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 該準備《星際戰鬥概論》了?
送交者: 三把刀 2021年05月16日18:06:5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本周,我們的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雖然我們這次沒有帶着美國前幾天在火星起飛的直升機,但是其實這事情已經不難了。可火星還是過於遙遠,似乎除了振奮民心士氣,和藉此開發一系列相關技術,就沒有什麼“實際價值”,但是不要急,地球終究不過是人類的搖籃,人類終有一天要邁向那顆紅色的星球。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倒是可以說一下,中國飛向火星會意味着我們在地球附近的軍事鬥爭中將會有什麼新的能力。

  本周,天問一號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陸,中國成為第二個成功完成火星任務的國家。

  說到這個“第二”,很多人就要開始酸,蘇聯當年也成功在火星着陸啊什麼的。

  但是呢,這事兒咱們航天科技集團還真沒說錯,蘇聯的火星計劃一直被厄運纏身,1971年,蘇聯“火星2”號、”火星3號“和美國“水手9號”探測器幾乎先後腳發射升空。

“天問”不是我們的加冕儀式,它只是我們進入太空的一個開始

  這幾個飛行器將第一次實現繞火星飛行(此前的探測器都僅僅是掠過火星,未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而蘇聯的目標更雄心勃勃,要首先實現在火星着陸。

  然而,”水手9號”首先抵達火星後就發現火星表面正在發生嚴重的風暴,這對於科學家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了解火星的機會,為此,三個探測器都將自己的大部分通信帶寬用於向地面傳回火星大風暴的相關圖片。

  而蘇聯方面等不及火星風暴過去,直接就讓“火星2號“和”火星3號”釋放了登陸器,結果,火星2號成為人類第一個在火星表面着陸的飛行器,不過是沒有展開降落傘直接撞上去的。而火星3號雖然軟着陸成功, 但因為火星風暴引起的閃電導致通信系統故障,沒能傳回信號,實際上也沒有成功。

  此後,蘇聯又在1973年連續發射火星4、5、6、7號,其中火星6號、7號也攜帶了着陸器,但這兩次着陸也都由於對火星大氣情況的理解不足,未能取得成功。

蘇聯登火計劃一再飲恨,圖為“火星3號”模型

  1975年,美國”海盜1號”才首次成功着陸。

  1988年,蘇聯“福布斯1號”和“福布斯2號”探測器再次嘗試在火衛一上着陸,也都因為通信故障,未能成功。

  蘇聯在火星任務上的反覆失敗似乎讓俄羅斯也非常鬱悶,即使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還是堅持再次嘗試登上火星,這就是1996年的“火星96”任務,這次他們乾脆在一個探測器上攜帶了兩個着陸器,可這次的結果還是令人失望,探測器未能離開近地軌道,發射失敗。

  再後面,2003年,歐洲空間局也進行了一次火星着陸任務,用俄羅斯“聯盟”火箭發射歐洲空間局的探測器升空,但是在火星着陸器被發射出去後,就馬上和軌道器失去聯繫,失敗的路子和蘇聯的幾次嘗試相當相似。2016年歐空局再次嘗試,發射了“火星探索2016”號探測器,這次着陸器下降過程中減速制動失敗,墜毀。

  而在中國這次成功之前,只有美國在2000年以後進行的幾次火星探測成功完成在火星表面着陸和使用火星車在火星表面巡視。

  2021年4月19日,美國“火星2020”探測器攜帶的小型直升機首次在火星表面起飛,讓美國再次創造了一項人類第一。不過隨着我們在火星着陸成功,對火星大氣的了解也會更深入一步,下一次我們的火星任務完全可以進行新的嘗試。

  目前美國正在積極規劃從火星取樣返回的任務,這個任務將會比在火星上起飛直升機更難,畢竟雖然火星的引力還是不大,用小型火箭完全可以完成從火星起飛,但火箭要在火星表面停留幾個月時間,等待探測器完成取樣回收的工作,這就比較難了。而且這也意味着需要更大的火箭來將包含火星上升段火箭的載荷發射升空,這可能需要SLS火箭才能完成。

   

   

  從上面列出的這一串失敗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這次成功是有多麼來之不易。

  我們天問一號的成功,最大的功臣,肯定是咱們的“胖5”運載火箭,“天問一號”總重量達到了5噸,並且着陸過程採用的不是蘇聯俄羅斯和美國早期採用的用降落傘在火星大氣內減速,着陸前再啟動反推火箭的方式,而是更接近於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中使用的“鷹”號着陸器的方式,即在接近地面時用反推火箭實現懸停避障,最後再緩緩地落到火星表面。

  這表明我們的地球-火星通信系統和自動化控制系統,都非常成熟,而更重要的,則是得益於我們的探測器夠大、夠重,能夠攜帶足夠多的燃料,實現這個降落的過程。

  有這次成功,再加上此前我們已經非常成熟的在月球表面着陸的成功,其實這說明一件事——載人登月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個想不想的問題了。

