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哥舊作資料(2):小提琴演奏史 |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5月08日14:13:18 於 [高山流水] 發送悄悄話 |
作者:不詳 關於小提琴的來源,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小提琴的前身是烏龜殼琴,有的說是從古阿拉伯的一種名叫"雷巴勃"的弓弦樂器演變而來,而法國學者索曼則認為小提琴可能是由英國的古老弓弦樂器"克羅塔"演變而來。至於第一把小提琴到底是在什麼時候製成的?這個問題現在看來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但是根據它的名稱"小型古提琴"(Violino),作用有別於中提琴(Viola),可以判定這種樂器無論如何在16世紀中葉以前已被採用。只是必須承認,從1520年開始就有人提到的這種新樂器,它註定要取代所有在它之前和與它同時出現的一切類型相近或相同的樂器,並在藝術上占據主導地位,這一點倒是確實可信的。 初 期
16 世紀中,小提琴的用途大致可分為兩類:歌唱伴奏與演奏舞曲。在伴奏歌唱音樂時,小提琴演奏者與歌唱者共同使用一份樂譜,而演奏舞曲時,則即興演奏而不用樂譜。由於小提琴可隨意移動演奏位置,因此最適合跳舞音樂的拉奏,當時的提琴音樂是屬於平民的樂器,貴族則皆演奏維奧琴,對於提琴是極為漠視的。此期間小提琴演奏者於歐陸的發展乃以意大利為主,法奧亦產生了極優異的人才。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蒙特威爾第本為一位弦樂演奏者,在他的作品中,常賦予小提琴突出的表現。作品中常用顫音與左手撥弦之效果,同時樂句中亦有強弱變化之控制。 1615年時,在小提琴家瑪利尼的作品中,出現了雙音、三音和弦、四音和弦與快速音群。提琴家法利那於1625年的作品中,則有令後代作曲者訝異之技巧表現,比如以弓杆擊弦、吉它式的拔弦奏法,在近橋點之用力壓奏。 1665年,提琴家費切尼尼的音樂中,小提琴音域的應用已達三個八度。著名提琴家維塔利的恰空舞曲乃每一習琴者皆知的曲子,其中有關提琴的各類弓法的應用,已達相當成熟的地步。
法奧系的提琴音樂,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深受意大利演奏的影響,雖然法國演奏者在技巧之應用上,超越了意大利演奏者,但是,意大利風格的歌唱,卻是德奧演奏者無法企及的。舊奧地利小提琴演奏者的代表是舒梅哲,在他於1664年出版的奏鳴曲中,出現了快速音群的琶音、飛頓弓與雙音等技巧。法國提琴學派的代表人物為畢伯、瓦爾舍與威斯霍夫。畢伯的提琴技術水準實已超過當時意大利的演奏水準,他廣泛運用和弦的演奏技巧,同時首先應用變格定弦法(scordatu ra),其演奏風格益顯燦爛。瓦爾舍則於其1676年的出版作品中,包涵了第七把位演奏、頓音、快速換弦與和弦的應用。而威斯霍夫則於他的作品中展現了雙方反覆三音和弦,同時也應用大量的琶音。當時的法國提琴音樂,由於其音樂風氣過於沉溺舞曲音樂之演奏,更在該期地位崇高的盧利之影響下,其所領導之法式樂團喜奏舞曲型式之音樂,音樂特色為富於節奏性,短促的弓法與特殊之重音,致使法國提琴音樂技術之停滯不前,落後了意大利與德國音樂之演奏約100多年,直至維奧蒂,才重新奠定法國提琴演奏之基石。 古典期
此一時期有關德奧系提琴音樂之貢獻,則在於巴赫對提琴音樂之寫作,使提琴音樂展現了豐偉結構與秩序性,他的無伴奏提琴曲,至今仍為演奏者必要的演奏曲目。利奧波德·莫扎特的《小提琴演奏原則》提供當代提琴演奏之精密描述。而法國提琴音樂的發展,於維奧蒂的領導下,18世紀後期之巴黎,始逐步成為提琴正統訓練的中心。
