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上级护卫舰是全面模仿美国濒海战斗舰的结果,舰艇功能多导致设计复杂,原本简单的小艇系统被折腾出新高度,可谓舍本逐末。
综合现有图片显示,确认了最上级左舷小艇情况。最上级尾部中间的大型开口,用于收纳无人侦察艇、无人扫雷艇,功能设计与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类似。烟囱左侧部位另设有小艇存放、吊放部位,位置可谓见缝插针。
从图片分析看,此部位小艇吊放过程非常繁琐,先是要放平挡板,然后展开折叠式吊机,进而将5米硬性快艇吊出舷外,再慢速吊入海中,这过程显然与快速反应没有关系。显而易见的问题,除了过程繁琐耗费时间,还有是吊机高度太高,在舰艇摇摆过程中操作风险太高,弄不好就是海上荡秋千。
进一步观察可见,小艇前后各有一根人力控制的安全索,用于协助调整小艇姿态,防止小艇“荡秋千”。小艇艇首有一绳索与舰体相连,用于舰艇低速情况下释放小艇。从最后释放情况观察,小艇是前高后低的姿态入水,说明这次吊放仅仅是及格。这个原因除了吊放高程大,还因为由于舰艇折角线遮挡,自上而下观察小艇姿态困难。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图片小艇上只有1名人员,为什么不满员?害怕啊,这个繁琐过程不仅是自找苦吃,还极可能是自寻死路。那么,小艇入海后,人员如何上艇?可能有两种方案,一是利用中部的收放式舷梯,二是利用尾部的滑道。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又需要耗费一定时间。
最大的问题是低速度放小艇,这种源自欧美的实践技术,主要目的是为快速释放快艇、降低反应周期,在反海盗任务中非常实用。低速度放小艇的识别特征,就是小艇艇首有一牵引索,保证小艇入水后与母舰同向同速,防止侧翻倾覆。
最上级在小艇挡板下方设置了牵引索、导缆孔,并设置了一细长的开孔,用于观察吊放过程的状态,并在小艇入水后,及时通知小艇解掉卸扣、放下牵引索。最上级的问题是,这根牵引索距离小艇太短了,几乎是吊着小艇走,根本起不到牵引作用,如果进行低速度释放小艇,几乎又是一次自寻死路。
综合来看,最上级中部的小艇吊放系统仅仅是聊胜于无。如果有作用的话,就是展现了日本人所谓的匠人精神吧,虽然没什么用但看起来很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