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大陸準備好了嗎’ 續六:為中國辯護和擔憂
送交者: 際人) 2003年06月05日20:03:5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大陸準備好了嗎’ 續六:為中國辯護和擔憂
作者:際人

反饋:對反饋的再反饋

繼在幾個論壇上張貼了拙作‘大陸準備好了嗎’系列後,反應強烈。非常感謝留言者們對這些文章的各種評價和熱心讀者的電郵,也非常感謝貼出這些文章的所有網站,尤其是‘萬維’網站對這系列文章的支持,承蒙他們的鼓勵和厚愛,我才能夠對這個論題繼續作更多的交代。

我希望讀者不要將我的文章斷章取意,因為文章內容是根據題目而寫的,讀者要將整個系列作綜合分析才可以作出較合理的結論。否則,你或許失去信心,或許又信心百倍,但那都不是整體意思。

我從沒有事先想過要寫這麼多字。實際上,只是4周前我開始練習中文打字時隨意找題目寫了‘中國的西進和黃金時代’,繼之寫的‘中國準備好了嗎’引起相當多的共鳴和討論後,我才準備繼續寫下去。

我沒有任何的政治背景和傾向,不參加任何組織,不參加任何宗教和黨派。這樣或許有助於站在比較超然一些的地方、從各種角度提問題和看問題,希望比較客觀地反映台海問題的現狀和對未來中國的期待。在寫有關文章時,我要抱歉但依然無法不得罪我的有些親屬,他們是名人的後裔(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嬴,清名臣林則徐)。不同背景的人看這些文章也都會有不同的感覺和看法,我無法討好任何人,我甚至無法討好我自己。我只求這些文章:不求盡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我只希望誠實地將我所理解的一切拿出來與各位朋友討論,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多方面看中國未來、看統一問題和時間。

我是從事高科技軟件工作的一員。我不是專業政論作者,不懂得圓滑,甚至根本沒寫過任何這方面的文章。我更沒有受過歷史、經濟、軍事、政治等正規的訓練,因此局部的專業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希望讀者不嗇指正。

但或許是我的這些背景有助於我的自由寫作,不受‘八股文’的寫法限制而更易於與讀者真誠交流。如果我的文章能得到不少讀者共鳴的話,那一定是我對中國關心的真誠打動了他們。

2003。6。4

正文:為中國的主導政策辯護,為潛在的不穩定耽憂

我們如果只記住過去的種種不幸,就會生活在無限的哀傷中。
我們如果依然生活在理想的境界,就會對現實世界感到陌生。
我們如果橫着看周圍的世界一切,就會不甘落後而奮起直追。
我們如果和過去160年豎着相比,就會鼓起信心更上一層樓。
我們如果對當今的一切奉若神明,就會重新滿足現狀的一切。

在對待台灣回歸問題上,中國試圖以穩定的經濟發展為中心,以此帶動政治、多方位多層次外交、和軍事革新,通過各方面對台灣形成戰略包圍。本文僅限於從歷史的角度看待中國的主導政策的成功,同時也指出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1). 第二個瓶頸

14年前的今天,中國政府艱難地渡過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瓶頸(筆者個人看法),但中國政府和人民卻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1989年的200年前,曾爆發了著名的法國大革命。在1989年前後的幾年,那場法國大革命被不少激昂的、迫不及待的中國知識分子解釋為是‘為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革命而無限嚮往。很多年後,當人們再以平和的心情看那場法國大革命時,才發現原來它競是因為經濟問題而爆發的。發現原來當時眾多的中國知識分子社會精英們競是如此地不求甚解,人云亦云。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近7倍,但依然維持在相當低的水平。中國在未來的20-30年仍然需要穩定的政治局勢,而這種穩定的政治局勢又相當有賴於平穩的經濟發展,政治與經濟的互動已成水乳交融之態。