  其實航天領域,用強大的技術實力一步到位——比如美國當年的“土星5號”火箭和“阿波羅”飛船——當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足以一步到位,那麼採取一些“小手段”也是一樣的。

目前為止,深空探測的基礎依然是更大的火箭

  比如當年蘇聯和我國近年來航天單位都提出過,可以採取“人貨分開”的辦法來實現載人登月,也就是用一枚火箭將着陸器送到近地軌道,再用一枚火箭將軌道器、返回艙和宇航員帶上去,在軌道上對接,最後再飛向月球。

  我們知道,美國的“土星5號”之所以在70年代被廢棄就是因為它除了能登月,對於地球軌道發射任務來說太大、太貴了。

  而我國“長征9號”運載火箭,航天單位雖然已經多次提案和進行了宣傳,但是一直沒有正式立項,原因也是一樣的, 它除了深空探測和載人登月外,也沒有什麼合適的新任務。

  其實2000年前後,我記得當時的《科幻世界》就刊登過一篇翻譯美國NASA科學家寫的科幻小說,在那本小說里,中國和巴西、印度合作,使用多枚商業運載火箭實現載人登月。

  在當時大家對此可能也就一笑置之,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應該和當時美國正在興起的“商業航天熱”有關,今天商業航天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獵鷹9”號火箭也已經成功執行了載人航天的任務。

  其實說到這兒我們就得講,“獵鷹9號“本身也是一個技術進步,讓一些以前認為不切實際的技術方案變得可行的東西,畢竟在它之前,大家還是認為在一枚火箭上用那麼多台發動機,危險性實在太大——畢竟當年蘇聯N-1的爆炸聲還迴響在全世界航天人的內心裡呢。

  但時代已經變了,美國SLS重型運載火箭現在的研製進度也是一拖再拖,真正能夠執行飛行任務的時間完全沒個准數。弄不好,它真正能執行發射任務的時間會和我們的長征9號最後差不多——當然了如果我們決定開始快速推進長征9號的話。

  那麼,之前航天科技集團曾經官宣過的,用“長征5號”、“長征7號”和新一代載人火箭共同完成登月任務的計劃,是不是有可能實現呢?

  那至少應該要等這三種火箭真正經過驗證,我們真正信得過它們的可靠性以後吧。其實這個時間大概也就是在2030年前。

  同樣,如果美國那邊做出決定,那麼用多枚“獵鷹”和“重型獵鷹”配合,他們也能搞類似的登月方案。

“繞、落、回”之後,我們可以開始考慮載人登月了

  當然了這場潛在的“新世紀載人登月競賽”會不會真正開始,很大程度上大概要看太平洋兩岸的政治態勢了。

  不過,我國航天“五朵雲”計劃或許更值得大家關注,而且這裡面大家最近關注的“騰雲”計劃如果順利,完全可能又一次改變遊戲規則——“騰雲”計劃是基於我國先進的高超聲速技術開發的空天飛機計劃,它的“第一級”是一種大型的高超聲速飛機,而它還可以攜帶小型航天飛機升空,並在大氣層邊緣發射小型航天飛機。

  雖然它能夠發射的載荷重量和尺寸可能沒有當年美國人的航天飛機大,但是這事兒吧,一方面,當初錢學森早就預言過,航天飛機搞大了難度會大大提高,最後也驗證了大佬當年的預測不是?另一方面,“騰雲”能攜帶的載荷肯定還是大大超過現有的運載火箭,並且其發射成本遠遠低於其他航天發射方案。

航天科工3院網站公布的“騰雲”工程機場示意圖

  雖然網上有樂觀的分析認為“騰雲”有希望在2030年左右成功,但這恐怕很難講。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如果“騰雲”計劃能夠成功,那麼再配合上我們的空間站作為太空“加油站”,我們就有望在30年代使用“騰雲”航天飛機實現載人登月,當然這需要一個更加小型和先進的登陸器,不過以我們現在的技術能力,搞一個應該難度也不大。而且總體的登月成本可以控制下來。

  如果這樣,那麼我們在月球上建立一個長期有人值守的太空實驗室的可能性就大增了——不過當然,如果要實現這一點,可能最後還是需要“長征9號”,或者更大的運載火箭來向月球上發射大量的物資建材了,否則就只能用多架“騰雲”來“螞蟻搬家”。

  唉,上面這些也是看了NASA支持的美劇《為了全人類》(兩季)之後產生的一些想象,現實世界中要實現這些,還是需要國家投入巨大的力量,而且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什麼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地球上國際政治環境影響的事情。我們只能這麼說,如果我們真的去做這件事了,表明的事情就是,中國要去爭取那個“代表全人類走向太空”的名義了,這就是我們當代世界的“九鼎”禮器,咱們現在,還是就想想便罷。

