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要說的是“王派",即以王瑤卿先生的青衣、花衫藝術所形成的旦角流派。與前邊提到的梅尚程荀張諸流派不同的是,王瑤老雖說早年間被稱為梨園的"湯"和"武",由於當時條件所限制,他的鼎盛時期的唱腔並沒有被保留下來。據說,他四十歲 (一九二一年)以後,嗓音就逐漸走下坡了,所以,僅有的那幾張一九三一年的長城公司老唱片並不代錶王瑤老的唱腔藝術的頂峰,進一步說也不代表真實的“王派"旦角唱腔。一首歌里唱道,“昨夜的,昨夜的星晨己墜落,消失在遙遠的雲河”。難道說真的就找不到了嗎? 其實並不難找,至少在梨園圈子裡這根本不算什麼難題。那為嘛來說這個? 因為,在聽戲者群體中有一個誤區,把流派唱腔簡單地等同於流派創始人的唱腔。當然,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深究起來可能要挨板兒磚的。作為個人淺見,這一回就說一說王派唱腔都到哪裡去了。先把最後結論告訴您,您若不耐煩往下看,可以去洗洗睡了: 王派唱腔就存在於我們日常聽的那些非梅、非程、非張的唱段里。
目前社會上對京劇的認知程度有極大的差異。說到京劇旦角行當的梅尚程荀以及張派,大概社會知名度比較高。若是說除此之外,比如說王(瑤卿)派、黃(桂秋)派,恐怕不知道的人更多一些。這就形成了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好像一段戲若是與梅尚程荀張對不上茬兒,就不是"正宗"的京劇了。本作者在五年以前也有這種困惑。有一個成語叫做 "瞎子摸象",是說僅憑極片面的認識,不同的人會對同一事物有若干截然不同的看法。其實,不用嘲笑殘疾人,那忒不地道! 俺要說,只要認真地摸、仔細地摸,瞎不瞎的不重要,都能得到一個客觀、全面的結論。那些搞科學的不是也在"摸"這個世界的未知數嗎? 摸得運氣好了,嘿嘿,還能摸到個炸藥獎什麼的。
咱先說但凡一個戲曲演員,他都有師傅教,而且還往往不至一位師傅。讀一讀任何一位藝人的CV,都是寫到他師承某人、又某人,等等。寫這些幹嘛? 那是告訴後人關於他的藝術傳承。王瑤老當然也不例外,也是從若幹個老藝人那裡汲取過營養。當然,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王瑤老天資聰慧,終練就了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的一身功夫,文武昆亂不擋,開了許多京劇之先,他的藝術之豐富,“王派"又豈是幾種唱腔所能衡量的?
在說"王派”留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的戲之前,先說說他為他人做了多少件"嫁衣"。有資料說,王瑤卿為已經成名的梅尚程荀說戲、定唱腔,可以舉出幾個例子來。前邊說過的那出《乾坤福壽鏡》,原是王瑤卿從宮裡倒騰出來的私房戲,他在其中創造了不少"瘋"的做、舞水袖功夫。這裡不是要否定尚先生對這齣戲的貢獻,而是陳述一個事實,從王、尚、楊(榮環)、到李國靜和王艷,對這齣戲的豐滿和骨感都有各自的貢獻,這就是所謂藝術的傳承。再說說張君秋先生唱的一出不屬於"張派"的戲。啥? 張君秋唱的戲還有不是張派的? 是的,有,大大地有! 所謂張派戲,或張派唱腔,是指由張君秋先生首演、首先定型唱腔的那幾齣戲,其中大量運用了由他開創的發聲方法,例如《詩文會》、《金--斷--雷》、《望江亭》、《西廂記》、《楚宮恨》等,甚至把《玉堂春》稱為"張派名劇"也不算不準確。