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都面臨內在和外在的巨大改革壓力。內在壓力而言,它面臨新興的中產階層諸多要求,面臨中國各省要求有更多的自主權,同時面臨低效益國營企業和單位的改革等。這些要求本來並不急,但在外來壓力下,特別是進入WTO後,中國卻面臨時間上的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如何既適當地保護國有企業,保護實力不夠的銀行、金融企業而又有利於進入WTO後面臨的競爭;如何在貧富差距上進行適當調整和修正;如何適當安置下崗工人和各種閒置待業人員;如何調和社會不時產生的各種矛盾;如何在稅務分配上更加合理;如何讓軍工企業更具競爭力;如何適當繼續扶持中國的工業基礎(光靠競爭是打不過西方公司的);如何讓海外投資長期地進入中國並不斷地向西(向內地)發展等等。這些難題很多,舉不勝舉,有時牽一髮而動全身。都擺在決策當局面前,以筆者個人之見,這可以說是第二個瓶頸。

2)。爆發動盪的歷史教訓和警示

國家的動盪歷來與經濟和民生有着密切關係。

在封建的農業國里,動盪的原因通常是農民因失去自己的財產而引起。失去的方式可能因為是天災,也可能因為地主或貴族長期大量不合理地兼併農民的土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有忍耐力的中國人民亦會忍無可忍,最終揭杆而起。

在近現代世界上,除了外敵入侵,很多激烈動盪都與經濟危機有關,而外敵入侵往往又與侵略者轉嫁國內的經濟問題有關。經濟危機的發生通常源於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通貨膨脹,另一種是與之相反的通貨緊縮。我們知道供不應求造成的通貨膨脹,會造成企業成本大幅度上升而破產,人民的生活隨波震盪。供過於求造成的通貨緊縮,會造成企業裁員和經濟的畏縮。這兩種情況在中國過去20年的改革過程中都出現過苗頭,到目前為止都幸被政府通過強制的政策或宏觀調整控制住。這兩種情況並不僅僅是中國政府的着力點,也是所有發達國家的關注點,大家知道,美國聯邦儲蓄局主席格林斯潘(Greenspan)的最主要任務正是避免發生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這兩種情況。

在工業化國家裡,通貨膨脹通常是由於原材料的漲價而導致。上世紀60-70年代的石油危機曾造成整個西方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需要西方各個政府大幅度提高利息進行宏觀控制鼓勵儲存來壓制通貨膨脹,但高利息的長期高企又會造成經濟衰退或增長止步。

以下筆者列出一些我們大都熟悉的,因為經濟問題而發生動亂的例子。

通貨膨脹現象在19世紀中期,初步工業化的德國也發生過,當時因為災荒,土豆和農作物變為稀有而價格大幅上漲,接着商業信用部門和金融業也被波及,造成大量工人和農民失業,於是德國爆發革命。這場革命的失敗也導致了大量德國裔移民和融入美國社會。

通貨緊縮也會爆發革命。在1989年民運中人們言必提及‘為爭取民主自由’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便是如此發生的。但筆者要澄清存在於當年知識分子腦子中的一點是:‘爭取民主自由’ 是法國大革命後果而不是前因。這有如林肯解放黑奴是美國內戰的結果而非起因一樣,那場美國內戰的起因是林肯總統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統一而起。1789年法國大革命很值得一提,因為筆者認為中國在可預見的將來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不太大(只要不爆發戰爭),但發生類似法國大革命的起因卻存在很多。

法國大革命的起因是由於兩方面的。在此之前的法國與英國在美洲大陸(密西西比一帶)為爭奪貿易主導地位爆發戰爭,為時7年於1763年結束戰爭,法國失利並因戰爭帶來了大量政府債務。一方面是法國政府處理債務不當,法國在‘7年戰爭’失利後的12年,為報一箭之仇,捲入美國獨立戰爭讓法國政府的財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是法國政府內長期存在的政治對立:即國王路易15-16世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從經濟上頗有諷刺意義的是,法國是一個富國,但政府卻很窮。政府本來可以向富人和貴族納稅,它在金融專家們的幫助下,也的確試圖立法納各種稅,但卻因為種種原因被貴族認為不公平而拒絕,因此政府總是拿不到錢。百般無奈之中,法國政府竟然向最窮的下層人民納稅,社會於是產生動盪,大革命爆發。雖然從政治上解釋是因為法國貴族與國王路易15-16世的爭權奪利,但實際上卻是因各種經濟問題而引起的。