  最後說說我們去火星,上月球會在軍事領域帶來的影響。

  其實這主要就是“胖5”的影響,它的運載能力將可以實現很多以前實現不了的事情,最簡單的就是把更重型的載荷送入軌道,這意味着中國的衛星功能將會更強。

  相比之下,美國現在就已經仗着自己發射能力強、基礎設施好的優勢,大力推進太空軍事化。目前已知的項目,重點是在低軌道衛星上。美國國防部已經推出了“黑傑克”低軌道衛星計劃,馬斯克的“星鏈”也已經接到美國軍方的合同,要求在“星鏈”衛星基礎上,開發一種能夠用於跟蹤探測高超聲速導彈的低軌道衛星星座系統。

美國“黑傑克”低軌道衛星星座系統示意圖

  沒錯,現在大家都在談論低軌道衛星,在軌道上發射成千上百的低軌道衛星,來讓對手難以攻擊。但是最近以色列的“鐵穹”攔截火箭彈的畫面大家也看到了,隨着智能化武器的進一步廉價,未來能夠自主尋的,短時間內快速摧毀幾十乃至上百枚衛星星座,而且足夠廉價的導彈,完全可能出現。那麼實際上,在這種環境下,更重型、更大型的衛星,乃至載人空間站,反而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

  最簡單的,這樣的衛星和空間站燃料更多,可以更頻繁和更大幅度地變軌,讓敵人更難攻擊。

  甚至,蘇聯在冷戰時期的“禮炮”系列空間站當中,“禮炮2、3、5”號在蘇軍中另有一個代號,就是“金剛石"軍用空間站,這一系列產品中的最後一個,就是代號OPS-4的空間站,它上面裝有3個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實際上它的任務很可能是用雷達天線來實時追蹤美國航母。

  而最近俄羅斯“紅星”電視台還首次公布了為“金剛石”系列空間站研製的自衛武器,“盾牌1”和“盾牌2”。“盾牌1”是一種23毫米機關炮,“盾牌2”則是一種太空導彈,它們的外形長期以來都是蘇聯/俄羅斯高度保密的,而現在都已經公開。

  曾在“金剛石”空間站上進行過實彈攻擊衛星實驗的“盾牌1”機關炮

“盾牌2”太空導彈結構示意圖
“OPS-4”軍用空間站

  有了可靠的“胖5”,我們將可以發射類似“金剛石”那樣的大型軍用衛星或空間站,而上面也同樣可以攜帶自衛武器,這生存力就會遠遠超過現有的各種軍用衛星,在今天這個衛星安全性已經成為全世界擔心的問題的時代,這將成為一種非常有實際意義的裝備。

  當然了,同樣的事情肯定也不是我們一家在考慮,而這樣的技術發展也必然會帶來太空軍事化的擔心——但光擔心是沒用的,太空軍事化已經是現實,今天的外空條約很可能會和當年日內瓦公約禁止從飛行器上投擲武器的條款一樣,最終變得毫無實際意義。

  最終,我們會看到地球軌道上的真正“太空戰艦”,攜帶着令人膽寒的太空武器和對地攻擊武器,就像今天的戰艦在海上宣稱自己的存在一樣,成為漂浮的“太空國土”。也許我們所真正需要擔心的,只是誰先擁有這種東西——“落後就要挨打”是中國近代以來總結出的血的經驗,我們絕對不可以忘記這一點。

  20世紀初的《日內瓦公約》規定不能從飛機和氣球上投擲武器,但它未能阻止飛機成為當代決定性的武器系統,那麼……太空戰艦很遙遠嗎?未必

  當然,這依然是一種幻想,但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我小時候大家一說起來還是覺得很遙遠的科幻時代了,或者說,我們今天的世界對於20年前的人們來說已經夠科幻的了——至少20年前還很少有科幻作品想象得到,中國會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劉慈欣80年代的科幻處女作《中國2045》裡,中國的綜合國力依然排名在蘇聯,甚至日本的後面呢,是不是?

  所以今天我們所設想的這些事情,都是未來的一種可能性而已,但為這一切做好準備,卻是我們真正可以做的事情,錢學森大師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撰寫出了著名的《星際航行概論》,而今天,我們或許應該開始着手,準備《星際戰鬥概論》了——其實幾年前就已經有朋友在網上寫了類似的東西,雖然也許我們不如當年錢學森大師的作品那麼富有現實指導意義,但這可能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未來,我們,應該為此做好準備,畢竟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 Breaking News: US Angry (May 16,
2020: 寧把航母拆成廢鐵,也不賣中國一顆螺絲
2019: 金燦榮的物質主義思維
2018: 印度購俄拉達級潛艇以為撿便宜 中國多
2018: 遠海實戰化訓練前重型戰機掛什麼武器
2017: 難道60年代的登月真的是假?NASA聲稱美
2017: 拒絕雙暫停,中國被結結實實地打臉了!
2016: 印媒:對中國的失言表明英帝國傲慢難改
2016: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