但是,若是聽一聽張君秋大師和張大師的傳人們的《武家坡》,那念白的詞、調,卻和另外兩位名家的戲幾乎一模一樣。誰? 尚小雲和王玉蓉。有關王玉蓉,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後邊再仔細介紹,她也是王瑤老的著名弟子。若說起王玉蓉的女婿,卻是大家熟悉的。誰? 馬長禮,刁參謀長,“本鎮大財主刁老太爺的公子刁德一"! 他們三位的《武家坡》是王瑤卿傳下來的。這位抬扛說了,那尚小雲也師承孫怡雲,張君秋也師承尚小雲,它不也可能是孫怡雲教的嗎? 地主只能說,見仁見智,只因王玉蓉的這齣戲獨來自王瑤卿,而尚、王、張派師徒的念白唱腔如此一致,所以,按正常思維而判斷,只能是王瑤卿傳授了這齣戲。不僅如此,連程派的戲也有是出自王瑤卿之口。像程硯秋先生唱的那幾齣"骨子老戲"就不說了,有文章記載說王瑤老專為幾位高徒針對各自的特點而改調了唱腔。單說那出程劇之首,"鎖春荒"之"鎖",其劇目出自劇作家翁偶虹,而唱腔卻是由王瑤卿和程硯秋共同確定的,例如那段西皮二六"換朱衫依舊是富貴模樣"的唱腔當中有幾處與王派戲《穆桂英大破洪州》裡的一段二六唱腔是一樣的,它只能是來自王瑤卿。這些例子也就是說明了王瑤卿先生對弟子們的新流派所做的貢獻。若再問: 那梅派、荀派里有哪些是王瑤老湊的份子呢? 嘿嘿! 地主也不是講絕版賞析的專家,俺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您若有興趣,可以自己親自去考證一番,一定也會有新體會。俺得拐入正題說王派傳人和王派戲了。
先說王派傳人。諸位! 這弟子和傳人可不完全是一回事。百度一下王瑤老的弟子,問過藝、拜過師的人數不下幾十位。這其中的許多人發展或師從了其它的流派,這不能算是傳人。(甭抬扛哈,俺先這麼下個定義,若是與主旋律不符,那以他們的為準)。傳人,是指繼承王瑤老的衣缽、傳承之為"王派"藝術者。別的沒有聽過的不說了,只說這三位藝術家,地主聽過她們的戲,也略知她們從藝的經歷。就是王玉蓉、杜近芳和劉秀榮,按從業師的時間先後為序。
王玉蓉先生原本是秦淮歌女,雖藝高但身份低微而不得志,遂改學京劇而得入王門。據介紹,她的唱功從最基本的吊嗓、發音開始,均由王先生親自調教。三年後,適逢長安大戲院落成開業大典,小玉蓉的《四郎探母》一炮打響,從此由灰姑娘蛻變為女神。她將王瑤老的《王寶釧》的八個折子戲能連台演出,有唱功、有刀馬 (見地主以前介紹的李佩紅),是最正宗的"王派"戲,當時人稱"王八出",說的就是王玉蓉的《王寶釧》,或者演《王寶釧》的王玉蓉。早年,地主收藏的《旦角流派欣賞》VCD里,有一出王玉蓉先生的折子戲《孔雀東南飛》,也是王瑤老的嫡傳,由瑤老親自設計了劇情、唱詞唱腔。
其實在梨園圈子裡"王派"非但是主流唱腔,而且是旦角唱腔的基本結構構成。目前有案可查的旦角戲還有幾十齣,把梅程尚荀張的"流派戲"挑出去後,也還剩下不少。這些剩下的劇目,基本上是"王派"的戲。以前說過,不少人批評一些藝人的唱腔不"宗"流派,其實一部分原因是這些評戲者聽戲少,以個人知識為界而無知無畏之言。
忽然想起,當年"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時,報刊上常有一句話,叫做“樹欲靜而風不止"。瓊瑤劇《還珠格格》裡有句歌詞說 "你是風,我是紗"。說得是! 風是不可見的,瑤老己作古且並無精彩唱腔留於世間,然他的傳人們把他的戲劇精華續寫成了"國粹",就像樹梢舞動、紗裙飄逸,無不彰顯風的力度。
且聽下回再侃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