國民黨在大陸與其說是失敗在軍事上,毋寧說是失敗在經濟上。中國政府有幸在50年代末和年代初得到人民的理解而未喪失政權,但如果中國再爆發一次那樣的經濟危機,大概是註定要倒台的。

在70年代,伊朗國王巴列維由於石油危機而產生的通貨膨脹經濟問題中,讓少數商人中飽私囊,而讓大量中產階級和下層人民實際生活水平下降,終於也爆發了1978年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

在80年代,阿根廷的工廠大量倒閉,造成歷史上最高的失業率後,政府為了轉移視線,於1982年占領馬爾維納斯島並與英國發生了戰爭。最後經濟沒搞好,戰爭又失敗了,總統加而鐵里將軍下台。要知道在60年前的二戰期間,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與加拿大在同一起跑線上,如今卻不幸淪為第三世界國家,真是變好不易變壞容易得很。

同樣在80年代,菲律賓因各種動亂產生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又更進一部加深了動亂,爆發了1986年驅總統逐馬科斯的革命。

在1997-98,印尼在被亞洲金融風暴襲擊後,產生了嚴重金融危機,繼之經濟危機,與菲律賓一樣亦爆發了驅逐總統蘇哈托的革命。

本來這些都是常識,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中不也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嗎?其實也用不着引用太多名人的理論證明,從歷史上和現代的社會動盪例子中就可以找出原因:財富的過份分配不均必然會產生動盪和爆發革命。以中國當今社會的貧富差距,的確到了比較危險的程度。多納富人和中產階級的稅不會讓富人造反,但過分納窮人的稅就很難說了。最高決策者雖然看到這個問題,但執法者如不理解和制定相關的政策,必然會冒出毫無必要的火花,造成毫無必要的各種損失。

3)。為中國的穩定和經濟方針辯護

筆者多年從事電腦軟件設計,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批評家。批評家的水平有高有低,動機有好有壞。應當承認,任何大型項目設計都不會十全十美(更不必說經濟那麼複雜的事),都有進一步改進的可能。面對批評者,筆者通常喜歡分二個步驟問問題,第一:在給予的現實條件下,你有沒有更好的設計和實行辦法?如果沒有,筆者會問第二個問題:在給予的現實條件下,能否僅指出不足之處?

這種看問題的方法同樣可以用到衡量國家政策上。

在對國家政策的討論中,也常常聽見相當多的批評家。對不着邊際的批評家,筆者稱之為‘口號家’,因為這些人或發表聳人聽聞的指責或空談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這樣理想化的‘口號家’在中國的宋朝和明朝產量最高,在改革前的20年裡亦人才濟濟。但可喜的是,在當今講究現實的世界裡這樣的人少下去了。

‘以民為本’本來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中國人民卻盼了很多年才等到。這20多年來,中國政府遵循鄧公的主導政策,在優先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很大成績,將人民的人均收入提高了近7倍。

