母!
深知刘华清任重而道远,中央军委为了能够让他对海军有更好的认知,于1954年派他前去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
接到通知的刘华清一下就蒙了,当时中苏虽然交好,但是在培养海军人才方面,他们提出不搞特殊,提出了条件:
“1953年可送10人 前往苏联海军军事学院学习,时间是3年,但必须经过海军学校毕业,有专科毕业文化,全程用俄语教授。”
正如刘华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乍听到这个消息,我有些顾虑,毕竟38岁了,又不会俄语,数理基础也差,学习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转念一想,这个学习机会实属难得,组织选中了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期盼!”
就这样,刘华清在去苏联前开始了疯狂的学习,恶补俄语,好在他的妻子徐虹霞懂俄语,是做翻译工作的。在妻子的帮助下,简单的俄语算是解决了;随后又找来几个资深的数学、航海方面的老师帮自己补习。
1954年8月,刘华清等10人作为第二批赴苏留学。
苏联的海军学院坐落在圣彼得堡,这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而这所海军学院则是以苏联著名元帅伏罗希洛夫的名字命名的。
初入学院,刘华清还是有些惊讶,比起当时国内的海军学校,自然是高了几个档次。学院的负责人说道:“你们的教育计划是三年半,预科半年,本科三年。”
预科内容对于刘华清来说并不难,无非就是一些基础,比如学习俄语以及海军常识,这些刘华清早就已经恶补过了。
难的是进入本科之后的学习,全程都要用俄语,就连查证资料也是俄语,为此,原先学的俄语显然是不够用的。
加上本科内容确实难,都是海军专业知识,让刘华清在课堂上就听懂那是不可能的,往往是教官讲完没多久就忘记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刘华清只能拼命记笔记,课后慢慢消化,有时候教官用一个小时讲完的内容,他需要三四个小时去理解才能搞懂。
1956年,身在苏联的刘华清等人,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劳,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特意抵达圣彼得堡,代表军委前来给大家颁发军衔。实际上大部分人早在1955年就已经被授衔,刘华清在苏联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3年半转眼即逝,刘华清迎来了毕业考试,他不负重托,顺利毕业,13门功课10门优、3门良,苏联学院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海军学院学习期间,刘华清表现出高度的纪律性,作为集训班和中国学员班的班长,极其认真的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学习成绩优良!”
1958年2月,刘华清对着这些教了自己三年多的教员敬了一个军礼,怀着建设海军的雄心壮志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当时我国周边局势不稳,时不时有敌情出现,旅顺基地承担着护航、巡逻警戒等任务。为此,刘华清在基地组建了核心战斗部队,并严格训练,有效的提高了应对突袭、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学以致用,将苏联学来的知识,主持编写和修订了海军40多种条令训练大纲和教材,为海军正规化训练奠定基础。
1961年,刘华清再一次被重用,周恩来直接签发命令,任命刘华清担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这是我国第一个军用舰船研究院,执行兵团级权限。
舰船研究单单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他找来许多专家,一起发展核潜艇。
众所周知,核潜艇绝对是可以起到威慑作用的,而当时如果没有刘华清,中国海军拥有核潜艇的时间至少要往后推几年甚至十几年。
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刘华清担心核潜艇的研制受阻甚至被冲击破坏,他独身一人,冒着危险向聂荣臻建议,起草发布一个关于保护核潜艇工程的文件。就这样,中国核潜艇得以保存,不至于被破坏,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拥有导弹核潜艇的国家,以崭新的面貌接受挑战。
只是在舰船研究院这个岗位,刘华清只待了两年,1963年,第七研究院划归国防科委领导,刘华清不得不离开了海军岗位,赴任国防科委副主任。
是金子就会发光,在聂荣臻的带领下,刘华清以极其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新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例如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等新型武器面世。
特殊时期的他,虽说抱负难以施展,可他并不气馁,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大量关于海军建设方面的书籍,对于如何壮大海军,有了全新的认知。
他曾奋笔疾书,向中央建议着重研发海军潜艇、快艇,而不是一直生产落后的小型舰艇,并指出下一个十年是中国海军发展的关键时期,海军之强大与否全在于此。
内容朴实无华,但却极为诚恳。
没过多久,聂荣臻以电话的形式通知刘华清:“你到科学院去工作吧,小平同志也赞成的。”
这个突如其来的调令,让刘华清难受不已,瞬间眼眶泛红,虽说如今在海军,没有人给自己安排工作,从大区副下降到师级单位,但他毫无怨言,毕竟还有重新再来的机会。
可现在要是去了科学院,那就代表着自己与海军彻底再无联系,带着对海军的丝丝眷念和伤感,他心里暗自认定:“海军这条路算是走到头了。”即使有再多的不甘心。
1982年夏天,刘华清参加一个会议,却迎来了他人生当中的伯乐——邓小平,其实与邓小平相识,可以追溯到1938年,那时候中共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赴任129师政治委员,而刘华清当时就接任了护送邓小平的任务。一路上历经艰险,最终将邓小平安全送达。
这次会议,刘华清虽是作为成员去参与,可他早早就来到大厅等候,不知何时,邓小平有意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了句:“你还是回海军工作吧,海军问题太多,要整顿。”
同样又是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这次却让刘华清高兴不已,虽说之前就听闻海军有调整的计划,也曾想过会用上自己,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
随后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看着眼前的烂摊子,已近古稀的他没有退路可言,只能全力以赴!他说:“再不改革,我们就要犯历史性错误了!”