(一)意大利
科雷里第一個貢獻就是把前人留下來的那些雜亂無章的小提琴作品和奏法,加以匯集和整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進而把當時各式各樣的所謂"奏鳴曲"形式,加以歸納和創新。他創作了許多小提琴奏鳴曲,這些作品是古典樂派以前的典範作品。他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集中的最後一首《福里亞舞曲》(以西班牙和葡萄牙舞蹈歌曲為主題的變奏曲),是他的代表作。科雷里的演奏,技藝高超,風格明朗,音調響亮而圓潤,聲音光輝而透明。他的演奏風格打下了意大利學派的基礎。他的得意門生羅卡泰里繼承了老師的事業,創作了許多小提琴奏鳴曲、協奏曲等器樂作品。他是歐洲創作標題器樂曲的最早代表人物之一。
維瓦爾蒂是前期意大利學派的小提琴協奏曲的代表人物。是一位極富創意的音樂家,他是採用樂隊為小提琴協奏曲進行伴奏的首創者。《四季》協奏曲乃為家喻戶曉的樂曲,其為維瓦爾蒂眾多類別協奏曲中之一首,他以活力十足的節奏感,參合亮麗抒情之旋律,使其作品有無可抗拒的魅力。巴赫始終認為他的作品是對自己的一項 "啟示",而加以複寫與重新編曲的手法來學習維瓦爾蒂的意大利風格之作曲內涵,直至他發展出一種混合現代的意大利樂風與德式對位法之新產物。
塔爾蒂尼是18世紀歐洲最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18世紀意大利小提琴學派的代表人物。一般多認為塔爾蒂尼乃屬於較古典型式的小提琴家,事實上,由於他對於其他型態的藝術有着廣泛的喜愛與極高的鑑賞力,而使其作品趨向於浪漫的內涵。他改進了琴弓,把弓杆弄直並且增加了長度。他是第一個發現"合音"的人並主張利用"合音"來判斷音準。他於1758年出版之《弓法藝術》中,共包含了近50種不同之弓法,在當時可算是個創舉。他奠定了由三個樂章構成的早期古曲式小提琴奏鳴曲的新形式。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顫音》,是18世紀小提琴創作和演奏技藝的高峰。
(二)法國
列克萊爾是第一位提升了法國提琴演奏水準之提琴家,他扭轉了一直以意大利為領導地位的趨勢,使法國提琴演奏者之地位逐漸為世人所重視。其作品包括了48首小提琴奏鳴曲,曲中處處流露出列克萊爾的特殊藝術個性,他並不追求如羅卡泰里之燦爛技法,反而充分融合了法國與意大利提琴音樂的風格,形成一種平衡自在而溫馨的音樂個性。在他的提琴曲中,相當頻繁地採用雙音、三音與四音之和弦,因此,對時音準要求非常嚴格,據聞其在演奏會進行中,經常調音。比較其與當時意大利演奏之顯著不同,乃在於當時意大利提琴家較易於沉溺在對純技術的追求,一心想表達輝煌的技巧。而列克萊爾的音樂僅只一目的,即對音樂完美性之追求。列克萊爾較著名的學生有法國提琴理論家拉菲爾與加維尼斯等人。
國籍本來是意大利的維奧蒂倒成了開創法國小提琴古典學派的元勛。他於1780年左右初抵巴黎時,手持斯特拉第瓦里的琴與杜特的弓,以其豐潤而具力度感的琴聲,迅速征服了歐陸聽眾。他的音色堅實而宏大,擺脫了其他人較浮麗纖細的風;其數名學生———羅德、克勒萊爾等,均先後成為巴黎音樂院的提琴教授。雄偉碩健的音色,手指敏捷有力音樂性甜美溫暖,樂句的多變化處理,皆為維奧第的演奏風格。列克萊爾和加維尼斯與維奧蒂三個人的成就加起來是足以代表18世紀法國小提琴演奏藝術的頂峰。