隨着社會的發展,各種潛在矛盾的激化是極為容易的事。為了持續地發展經濟,有時寧緩毋急,用政府的話說是:穩定壓倒一切。貌似空話,實則點到要害。最後能不能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按這條方針去辦,不斷分解各種矛盾,或許更為至關。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指出,中國政府對全局的把握是可以拿高分的,其思路非常清晰,總體政策可圈可點,當然細節有討論的餘地。我們指責中國政府的各種失誤是很容易的事,政府不可能隨時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當我們指責時,如果能先問自己一句就更好了:在可行的現實條件下,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保持國家的穩定和經濟的平和發展並非只有中國一家。其實所有的工業國家亦是如此,西方國家建立的醫療福利和養老制定就是為了穩定,至少是4年一屆的穩定。如經濟不佳而導致財政收入減少後,西方工業國家通常是靠借錢度日或加稅,希望財政收入充實後還債減稅,但為了和中國一樣的‘穩定壓倒一切’,錢通常是越借越多,稅越加越高,百年之後情形會如何,筆者實在不敢妄加猜測。國際貨幣組織通常會對借貸國有所規定,要求他們達標。歐盟經濟共同體國家為了穩定歐元,也規定各成員國每年的新債務不可超出其GDP的3%,但過去一年中經濟大戶德國眼看熬不下去了要超標。德國超標了當然是為了它自己的經濟,但現在它超標已不是德國一家的事了,別的成員國很可能覺得要跟進才不吃虧。如果大家都跟進了,歐盟國家就要重新規定債務的尺度了,這有如法律常常修改就沒威信了一樣。但德國有什麼辦法,穩定壓倒一切嘛。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平心而論,建國的頭30年中有一半時間是浪費掉了。但過去的20年,它卻產生了奇蹟,對一個12億人的大國其實是非常的不易。它不似18世紀至20世紀初的西方工業國家可以靠原始的資本掠奪進行積累;也不似台灣國民黨可以靠全中國的黃金在50-60年代來建立它的金融信譽度,而進行經濟發展;更不象日本可以靠甲午戰爭後清帝國大筆賠償費來建立日元的國際信譽度,而開發各種生產力。中國靠的是中國政府的政策,中國人民的信譽和勤勞進行原始的資本積累和對外資的吸引,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重新起家的,是在中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最低狀態開始重新推動經濟發展的。就這一點成功,本身足以讓它列入史冊。

中國有如一個大病初癒的人,他必須養精蓄銳,先走路再跑步來恢復體力。他必須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任何其它的改革必須讓位於穩定。即使這樣,在每天看不見的戰線里,20多年來,中國的社會不論在物質上還是在其它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沒有人說今天是終點,但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只會越來越好。不是嗎?解決好自己的問題,才有精力和能力解決台灣的問題。

急着要武力攻打台灣的朋友,難道在今天就對20年後的中國發展失去信心了嗎?

不將自己的事情做好,台灣會得而復失,辦好自己的事,台灣會失而復得。

4)。為中國的對美關係辯護

30年來,中美關係反反覆覆。中美之間有很大的利益衝突,但的確又有很大的共同利益,這使得中美能夠數度斗而不破。用中國朱總理的話說是:好不到那裡,也壞不到那裡。

筆者至少有兩篇文章談及美國,一篇談經濟,一篇談霸權。美國是個‘民主帝國’,是當今的唯一超強國家,它指手劃腳、作風霸道。但它在追求國際霸權的同時,亦建立起一套比較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和金融、貿易準則等。它毫不猶豫地保護自己的利益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否認這些事實不會讓你站得更高、說話更響亮。

不少的中國人對美國反感出於它的趾高氣揚、仗勢壓人。其實它的這種做法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和人民是心裡有數的,西方國家對待這個龐然大物就沒有太多的自卑感,做事就成熟多了,筆者不認為這與政治制度有太大關係。誰又能保證美國走了,新的超級大國就一定沒有這種作風?誰又能保證指責美國的人從來沒有在家裡受過兄長的氣?誰又能保證他在外面單位里沒有受過頂頭上司的氣,甚或同事的氣?就算你做了老闆,你不還要給無理的客戶陪笑臉嗎?

