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今天繼續啟蒙:
送交者: 三把刀 2014年07月20日20:28:5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探索者:為什麼要先談這個話題?

壺子:因為這個話題對人的思維的禁錮作用最明顯、最直接、最難以突破,這層面紗是撕開其它面紗的基礎,撕去這層面紗才可能看到其它面紗的存在。

探索者: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我們都被這樣教導過。

壺子:是的,所以它才根深蒂固,難以突破。但隨着科學的發展,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觀察角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擴展,這是我們今天敢於談論這個話題的前提。

探索者:你想從那個入手呢?

壺子:當然是從‘物’的本質入手了,當人們明白了那些實體的物質只是一個能量場而根本沒有形狀後,就會產生新的思考了。

探索者:你說那些實體物質是能量場?沒有形狀的能量場?

壺子:現代實證科學的發展已從表面物體中發現了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質子、中子以及中微子、夸克等其它基本粒子。

探索者:這些我都聽說過,但無論多麼微小的粒子總是物質的啊!而不是你所說的能量場。

壺子:別急,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眼中的實體物質與構成這個實體物質的粒子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吧!

探索者:好的,願聞其詳。

壺子:科學已經證明:一定體積和質量的實體物質,是由不停運動着的分子組成的,分子與分子之間有很大的間隙,並且存在相互作用的能量場,而這些分子的體積之和顯然不等於實體物質的體積之和。進入這樣的觀察維度,實體物質是否已經不存在了?

探索者:是的,‘實體’已經顯示為一群彼此分離之分子的運動。

壺子:繼續思考,分子又是有原子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內部的電子圍繞電子核高速運動,電子與原子核之間存在着巨大的空間和場,互相之間彼此發生着作用及能量交換,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空間遠大於電子與電子核的體積之和,就是說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探索者:在這個觀察層次上,分子也不存在了,而是原子的運動,電子與原子核的運動。

壺子: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粒子繼續細分下去,其內部的更小的粒子就越趨近為零呢?

探索者:是啊!在最小的粒子層次上,已經沒有任何實體的東西了。

壺子:這樣看來我們眼中的實體在特定的觀察層次上並不存在,它們是以精細的場來保持存在的。

探索者:那為什麼人的眼睛卻看到了和觸摸到了實體呢?

壺子:我們觀察到分子和原子甚至更小粒子時,分別使用了不同的觀察鏡頭,就是說不同的觀察鏡頭能看到不同層次的粒子。反回來看,我們的眼睛為什麼看不到那些粒子呢?

探索者:你是在說,我們的眼睛與觀察微觀粒子的鏡頭之間存在着性能上的差距,我們人眼不如顯微鏡精細嗎?

壺子:事實勝於雄辯啊!不同觀察鏡頭下的實體呈現不同的形態已經成為科學常識了。我們人類的眼睛只能觀察到粗槽的能量,這些粗糙的能量在人類眼中顯示了其粗糙層面的形象。

探索者:那麼我們看到的物質還有其他形式的表現嗎?

壺子:當然了,人眼觀察到的只是表層能量,分子層、原子層或更精微的能量層只能用更精微的觀察工具去觀察了。

探索者:我現在假設自己擁有了能觀察原子層次的眼睛,那我看到的物質就是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了,就好比我們看到的太陽系運行圖,行星以特定的軌道圍繞太陽做公轉運動。中間有巨大的空間存在着。

壺子:如果我們把我們概念中的太陽系星系運動塞進一個原子中去理解,是否能獲得一種啟示呢?

探索者:這個角度很有意思,如此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電子’了,而太陽則成了‘原子核’。

壺子:在我們眼中地球也是個龐然大物啊,這個龐然大物竟然只是更高構成的一個電子,這世界真是太難以思量了。我們是否跑題了?

探索者:哈哈!是的,物質的實體已經被我們給說沒了,看似實在的物質其實只是粒子的運動,只是能量場在交換信息。可實體的其他屬性是怎麼形成的呢?

壺子:你是在說實體的顏色、重量、形狀等特徵吧!

探索者:是的,能解釋嗎?既然實體不‘實’,那麼構成這個‘實體’的其它特徵也肯定有理由那樣呈現吧?

壺子:實體不實,但我們看到了‘實’,在微觀鏡頭中既然實體不存在,那麼構成這個實體的所有要素也同樣不是我們看到和解讀的樣子。能量場中的能量是具備很多屬性的,其中包括重量、顏色、形狀等屬性,這些屬性的特徵同樣會因觀察鏡頭不同而不同,在粒子的層次上顏色、重量、形狀都是另外的呈現形式,只不過這些呈現規律還沒有被我們證實和掌握罷了。

探索者:如此看來,唯物的物並非我們眼中的物,而是一種目前科學無法證實的呈現形式,而在那麼精微的層次上,是否已經與我們的思維同場、同構了呢?

壺子:按照維物的認識論,意識是由物質產生出來的,是大腦這個物質經過複雜的神經活動產生出來的,但我們上面已經論述了物質本源於更精微的粒子運動,按照這個邏輯,意識是由更精微的粒子運動產生的。可是當粒子的精微度無法細分時,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粒子了。

探索者:可這個最基本的粒子還沒有發現啊!

