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花兒與少年(青海民歌)
“花兒與少年”的真相淺說(下)
來源: 青海日報 發布時間: 2017-08-18 08:49
關於《花兒與少年》
《花兒與少年》是1956年冬天在陝西創編的。為參加全國專業舞蹈匯演,西安人民歌舞劇團於1956年冬天組織當時在該劇院工作的民歌演唱家朱仲祿、作曲家呂冰及編舞家章民新,以朱仲祿熟悉的青海民間小調和花兒旋律為基本素材,共同綜合、創作了抒情歌舞《花兒與少年》。期間,由朱仲祿提供了青海民間小調《四季歌》《藍玉蓮》《五更鼓》等多個青海民間小調為原始素材,並根據需要,對《四季歌》的歌詞作了部分改動,使之更加靠近“花兒”的格律;音樂上,還注入了不少“花兒”的旋律。
可見,《四季歌》只是《花兒與少年》抒情歌舞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不是全盤移植。抒情歌舞的舞台動作、服裝等大膽借鑑了社火節目《八大光棍》。抒情歌舞定稿時,由朱仲祿建議起名《花兒與少年》(見2007年11月9日《西海都市報》音樂家羅成專訪朱仲祿稿)。據《西海都市報》記者採訪當時參與設計服裝的國家一級美術師趙翔,他說:“當時朱仲祿負責唱腔和表演,我負責演員服飾。”
西安人民歌舞劇團,原名西北文工團,是1940年在延安成立的一個文藝團體,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隨軍轉戰在陝、甘、寧、青、晉,演出了很多配合政治、軍事的節目,受到社會歡迎。1954年後,提出“向民間大進軍”,分赴西北各地挖掘民間舞蹈音樂素材,收穫頗豐。《花兒與少年》由該團民間音樂舞蹈隊演出,民間音樂舞蹈隊樂隊伴奏,指揮陳增榮。
《花兒與少年》在陝西及全國專業團體音樂舞蹈匯演中一舉獲得成功。據《西寧城中文史資料》1991年第4輯何鴻儀撰文和他提供的1957年西安人民歌舞劇團來西寧演出的節目單影印件顯示,《花兒與少年》是該團第二套節目的舞蹈部分的第4個節目(共分舞蹈部分、戲曲部分、器樂部分、歌唱部分),標明是青海民間歌舞,編導章民新,作曲呂冰,作詞朱仲祿,表演者毛改華、姚維琪等十二人。1957年11月首次來西寧演出,一時轟動。何鴻儀說,“音樂開始後演員剛上場,鄉音入耳,台下就掌聲如雷。尤其是朱仲祿在大提琴伴奏下,登台演唱青海花兒,這是花兒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受到觀眾熱烈歡迎,謝幕時被群眾掌聲召回七次之多,盛況空前。”包括《花兒與少年》在內的節目曾赴朝鮮,新疆、北京、天津、保定、鄭州等地以及寶成路演出,在陝西省演出,獲得了演出、表演、編導、演奏等7個集體獎,5項個人獎;在同年全國專業團體音樂舞蹈會演中受到一致好評。《花兒與少年》被選為在莫斯科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展覽節目。此後成為我國抒情歌舞經典劇目之一。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編輯出版了《花兒與少年》,還出版了介紹抒情花兒歌舞《花兒與少年》的專著《花兒與少年》,署名朱仲祿作詞,呂冰作曲,編舞章民新。自此,演出、演唱、演奏《花兒與少年》的版本竟達幾十部,甚至成為東方音樂經典之作。《花兒與少年》完全是對青海民間小調和民歌“花兒”的揉合、改編、創新。
關於一些並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
事實勝於雄辯,尊重歷史,尊重事實,是辯證唯物論者的良知底線。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出於不同的考慮,眾說紛紜,給予了抒情歌舞《花兒與少年》更多的關注,也擾亂了大家的視線。2015年剛謝世的87歲高齡的著名花兒研究學者羅耀南先生,當年親自參與過流傳到民間的社火節目《八大光棍》的排練,他早在2009年就撰文《莫把“花兒與少年”歌舞劇當做青海民歌集》進行過專門糾正(《青海花兒論集》(二),2009年金陵書社出版),並得到長期在省文聯工作,現已90多歲高齡的著名花兒研究學者董紹宣先生的確認和證實。
第一、青海民歌花兒、少年的名稱,歷史上早已有之,並非今人原創。青海也不是沒有過稱花兒的史實。縱觀歷史,西部民歌花兒、少年的稱謂在一些歷史文獻記載中較為普遍(滕曉天井石主編《青海花兒詞典》,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滕曉天主編《青海花兒藝術志》,青海民族出版社,2014年)。歷史事實表明,花兒這個富有詩意的稱謂,有明確記載的,在民間至今已500年以上了。若說原創,西北的老百姓,萬千草根,才是真正的原創者。
第二、青海省原民國政府主席馬步芳1943年曾授意過王洛賓等人組織排練社火節目,沒有“親自編寫”早就由石殿峰寫好的歌詞《四季歌》,更沒有機會參與1956年抒情歌舞《花兒與少年》的創編。音樂家王洛賓倒是在二十世紀40年代收集過許多花兒,但與創編這個歌舞節目無關,這點還在改革開放後得到過北京市某法院的法律判決。《花兒和少年》,是1957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花兒歌詞集,由著名詩人王歌行、著名皮影戲演唱家劉文泰署名。選入青海花兒歌詞500多首,是純粹的“花兒”歌詞集,並非“還選入了其它民歌”之說。據本書後記和有關當事人回憶,當時參與本書搜集的人有王歌行、劉文泰、王昌耀、韓昌林、郭永璽等,他們從搜集中汲取了花兒的藝術營養。此後,詩人王歌行出版了花兒風格的散文集《土族風情畫》,享譽文壇;劉文泰、韓昌林、郭永璽等人,發表過為數不少的新編“花兒”或研究文章,成為民間文學領域的佼佼者。王昌耀當時參與了收集,是其中幾位收集人之一,為花兒傳承做了貢獻,但並非是唯一的,更不是牽頭者,前者是花兒抒情歌舞,創編於1956年;後者是花兒歌詞集,出版於1957年,不是1958年。抒情歌舞《花兒與少年》和歌詞集《花兒和少年》不是一回事。老省文聯的人們都記得,王昌耀沒有署名是政治的原因,是歷史的遺憾。但也不是參加收集的人都要署名。
顯然,1956年創編的花兒抒情歌舞《花兒與少年》,是西安人民歌舞劇團為參加全國專業舞蹈匯演,組織民歌演唱家朱仲祿及作曲家呂冰、編舞家章民新,以青海民間小調和花兒旋律為素材,共同創編的。歷史的史實和實際的參與者,以及多位當事人多次的證實,得到了社會的公認。
隨着歷史和社會的進步,青海花兒得到空前傳播,它作為一種極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其內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發展,早已超越了一些辭書並不準確的解釋。我們研究歷史,研究文學,應該遵循的準則就是尊重歷史,尊重客觀,尊重現實。讓我們萬眾一心,為成功打造花兒品牌,搞好新時期的保護與傳承做出新貢獻!(滕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