筆者想起幾個月前(2003年3-4月)加拿大在第二次海灣戰爭的表現頗值玩味。當時加拿大總理不支持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美國政府覺得臉上無光,要在貿易上玩一下加拿大。我們知道美國和加拿大雖然都是對方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但加拿大有求於美國遠甚於相反的一面。這消息一出,加國利益眼看就要白白受損,無冕之王們座不住了,紛紛跑出來指責政府辦事不成熟。‘自由黨’總理當然可以放下一點架子,但一國總理也要面子,況且再過一年半載,他也期滿三屆退休了,也就準備硬到底。但加國最大的安大略省省長(保守黨,全省占全加人口的40%)一看情況不對,立刻跑出來強烈支持美國政府對伊拉克的戰爭,並跑到美國紐約與紐約州長套近乎搞妥協,二位省長一至同意:紐約州與安大略省貿易不受任何影響。

這就是成熟的外交。在這種情況下,筆者看不出安大略省的老百姓會有任何原因不喜歡這位省長。筆者也看不出加拿大會為此在國際形象上造成任何的損害。白臉黑臉都要有人唱。

有些中國人認為,中美必有一戰,理由是它要圍堵中國,不讓中國強大。難道它現在不想圍堵?難道它現在想讓中國強大?如筆者在以前的文章里分析,美國並不願與中國開戰,要開戰,它完全可以現在乘中國羽翼不豐時打,何必20年後?反正開戰了除了有人(俄國)掙中國的軍火錢,誰也幫不了中國太大的忙。如果中美雙方都不願開戰,那戰爭是不容易打起來的。有人如果抬槓說最終必有一戰,那要看‘最終’指的是什麼,實話說沒有人看得到50年以後的事,筆者只是認為在20年內中美不太可能開戰,

對象美國這樣的超強國家,你不能不尊重它,更不能以微不足道的‘尊嚴’走遠它。一個不追求發達進步、不願放下毫無必要身段的國家,不知道能不能將尊嚴保持很久!

在貿易上,對美國而言,它完全可以沒有中國。用印度取而代之,代價是通漲率高了3%左右。對中國而言,它至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不可以沒有美國,沒有美國這個貿易夥伴的代價是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民面臨失業和生活水平下降。我們要感謝中國政府為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忍辱負重。我們常說兩敗俱傷,但美國斷的是指頭,中國斷的是手臂,這種代價難道不太大了一點嗎?

在台灣問題上,對美國而言,如果中國不願與美國溝通,美國也照樣可以在 台灣玩下去,愛賣什麼就賣什麼,台灣要買多少就賣多少,甚至玩得更加自在,重新駐軍台灣。對中國而言,當然可以賣導彈到中東,但玩下去都玩得走火入魔時,誰也說不準會發生什麼。難道要發生這種情況後,我們才想起來還是交往好嗎?

因國力的巨大懸殊,中國不能在現在阻止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一切所為。但就算不能阻止一切,能阻止一些也是成功。我們不是常說:兩害相權取其輕嗎。

筆者以為美國是有史以來最溫和的帝國。不管未來的中國會變得更好還是變得不好,筆者都找不出不與美國交往的理由,你說呢?

美國並不是中國貿易和外交的一切,但不可否認,它是重中之重。

於2003。6。4

其它文章:
1. http://www.cmilitary.com/articleReader.php?idx=49388 (中國的西進與黃金時代)
2. http://www.cmilitary.com/articleReader.php?idx=49095 (中國準備好了嗎?)
3. http://www.cmilitary.com/articleReader.php?idx=49197 (中國準備好了嗎,續1)
4. http://www.cmilitary.com/articleReader.php?idx=49198 (中國準備好了嗎,續2)
5. http://www.cmilitary.com/articleReader.php?idx=49313 (中國準備好了嗎,續3)
6. http://www.cmilitary.com/articleReader.php?idx=49615 (中國準備好了嗎,續4)
7. http://www.cmilitary.com/articleReader.php?idx=49821 (中國準備好了嗎,續5)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淮海戰役戰役小結
2002: 2009年“六十大慶”上中國閱兵式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