就任海军司令后,刘华清对海军先后进行了70多项改革,尤其是对核潜艇的发展。上任伊始,刘华清就举行了海军首次从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获得圆满成功,一举震惊世界!
从1982年到1988年,刘华清还多次进行核潜艇的各项试验和训练,甚至在考虑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问题。
在刘华清的带领下,中国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深潜、全速、大深度发射鱼雷试验;水下发射潜地导弹测弹试验都取得了成功。这些试验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中国海军已迈向新的高度。
为了能够让刘华清行使更大的权力,邓小平力荐刘华清进入中央决策层,就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刘华清并没有让邓小平失望,他以实际行动向邓小平展示了自己的海军建设成果。
198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中国国家海洋局在中国领土主权范围内建设5个海洋观测站。
刘华清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一个月后,于南沙群岛建立第74号海洋观测站。
正当我国海军5名官兵登上沙华阳礁,插上国旗时,越南当局却无视国际组织,多次派人企图干扰。
海军编队指挥员当即喊话:“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你们立即离开!”
当刘华清收到急报时,他怒拍桌子:“打就打!只要对方先开第一枪,就坚决歼灭他!”
在我方人员反复喊话后,越南士兵不但不听,反而将越南国旗插到我军官兵面前,反潜班长杜祥厚见此情形,立刻上前拔起越南国旗扔进了海里。越南士兵上前攻击,却被杜祥厚顺势卡住脖子,按倒在水中。
突然有个越南士兵要开枪,502舰副枪炮长杨志亮一个箭步上去,将枪托往上一举,虽成功救了战友,可不知何时,越南另一位士兵却开枪打中了杨志亮手臂骨头和动脉。
枪声一响,我军士兵迅速反击,双方舰船开枪开炮,而我军仅用28分钟便结束了这场战斗。
当士兵汇报:“要不要抓俘虏?”
刘华清答道:“抓,一个都不放过!”
这一战,击毙敌人20余人,俘虏9人,我军除杨志亮一人受伤,无一人伤亡。
赤瓜礁一战,国人无不欢欣鼓舞,要知道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军一直都被压制,如今的海军一次次证明,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
一年后,1988年,刘华清被授予上将军衔。
但是赤瓜礁一战,刘华清还是忘不了,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想要更好的保护海疆、海洋权益,就必须要解决中国战机的缺点。
他在报告中说道:“我国的飞机‘腿短’啊,要真有战事,我们的飞机也是鞭长莫及,保证不了海空优势,更保证不了战斗的胜利,这样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确实,当时中国飞机飞行半径小,南沙距离大陆有1000多公里,有时候好不容易从别的省飞到南海,油就快没了,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做法则是造航空母舰,这个想法在刘华清心里已经埋藏多年,可如今中国建航母,显然还不适合。那就只有在西沙群岛建立机场。
说做就做,刘华清在西沙建立了一条拥有2700米的混凝土跑道,不仅如此,刘华清还积极推进空中加油机的研制,以此解决航空部远距离奔袭后缺油难题。
1988年3月,刘华清召集多个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实施空中加油机工程,他说这个工程以前就商议过,只是一推再推,如今不能再推了!即使放下别的工作也要将这个工程做好。
1994年11月,加油机研制成功,从此结束了国产飞机不能进行空中加油的历史,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为我军航空兵远程作战提供了战术基础。
得到这一消息后,刘华清如释重负。
随着海军愈发强大,刘华清内心造航母的愿望就越强烈,早在数年前他就说过:“海军战略涉及海军建设的顶层设计,有两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航母,二是核潜艇。”
这两项装备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震慑!
