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很普遍,解放战场上南边的粟裕痛歼国民党王牌74师之后接连失败是一个例子, 北方的林彪在失败后接连胜利也是一个例子。
刚刚转一贴李天佑血战四平。 四平的地名有点邪性,解放战争中真的被平了四次, 共产党经过三次失败最终胜利。
林彪早期失败固然有他无能的一面,长期脱离战场,从来没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经验固然是原因。 但是,共产党的部队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装备落后, 不给不畅,以运动和游击见长。 进入东北后毛泽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死守一座城池, 军队上下缺乏经验的不仅仅是林彪一个人。 外加上斯大林食言自肥, 不准林彪接收武器弹药的原因,所以守四平失败应该是由其必然性。 当然,如果换作陈光或者陈赓指挥,也许不会输得那么惨。 其实山东战场上的陈毅死守结果也是一样失败。
同样道理,李天佑指挥的四平攻坚战也是共军首次攻坚, 轻敌冒进固然是原因,缺乏应对堡垒要塞的经验也是其中之一, 这次确实不能怪林彪,因为林彪不能抱炸药包炸碉堡, 军事部署到位剩下的事情靠战术水平。
林彪强攻四平固然失败了,可是,随后的战场较量中,林彪成了战术专家, 攻打天津的时候不到两天结束战斗, 攻打堡垒的时候学会了穿墙战法, 把炸药包的用法发挥到了极致, 这不能不说是四平血战经验总结的好。 从这一点上看林彪不愧是优秀的指挥员(本人不喜欢这个鸟人,对他的战略战役指挥能力一支敬佩不起来)。
同样,中原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经历了74师失败的教训之后基本上掌握了共军的弱点,就是如果就地死守,多挖战壕,共军的攻坚能力并不强,死守待援往往可以绝地逢生。 反观粟裕, 因为沿用前边胜利的经验, 保卫蒋军后没有做好攻坚的准备,难怪会接连失败。
可是优秀的将军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 到了黄伯韬镢地死守的时候就发现老办法不管用了,粟裕发明了战壕对战壕, 黄伯韬固然凶悍,但是还是乖乖地就擒。 黄维用胡链和黄伯韬的办法对付刘伯承基本有效,但是, 一旦有粟裕部队加入,马上土崩瓦解。
总的来说,战场上胜败交替现象就是将军学习战争的过程。 学习速度快的军队失败的次数少一些, 但是如果说有什么不败将军,我说那是扯淡, 除非军事绝对占优势,有贪生怕死可以推卸责任的将军才能成为所谓的常胜将军。
共产党的军队在解放战场上和后来的朝鲜战场上学习战争的速度很快,这主要得力于共产党的官兵平等思想和民主作风。 指挥员凭空想象的话学习速度当然会很慢, 比如朝鲜战场的美军,要经过三次接连大规模的失败才找到志愿军补给和进攻的特点,勉强维持一个战场平衡, 到了上甘岭的时候美军的飞机打破已经失去威力, 如果再有第六次战役,美军必然再次失败。不要不服气, 其实第六次战役还是打了,只不过战场换到越南,共军已经不用自己全力出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