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上海漫展“輻射工兵”究竟諷刺了誰
送交者: 嵐少爺 2021年06月15日18:10:2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近日的上海漫展上,一個配有“東京電力”字樣的輻射工兵COSER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當遊戲裡的角色與現實的環境污染結合起來後,也引發了很多人的擔憂,要是有核輻射怎麼辦?更有人好奇,現實中有類似的武器嗎?如果有,那又是什麼原理呢?

  輻射工兵出自西木(westwood)工作室於2000年推出的著名遊戲《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2》。其原名為“荒涼者”(Desolator),遊戲設定是穿着特殊如同胸甲一樣的“防化服”攜帶反應爐的士兵,可以靠對地面釋放輻射波或者直接使用輻射炮對敵方士兵進行攻擊。由於其部署後整個地面都會“綠化”,而被玩家大量用於封鎖重要道路。

  在遊戲裡,該單位不僅能對敵方步兵實現秒殺效果,而且還有着能對除重裝甲單位的殺傷效果,並且自身不受輻射傷害。而更神奇的是,他們的輻射能穿透水殺傷潛艇,不過對建築物並沒有什麼影響。如此神奇的單位,可以說是地面最強步兵外加近岸反潛,除了防空外幾乎全能的存在。但很可惜的是,儘管命令與征服里的絕大多數武器有着一點點的現實原型或者低配版的存在,但現實里並沒有輻射工兵的原型。無論是其對輻射的殺傷機制,還是對輻射的“武器運用”,甚至遊戲內的輻射工兵藝術形象都是與物理學的要求相差甚遠。

  我們先來假設一下輻射工兵真的存在,那他是靠什麼原理才能殺人的呢?遊戲內的設定是利用輻射槍而非核爆炸,因此我們只討論核輻射本身的危害。核輻射是指原子核在裂變、衰變等核反應過程中釋放出來的各種微觀粒子和電磁輻射的總稱,由於這種輻射作用於物質時會引發物體原子或分子的電子成為自由態,也就是電離與激發,所以又叫電離輻射。當然,核輻射屬於電離輻射不代表電離輻射就一定是核輻射,比如X射線由於不是產生於原子核,所以不屬於電離輻射。

Gy是表示一千克被輻照物質吸收1焦耳的能量,1Gy=1J·kg^-1=100rad。需要注意的是,輻射的單位倫琴指的是放射性物質產生的照射量單位,並不等於人體的吸收量,正如同太陽的能量不等於我們吸收的熱量。  Gy是表示一千克被輻照物質吸收1焦耳的能量,1Gy=1J·kg^-1=100rad。需要注意的是,輻射的單位倫琴指的是放射性物質產生的照射量單位,並不等於人體的吸收量,正如同太陽的能量不等於我們吸收的熱量。

  很顯然,人體受到電離輻射照射後,體內的一些分子受損,自然身體也會受到一些傷害。不過由於人體有很強的新陳代謝能力,少量的電離輻射實際上並不會損傷人體,因此核輻射要想對人體產生傷害,就需要讓機體吸收足夠的劑量,比如低放射性長久照射,或者高強度放射性的短暫照射。遊戲中的瞬間死亡很顯然是高劑量輻射的短暫照射,那麼核輻射得多高才有可能讓人瞬間死亡呢?

  核輻射主要種類分α粒子、β粒子、γ粒子和中子。其中α粒子和中子最為危險,但α粒子甚至不能穿透皮膚,空氣中只有幾厘米的“射程”,很顯然輻射工兵並不是靠餵敵人吃掉核廢料來攻擊的,因此可以忽視。β粒子傳統也僅是略強於α粒子,也主要是靠內照射損傷人體(也就是不小心吃了下去或者吸入),也就是說能像輻射工兵那樣遠距離就能攻擊人的,只有中子和γ射線。

但這個圖片中的“死亡”僅僅只是說“沒救了,等死了”,而不是被子彈爆頭後那種沒有搶救的必要。但這個圖片中的“死亡”僅僅只是說“沒救了,等死了”,而不是被子彈爆頭後那種沒有搶救的必要。

  可是即使靠中子與γ射線,這依然很難殺死人。人與電路不一樣,由於人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核輻射對人的主要危害是破壞了DNA轉錄造成的疾病,只有高劑量才有可能對人的大部分細胞產生直接損傷。50Gy才會導致腦型急性放射病核心血管損傷,但這樣的患者仍然是幾天后才會死於休克。很顯然,要是輻射工兵才這點能耐,都不用大兵開槍,200元的狗都能上來先咬死他。

這本書專門講了這次事件:《日本核輻射死亡事件》,之後搶救的圖片過於血腥這本書專門講了這次事件:《日本核輻射死亡事件》,之後搶救的圖片過於血腥

  當然也有人說了,設定里那可是小反應堆啊,輻射應該足夠吧。不過日本東海村1999年的核事故用慘痛的教訓證明了人在輻射面前依然不會立刻死亡。由於不規範作業,工人將16千克的鈾硝酸鹽溶液(鈾富集率為18.8%)一下都傾入沉澱槽中,引發了鏈式核裂變反應,工人甚至看見了切倫科夫效應產生的藍光。其中受輻射最嚴重的大內久受到的輻射約16-23Sv(Sv=Gy*輻射權重因子)的輻射量,他在第11天后不能說話,直到全身腐爛的第83天才完全死亡。