其实在1970年就已经探讨过航母的问题,特殊时期被耽搁。
1975年,刘华清又向邓小平提议建航母一事,邓小平虽然同意,但国家百废待兴,还是耽搁了。
到了1980年,刘华清亲自率团访美后,他感觉到若再不筹划航母建造问题,中国海军永远不可能强大,就连保卫国家都成问题。
因此才有了文章开头那张照片和描述,据记录,当时64岁的刘华清,为了能够看清楚每一个航母里的细节和构造,他几乎走遍了所有的操作室。
在美考察历时11天,刘华清一口气参观了3艘美军军舰,其中以航母楼层数最多,高数十层,上上下下,64岁的刘华清没有喊一句停下来,如果对于其他代表团来说是走马观花,那对刘华清绝对不是,他力求眼睛所到之处都要记住,尤其是航母的惯性导航系统、水声设备以及鱼雷技术。
只是那时候参观航母,中国技术还不够成熟,只能先记下来,能多看就多看,就算踮起脚也要看清楚。
他说:“航母总是要造的,就算是到2000年那也要考虑。”
要么说邓小平是刘华清的伯乐,1992年10月,邓小平给中央政治局写了一封信,再一次力荐刘华清入中央决策层,信中提到了自己对中央军委的想法和关于人事安排的建议,他建议刘华清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进入政治局。
果不其然,刘华清没多久便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之后,刘华清多次召开会议,探讨有关航母的专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甚至立下豪言壮志:“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真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人说这是刘华清对航母独有的情怀,其实不是,在战争中走过来的将军,哪一个不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何来的虚荣心?
正如他在回忆录说自己要造航母的原因:
“航母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海军能遂行海上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核心。建造航母是国人一直关心的事,我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就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发展航母也不是一个海军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大问题…………。”
就这样,刘华清的航母梦,不,是全国人民的航母梦正在一步步实现。
1995年,俄罗斯以抵偿债务的形式将“瓦良格”号送给乌克兰,乌克兰为了化解经济危机,在国际寻找买主,而中方则是这个买主。
虽然在多国干预下,但“瓦良格”号最终于2002年3月成功抵达中国大连港。
2004年8月,中央正式批准航母工程立项上马,刘华清闻之,嘴角上扬,脸颊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这一刻,他等了34年!
不,不是等,是筹备,刘华清未雨绸缪,深知国家迟早有一日会实现航母梦。
早在八十年代便开始培养人才,“飞行员舰长班”就是他提出来的,这个班共有10人,全部都是综合素质过硬,百里挑一的年轻人!
这10人,用刘华清的话说,那就是“上天能开飞机,下海能操舰艇”的复合型海上指挥员。
正如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所言:“这期飞行员舰长班,就是为中国航空母舰培养舰长的!”
刘华清当真是高瞻远瞩,他当时预言中国如果在几十年后建成航母,那首任舰长乃至航母编队司令,必然是从这10人之中选取。
事实证明,2010年,李晓岩成为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首任舰长,而他正是当年飞行舰长班的十人之一!
2012年7月16日,经过改造的“瓦良格”号进入收尾阶段,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正式下海,同年9月25日交付给中国海军,定名“辽宁号”。
刘华清的航母梦终于实现了,中国随着航母的到来踏上了新的征程。
而那个可爱且执着的上将刘华清却永远离我们而去,在第一艘航空母舰下水的前一年,2011年1月14日,刘华清病逝,享年95岁。
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意味着中国海军再一次强大,如今已是世界第二。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中国辽宁号、山东号,战略核潜艇、驱逐舰、护卫舰等一系列王牌战舰,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无不威风,国人都为之自豪。
当我们再一次看到那张照片时,我只想说:“您踮起脚看别人航母的样子真好看!”
如今的中国海军,如您所愿!
谨以此文纪念刘华清将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