德奧學派的代表人物利奧波特·莫扎特對於提琴技術的重要概念均呈現於他所著的《小提琴演奏藝術》一書中。書中包涵的範圍相當廣泛,舉凡音樂史,音樂理論的應用,均使他對於提琴技巧的解析,有更加穩固的理論基礎。有關弓法與指法的討論,反映出其對於當代音樂風格處於轉型期之體認。 輝煌期
20世紀
比法學派的代表人物伊扎伊為比利時人,曾受教於維尼亞夫斯基與維厄當,其演奏風格以溫暖醇厚的音色著稱,伊扎伊為大量應用揉音的第一人,在約阿希姆同時期以前,揉音乃屬特殊方法,亦即少用,直至法國學派才增加其用途。他的著名作品共六首,無伴奏小提琴曲,是繼巴赫後最重要的小提琴無伴奏曲之一。卡佩特於巴黎的教學時期大約在1907——— 1928年間,他着重於各類教學法的應用,尤其重視弓法練習:他將弓的訓練分為四分、兩分與三分的不同弓位,且徹底的訓練各類弓法使用於不同部位。自 1950年後,重要的提琴訓練中心逐漸移往紐約、費城與莫斯科,巴黎音樂院的光輝已不復往昔般燦爛。
法奧學派沿襲約阿希姆的"正統音樂"傳統,其後兩位著名的提琴教師為弗萊什與羅斯托。弗萊什可能是20世紀教師中,率先廣泛的討論提琴演奏結構的人,曲目選自17世紀以來50位作曲家的作品,用以說明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過程。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曾先後在布加勒斯特、阿姆斯特丹、費城、柏林、盧塞恩等地從事卓有成效的教學工作,所著《小提琴演奏藝術》,對小提琴演奏技藝作了全面的、系統的闡述。他是本世紀前半葉享有國際聲譽的演奏家和教師。著名的小提琴家曼斯泰爾、戈德伯格、席林、特米安卡、韓德爾等人都出自他的門下。
近年來,美國學派的提琴演奏者活躍於世界樂壇,而在20世紀之前,可幾乎沒有任何的本土演奏家為世人所知。美國演奏者的成功,可能有下列兩個因素:一為許多私人贊助的音樂院發揮非常傑出的表現;如:柯蒂斯音樂院與朱麗亞音樂院,其二為許多優秀之音樂家自歐洲遠徙美國並定居執教。柏辛格為早期曾遊學歐洲後返回美國任教並曾任柏林愛樂交響樂團首席和舊金山交響樂團首席。定居美國後,曾任教於朱麗亞音樂院,歷時36年。其著名的學生包括梅紐因、黎奇、斯特恩。美國小提琴教育家格拉米安的門下弟子極多,亦有許多學生日後成為著名的教師與獨奏家,如帕爾曼、鄭京和、弗多、丹尼爾、海菲茨等人。格氏的教學概念襲自法國的卡佩,其教學觀呈現於其所著書中———《小提琴教學與演奏之原則》。他重視努力的練習與精確的準備,他並校訂了許多國際版的小提琴練習曲,其中應用之弓法與指法,均為最合乎近代的演奏原則。蒂蕾則於朱利亞音樂院為格拉米安的教學助手長達20年,她的教學特點,在於能很敏感地引導不同學生之差別個性,終至一完整的音樂人格。其著名學生有明滋、卡普蘭,林昭亮等人。金格1922年———1927年間受教于格蘭夫曼,其後並赴布魯塞爾從伊扎伊學習。1960年擔任印第安那大學提琴教授。其演奏風格承襲比法極佳的演奏傳統,音色甜淨,技巧驚人,並有類似上一代大師演奏之個人風範。門下弟子有佛列德、席威斯坦和本國第一位榮獲世界級大賽金牌的提琴家———胡乃天。
綜觀小提琴演奏發展史,各學派的演奏,都不是原封不動的地維持該學派的演奏風格,而是不斷發展其風格。如克萊斯勒、海菲茨、奧伊斯特拉赫、梅紐因等,他們都在互相影響,取長補短,採擷眾華,豐富自己。因此他們都在各自學派的基礎上,獨創一格,自成一家,實際上,他們之間在其演奏風格的某些方面已經互相接近。再有,許多小提琴教授,每參加一次國際競賽會歸來後,立刻根據競賽會的要求而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這樣一來,就促使歷史上形成的不同學派,逐漸趨向統一。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