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花儿与少年(青海民歌)
“花儿与少年”的真相浅说(下)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7-08-18 08:49
关于《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少年》是1956年冬天在陕西创编的。为参加全国专业舞蹈汇演,西安人民歌舞剧团于1956年冬天组织当时在该剧院工作的民歌演唱家朱仲禄、作曲家吕冰及编舞家章民新,以朱仲禄熟悉的青海民间小调和花儿旋律为基本素材,共同综合、创作了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期间,由朱仲禄提供了青海民间小调《四季歌》《蓝玉莲》《五更鼓》等多个青海民间小调为原始素材,并根据需要,对《四季歌》的歌词作了部分改动,使之更加靠近“花儿”的格律;音乐上,还注入了不少“花儿”的旋律。
可见,《四季歌》只是《花儿与少年》抒情歌舞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不是全盘移植。抒情歌舞的舞台动作、服装等大胆借鉴了社火节目《八大光棍》。抒情歌舞定稿时,由朱仲禄建议起名《花儿与少年》(见2007年11月9日《西海都市报》音乐家罗成专访朱仲禄稿)。据《西海都市报》记者采访当时参与设计服装的国家一级美术师赵翔,他说:“当时朱仲禄负责唱腔和表演,我负责演员服饰。”
西安人民歌舞剧团,原名西北文工团,是1940年在延安成立的一个文艺团体,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随军转战在陕、甘、宁、青、晋,演出了很多配合政治、军事的节目,受到社会欢迎。1954年后,提出“向民间大进军”,分赴西北各地挖掘民间舞蹈音乐素材,收获颇丰。《花儿与少年》由该团民间音乐舞蹈队演出,民间音乐舞蹈队乐队伴奏,指挥陈增荣。
《花儿与少年》在陕西及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中一举获得成功。据《西宁城中文史资料》1991年第4辑何鸿仪撰文和他提供的1957年西安人民歌舞剧团来西宁演出的节目单影印件显示,《花儿与少年》是该团第二套节目的舞蹈部分的第4个节目(共分舞蹈部分、戏曲部分、器乐部分、歌唱部分),标明是青海民间歌舞,编导章民新,作曲吕冰,作词朱仲禄,表演者毛改华、姚维琪等十二人。1957年11月首次来西宁演出,一时轰动。何鸿仪说,“音乐开始后演员刚上场,乡音入耳,台下就掌声如雷。尤其是朱仲禄在大提琴伴奏下,登台演唱青海花儿,这是花儿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谢幕时被群众掌声召回七次之多,盛况空前。”包括《花儿与少年》在内的节目曾赴朝鲜,新疆、北京、天津、保定、郑州等地以及宝成路演出,在陕西省演出,获得了演出、表演、编导、演奏等7个集体奖,5项个人奖;在同年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会演中受到一致好评。《花儿与少年》被选为在莫斯科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展览节目。此后成为我国抒情歌舞经典剧目之一。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花儿与少年》,还出版了介绍抒情花儿歌舞《花儿与少年》的专著《花儿与少年》,署名朱仲禄作词,吕冰作曲,编舞章民新。自此,演出、演唱、演奏《花儿与少年》的版本竟达几十部,甚至成为东方音乐经典之作。《花儿与少年》完全是对青海民间小调和民歌“花儿”的揉合、改编、创新。
关于一些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
事实胜于雄辩,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是辩证唯物论者的良知底线。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出于不同的考虑,众说纷纭,给予了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更多的关注,也扰乱了大家的视线。2015年刚谢世的87岁高龄的著名花儿研究学者罗耀南先生,当年亲自参与过流传到民间的社火节目《八大光棍》的排练,他早在2009年就撰文《莫把“花儿与少年”歌舞剧当做青海民歌集》进行过专门纠正(《青海花儿论集》(二),2009年金陵书社出版),并得到长期在省文联工作,现已90多岁高龄的著名花儿研究学者董绍宣先生的确认和证实。
第一、青海民歌花儿、少年的名称,历史上早已有之,并非今人原创。青海也不是没有过称花儿的史实。纵观历史,西部民歌花儿、少年的称谓在一些历史文献记载中较为普遍(滕晓天井石主编《青海花儿词典》,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滕晓天主编《青海花儿艺术志》,青海民族出版社,2014年)。历史事实表明,花儿这个富有诗意的称谓,有明确记载的,在民间至今已500年以上了。若说原创,西北的老百姓,万千草根,才是真正的原创者。
第二、青海省原民国政府主席马步芳1943年曾授意过王洛宾等人组织排练社火节目,没有“亲自编写”早就由石殿峰写好的歌词《四季歌》,更没有机会参与1956年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的创编。音乐家王洛宾倒是在二十世纪40年代收集过许多花儿,但与创编这个歌舞节目无关,这点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过北京市某法院的法律判决。《花儿和少年》,是1957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花儿歌词集,由著名诗人王歌行、著名皮影戏演唱家刘文泰署名。选入青海花儿歌词500多首,是纯粹的“花儿”歌词集,并非“还选入了其它民歌”之说。据本书后记和有关当事人回忆,当时参与本书搜集的人有王歌行、刘文泰、王昌耀、韩昌林、郭永玺等,他们从搜集中汲取了花儿的艺术营养。此后,诗人王歌行出版了花儿风格的散文集《土族风情画》,享誉文坛;刘文泰、韩昌林、郭永玺等人,发表过为数不少的新编“花儿”或研究文章,成为民间文学领域的佼佼者。王昌耀当时参与了收集,是其中几位收集人之一,为花儿传承做了贡献,但并非是唯一的,更不是牵头者,前者是花儿抒情歌舞,创编于1956年;后者是花儿歌词集,出版于1957年,不是1958年。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和歌词集《花儿和少年》不是一回事。老省文联的人们都记得,王昌耀没有署名是政治的原因,是历史的遗憾。但也不是参加收集的人都要署名。
显然,1956年创编的花儿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是西安人民歌舞剧团为参加全国专业舞蹈汇演,组织民歌演唱家朱仲禄及作曲家吕冰、编舞家章民新,以青海民间小调和花儿旋律为素材,共同创编的。历史的史实和实际的参与者,以及多位当事人多次的证实,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进步,青海花儿得到空前传播,它作为一种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发展,早已超越了一些辞书并不准确的解释。我们研究历史,研究文学,应该遵循的准则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尊重现实。让我们万众一心,为成功打造花儿品牌,搞好新时期的保护与传承做出新贡献!(滕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