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萬寶: 中國需要航母嗎?
送交者: 萬寶1 2009年04月07日19:44:5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中國需要航母嗎?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中國擁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領海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大量海域和島嶼因存在“爭議”而被“霸占”。這一片海域,不僅是中國的貿易運輸線、能源供應線,更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新邊疆。從海權戰略角度看,掌握制海權,航母是最有效的手段。   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有權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是否建造航母。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無論是現實的還是潛在的安全需求,都要求中國應擁有自己的航母。經過改革開放30 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大大提高,已經具備了建造航母的經濟和技術實力。3月20日,中國國防部部長梁光烈在北京會見到訪的日本防衛相濱田靖一時表示,大國中沒有航母的只有中國,中國不能永遠沒有航母。其實,這不是中國軍方第一次暗示要擁有航母戰鬥群。 早在去年底,國防部新聞發言人黃雪平大校在介紹海軍赴亞丁灣護航時表示,“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表現,也是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具體要求。中國政府將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認真研究考慮有關建造航母的問題”。梁光烈的表態是中國軍方高層首次公開地正式作出聲明,他表示,中國擁有廣闊的海洋領土,守衛責任重大;中國海軍實力較弱需要發展,強調了擁有航母的必要性。值得一提的是,濱田對此並未表達日方的擔憂。這表明,國際社會已準備接受中國未來擁有航母的可能。有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內部條件,中國造航母的時機已經來臨,而且是恰到好處。特別是面對當前尚未見底的金融危機,亦可成為中國建造航母的契機。一方面,可有效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另一方面也可幫助中國在未來全球戰略的變局中,擔負越來越多的責任。國產航母應該怎麼建,建多少,成為網上和軍事迷共同關注的話題。許多專家表示,中國建航母很有可能是以中型航母起步,常規動力和國產飛機為主,造價上追求質優價廉。   規模: 中型航母起步   軍事專家張召忠介紹,現在世界上航母分三個級別:一種是6萬噸以上的,6萬噸以上屬於重型航母,像美國的“尼米茲”級,基本上6萬噸以上,達到10萬噸;第二類就是中型航母,中型航母基本上3萬噸到4萬噸這樣的。第三類則是3萬噸以下的輕型航母。   軍事專家尹卓認為,我們中國的首艘航母肯定在中型以上,“小了沒有意義,但也絕對不會是美國那樣的超級重型航母,那個技術複雜造價太高,維持費用開銷太大,我們畢竟是發展中國家,沒有必要也負擔不起那麼昂貴的開銷”。軍事專家宋曉軍介紹說,“我認為應該從中型入手,比中型大一些更好,可以多裝一些設備,為將來批量生產做準備”。另有資深網友分析,中國第一艘航母大概在4萬噸至5萬噸,即中型航母。理由是,小型航母的試驗意義不大,也不符合中國海軍“跨越式發展”的戰略,而大型航母的技術對中國來說過於複雜,從中型航母起步更為穩妥。   數量: 一艘兩艘皆可能   從理論上來講,一艘航空母艦形成不了戰鬥力,美國大概是15艘左右的軍艦才能形成一個航母編隊。而即使一個完整的航母艦隊有效戰鬥力也有限,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羅援少將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從常規來講要有三艘航母,一個在執勤,一個在訓練,另一艘航母在船塢進行維修。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航母編隊。我們要穩步推進,我們要有一定的耐心,也要給軍隊一些時間,因為畢竟建造航母花費比較大、難度比較高。”人民網軍事頻道主編楊鐵虎認為,中國首批航母應該至少建造兩艘,這樣“投入產出比較合理”。   不過另外也有資深人士分析,對中國來說,航母艦隊是一個全新的、複雜的高科技作戰平台,有很多難題只能在實踐中探索解決。中國第一艘航母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檢驗各種裝備、特別是培養人才。因此不可能一上來就建造兩艘航母。   動力: 常規動力   航母有常規動力,即柴油動力和核動力。其中核動力可以持續航行十幾萬海里,週遊全球。每個航母戰鬥機可以有效控制400—500海里半徑的海域。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航母為常規動力,僅僅有12艘為核動力,也僅有美國和法國掌握核動力航母技術,前者的11艘航母全部為核動力。中國雖然早就自己研發核武器,也擁有核動力潛艇,不過綜合各方面考慮首艘航母依然是採用常規動力,而不會上來就採用核動力。