東海村核事故時的三人位置與所受輻射劑量。東海村核事故時的三人位置與所受輻射劑量。

  這起事故中的另外兩人一人在221天后死於器官衰竭,另一人則在3個月後出院。這次事故雖然展示了當代醫學對遭受過量核輻射患者的無能為力,但也確實反應了核輻射難以讓人瞬間死亡,更不用說像遊戲裡那樣進入輻射區或者被綠色的光波內就會“啊”的一聲直接融化。遊戲裡的表現與其說是被核輻射殺死,不如說是被強酸溶解。

我變禿了,但也變強了我變禿了,但也變強了

  如果我們腦洞在放大一點,輻射工兵手持的是粒子加速器呢?能不能通過高能粒子擊殺人類呢?這就又回到了那個問題,輻射強度不等於人體吸收的強度。早期的科學家判斷粒子加速器是否工作的手段就是,閉着眼睛等粒子束穿過,如果閉着眼睛還感受到亮斑,說明有粒子通過了視網膜,儀器正常。而1978年7月13日,蘇聯普羅特委諾市的U-70加速器在檢修中發生了事故,檢修加速器爬進內部的物理學家普戈斯基被高達20萬rad(約2000 Gy)的粒子束擊中。然而由於粒子束直徑並不大,雖然他吃了很多苦頭,最後粒子束也只是讓他半邊臉有點面癱與頭髮禿了一小塊,甚至沒能阻止他兩年後取得博士學位。21世紀後同樣有兩起誤照事故,但由於被輻照的面積較大,傷者沒有他這個運氣,但依然存活了下來。可見哪怕輻射工兵有手持式加速器依然無法靠粒子殺人。

  不僅人很難被他的反應爐供能的放射性殺死,遊戲的設定里,輻射工兵還會殺傷各類輕裝甲單位。實際上即使是二戰的裝甲車輛,裝甲鋼對放射性仍然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在冷戰的背景下,大多數裝甲車輛都設計了超壓三防設備避免乘員吸入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氣溶膠,並且大多使用了裝甲結構+防中子內襯的設計,可以有效的避免成員受到放射性威脅。因此遊戲中那樣輻射工兵可以靠輻射擊殺輕裝甲車輛也是難以做到的。

  被自己的輻射所殺死。遊戲內的輻射工兵,堅毅,身體強壯,穿着厚重的金屬胸甲和金屬頭盔,看上去防護很好,但這只是“看上去”。鋼板作為防彈衣材料其實在金屬中倒是適合的,但尚且難以做厚,而對於全身覆蓋的核防護服時,使用鋼板則更顯得有些業餘。早期的核防護衣使用金屬鉛作為內襯,但是隨着石油工業的發展,人們發現聚丙烯等聚合物對中子有着良好的慢化效果。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東麗公司就採用中子吸收劑與高聚物熔融作為芯曾,又以純高聚物為皮層通過複合紡絲製作出了防中子纖維。簡而言之,塑料加各類中子吸收劑製作的防護衣才是高效的單兵核防護手段。

  也有人說了,輻射工兵不能立刻殺人不代表不能讓人得輻射病死,總算有些用吧,遊戲裡還能殺傷潛艇呢。實際上這個可能是遊戲製作組為了簡化殺傷而整出的笑話,因為水本身是優秀的中子減速劑,實際上輕水反應堆說的輕水就是指普通的水,並且輕水相對重水來說會吸收中子。因此浩瀚的大海對潛艇來說是優秀的輻射屏蔽層,想指望核輻射能殺傷海水下有厚重耐壓殼體包裹的潛艇,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當然,假設真的有狂人,本着作死和搞出個大新聞的精神,作了一個“輻射工兵”,可能的結果也會讓人失望,他的傑作可能會非常缺乏輻射工兵那酷炫的綠光——因為核輻射不是綠色的。正如上文提到的東海村核事故中,在場的三人都看到了藍光一樣,在水裡發生的核反應有時會有藍光。這當然不是為了播放高清視頻,而是切侖科夫效應(Cherenkov effect)所產生的特殊現象。

  切倫科夫效應是蘇聯物理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發現的現象,這是由於水中的高速荷電粒子速度大於水中的光速(水中的光速約為真空中的0.75倍)而產生的一種輻射,這時會產生類似“音爆”的現象產生電磁衝擊波向外發射能力,使得核反應堆的水池裡往往有一種好看的藍色光輝。之所以是藍色是因為水激發出來的電磁波波長較短,越短就越接近藍色。而在空氣中,核輻射也沒有什麼顏色,因此,倘若有人真的整出來一個單兵反應堆,他要是想比漫展里的COSER更像輻射工兵,還得老老實實用RGB彩燈去裝飾自己的反應堆。

  歸根結底,上海漫展上的“輻射工兵”只是一種行為藝術,無論是輻射工兵胸前的“福島”字樣,還是手中武器上的“東京電力”字樣,其諷刺對象不言而喻。《紅色警戒》作為一款貫穿不少軍迷童年的遊戲,“輻射工兵”這一為不少軍迷所熟悉的遊戲元素也無形中放大了COSER作品的諷刺效果。核事故發生的十年之後,無論是事故伊始相關公司的所作所為,或是十年間相關政府對核事故善後工作的態度,都讓我們進一步看清了這個國家虛偽的真面目。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朝鮮戰爭結束後,為何中國志願軍會全部
2020: 特朗普宣布:不再出兵干預其他國家內政
2019: 你不知道:香港罷工,罷市是反美愛國行
2018: 修改版:我的高考零分作文
2018: 有網民說:“為了讓幾個歪果仁看見藍天
2017: 日本着力發展准天頂導航系統 軍事用心
2017: 馬六甲之夜
2016: BBC: 中國艦艇跟蹤美航母進入日本海域
2016: 東盟一塊“譴責”中國?看看“領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