壺子:這不影響最基本粒子是存在的這個基本事實,物質是由最基本粒子的運動構成的,是否可以說意識同樣也是由最基本粒子構成的呢?

探索者:這個推理沒問題。我接受這樣的說理形式。

壺子:既然同樣是由最基本粒子的運動構成的,那如何區分物質與意識的不同呢?你想想看。

探索者:我回答不了這樣的問題,還是你說吧!

壺子:物質與意識具有同樣的構成,而物質被我們觀察到了實體,而意識卻觀察不到,這中間的區別源於粒子的屬性值差異。

探索者:怎麼理解這些屬性差異?

壺子:基本粒子肯定擁有我們無法界定的屬性數量,你覺得呢?

探索者:應該是的,我們不了解的不一定不存在,所以我認可你的推論。

壺子:比如顏色、形狀、重量、頻率等屬性,除這些屬性外,基本粒子還擁有不同的智能屬性。

探索者:為什麼?

壺子:因為基本粒子中包含了所有的實相信息啊!智能這種信息形式同樣包含在其中,這些智能屬性就形成了意識,其他屬性形成了物質實體。

探索者:智能屬性與其它屬性是嚴格區分的嗎?

壺子:不是的,那些屬性是渾然一體的,沒有嚴格的劃分,智能屬性和其它屬性同時存在、同時表達同一個粒子,所以意識同樣是有形狀、顏色、重量等參數的。這些許多有特殊能力的人可以證明;同樣的道理,那些實體物質同樣有智能屬性參與表達,所以物質同樣是有智能和意識的。

探索者:那這些屬性的數值差異變化是有規律的還是隨機變化的?

壺子:完全取決於觀察鏡頭,當用粗糙的鏡頭(比如眼睛)時,只能觀察到屬性值的特定範圍內的呈現形式,隨着觀察鏡頭的精微,被觀察的粒子屬性數值也隨着發生變化,能被觀察到的場就越精細,包括意識和思維的形式都可以被觀察到了。

探索者:那就是說,物質和意識實際上是一個場的不同頻段,這個場中既包含了‘物質’也包含了‘意識’,是這樣嗎?

壺子:正是這樣,物質和意識是完全同場、同構的,被我們區分開來並且互相打鬥實在是我們的觀察鏡頭不夠精細造成的,那實在是很滑稽的。

探索者:同場、同構怎麼解釋?

壺子:同場指物質和意識統一在宇宙統一場中,同樣都是宇宙統一場的能量形式;同構指二者似乎是兩個東西,實際都是有最基本的粒子構成的。

探索者:具體到一個人的肉體和意識,也可以如此解釋嗎?

壺子:是的,一個人有物質身體,有思維意識,似乎是軟件與硬件的關係,事實上物質身體與精神意識都是這個生命能量場的組成部分,當我們用粗糙的眼睛觀察時,我們只看到了物質身體,而看不到精神和意識,那些看不到的精神和意識與物質身體一樣是有某種表現形式存在的,所以有特殊能力的人能捕捉人的思想和意識。

探索者:如果我們的觀察鏡頭足夠精細,這場物質與意識的紛爭就不會發生了。我突然思考到一個問題,既然物質和意識都是同場同構的,人類是否也與物質同場同構呢?

壺子:人也是由最基本的粒子構成的,當然與物質同場同構了,所以從精細的觀察鏡頭看,人與物或者說觀察者與被觀察的對象都是同一個構成,同在一個大的能量場中,只是在不同觀察鏡頭的觀察中才呈現了不同,但人因為在粗糙的觀察鏡頭影響下沒有看到人與物的同場同構,只看到了粗糙層次的屬性數值差異,把人和世界對立起來,實在是一個非常驚人的幻覺和錯誤。

探索者:這又涉及了主客二元結構的話題了。

壺子:我會在以後的章節中單獨談這個話題,這裡只是提示了一下。

探索者:今天的主題我覺得已經完成了,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誰決定誰的問題都已經非常清楚了,你總結一下好嗎?

壺子:物質和意識同樣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同樣存在於一個統一的能量場中,因此沒有物質與意識的區別存在,把一個完成的場分割為物質和意識的區別,並且爭論二者的長短純粹是我們的觀察鏡頭比較粗糙造成的幻覺,是人類使用粗糙的感覺器官對統一能量場的分裂行為,是一種幼稚的想象。

探索者:看來唯物論的想象面紗已經被撕掉了。

壺子:難道不是嗎?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廉價美女,粗製濫造的武器,山寨的裝備
2013: 世界十大戰機榜揭曉 中國殲10竟然不敵
2012: 中共稱〝俄被迫開火〞網友怒掀〝被迫〞
2012: 我軍又被綁到老大哥戰車前面做人肉盾牌
2011: 默克多亂方寸窮於應付,搞新聞卻忘了手
2011: 濱田聯隊史曝光“平型關大捷”真相
2010: 揭開歷史的迷霧,抗日英雄趙侗被八路軍
2010: 南朝鮮 應該掃蕩“首爾”幫 以贏得天朝
2009: 中國人為何熱衷於質疑美國登月?
2009: 專訪劉建永:我為何逃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