軍事專家李傑分析說,建造航母必然是循序漸進的,動力方面應先從常規動力開始,將來技術或者經濟條件合適了,逐漸過渡到核動力上來,中國航母不可能一步到位,常規動力是中國首艘航母的必然選擇。來自人民網的網友引述《現代兵器》報道,我國自主研究的第一台重型燃氣輪機——R0110重型燃氣輪機設計與研製項目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R0110預期輸出功率 114500千瓦,熱效率36%,可以作為中型常規航空母艦的主動力。   艦載機: 可選國產飛機   “實際上航母就是一個搭載飛機的海上作戰平台,主要的功能就是搭載飛機。”軍事專家李傑這樣通俗描繪航母。航母的巨大打擊威力要靠它所攜帶的艦載機來體現,那麼中國航母將搭載什麼機型呢?日本媒體報道稱,“如何掌握建造艦載機技術以及培養飛行員將是中國建造航母時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國航母搭載數量在60 架以下。”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中國將向俄羅斯訂購50架蘇-33艦載戰鬥機配備航母。人民網軍事頻道主編楊鐵虎認為,對我國自行生產的殲-10艦載型改造即可,比如採用雙發動機以適應海上作戰需要。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少將羅援傾向改造國產機“必須要有艦載機,艦載機從哪兒來,並且它是要短道起飛的,這樣發動機就要改造。”   據悉,飛機在航母上起飛與降落的距離大約只有一般正常跑道的十分之一。固定翼飛行器從航空母艦起飛的方式可以分兩種:飛機彈射器起飛和斜板滑跳起飛,前者的效率更高為美國所採用。軍事專家尹卓認為,建造斜角大甲板的航母採用彈射起飛作戰效率更高。宋曉軍則認為,培養中國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除了要有嚴格的訓練之外,飛行員必須有一定的天分,才能順利地執行起降任務。   人民網軍事頻道主編楊鐵虎告訴本報記者,國產艦載戰鬥機基本有4個選擇,一是直接進口俄制蘇-33型艦載戰鬥機;二是改進國產殲-11B型戰鬥機;三是國產殲 -10型戰鬥機可以改為雙發動機,以適應海上作戰需要;四是與俄羅斯合作發展雅克-141型超音速垂直起降戰鬥機。預警機方面應該是運-8的改進型。此外,國產直-8和直-9C型反潛直升機肯定將上艦擔任反潛和運輸任務,而直-10的海上型號則有望部署在國產新型兩棲攻擊艦上。“獵鷹”可作為攻擊機使用。   造價: 國產自造質優價廉   航母的造價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航空母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昂貴的武器系統,號稱“吞金獸”。如在20世紀80年代,一般商船每噸折合600—1200美元,軍艦每噸為8000—1.2萬美元,而航空母艦則高達3萬美元。拿最新動工的印度國產航母來說,噸位在四萬噸。印度國防部官員說,航母造價約6.5億美元,可實現70%部件“國產化”。如航母順利完工,印度將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法國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自主建造大中型航母的國家。此前,印度計劃購入俄羅斯“戈爾什科夫元帥”號,對方報價高達30億美元,正是這獅子大開口讓印度下定決心自己造。儘管有外界評價印度航母6.5億美元肯定拿不下來,但再超支也肯定比俄羅斯開出的30億便宜一大半。另據報道美國最新一代航母首艦“福特”號(CVN-78)的建造總造價達到110億美元。軍事專家宋曉軍舉例說,美國最新一代大型航母CVN—21,造價高達74.8億美元。“當然我覺得中國由於勞動力的成本相對比較低,另外用工的材料都比較低,會比這個要低很多,大概至少我覺得要20至30億美元之間左右,也就是四分之一左右。   專家觀點:   航母意味着更多的和平責任   日前,空軍上校、空軍某部軍事理論研究員戴旭在媒體公開發表文章:《航空母艦對中國意味着什麼 》。戴旭的文章從航母究竟是什麼、航母對中國意味着什麼以及“中國航母”對世界又意味着什麼等問題入手,深入淺出分析了是否擁有自製航空母艦,是區分傳統海軍和現代海軍的根本標誌。戴旭更指出,我國擁有航母既不會像俄羅斯那樣全球展示軍事存在,更不會像美國那樣用於全球稱霸。就像當初我國的核武器並未威脅地區和世界和平一樣,我國擁有以航母為標誌有限地遠程投送軍力,同樣也只會讓地區和世界更加安全。短期看,擁有航母有利於維護領海權益和海外合法利益;長遠看,將使中國擔負更大的世界和平責任。一些國家對中國發展航母屢屢鼓譟,有誤解也有惡意,但都可以不放在心上。
0%(0)
0%(0)
    美國經濟危機 - 萬寶1 04/08/09 (142)
    那你就用畢生精力勸說美國12艘航母退役吧。  /無內容 - 落英繽紛 04/08/09 (295)
      航母退役可以省錢,為甚麽不退? - 萬寶1 04/08/09 (233)
  支持!如果需要錢,我們願意捐款!  /無內容 - 陸小民 04/07/09 (161)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CNN讓我們丟掉幻想,準備戰鬥!
2008: 中國銀行已成為外資超級提款機
2007: 反腐成為中共內部政治鬥爭的手段
2007: 郎咸平指大陸社會問題都由中共官員貪腐
2006: 跟自己影子戰鬥的美國
2006: 逢日必反,對日本外交新思維
2005: 評冼岩的“焦國標現象”論
2005: 中國軍人眼中的美國軍校
2004: 李敖有話說(22):錯誤人選傳達錯誤訊息
2004: 誰會為失去台灣負責任?---- 警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