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英豪big-apple
万维读者网 > 高山流水 > 帖子
【浅说 中国戏剧艺术简史】
送交者: arrowing 2016年07月24日11:56:33 于 [高山流水] 发送悄悄话


 

 

楔子

现代歌曲 歌剧是 先写词,再谱曲配曲; 古代是 先有规范的曲调,再往里 填,填词。大区别!

----------

 

戏剧,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好几个千年了。

细说,兴于宋末元初,盛于元。

唐诗宋词 元曲杂剧。

元杂剧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赵氏孤儿》、《梧桐雨》《西厢记》等。

关汉卿(1219-1301年),

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

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名德信,字实甫,以字行。大都(今北京)人。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

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

《西厢记》是中国《六才子书》之一,流传深广,家喻户晓的爱情小说。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然影响力均远不如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摘句原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牡丹亭 - 明  汤显祖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

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海若士,一作若士。茧翁,斋名玉茗堂,江西临川人,汉族江右民系。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及文学家,被誉为与莎士比亚同期及影响力相等的伟大文学家。

 

------------

 

京剧历史2百来年,豫剧4百来年,别的剧种 也大概左右上下。

戏剧 多是三国以来的内容,春秋战国 秦末汉中 也有几个。

内容多少根据古籍典故而派生(改编,编写)出来的剧本,原创性不高,

而且,写手基本没什么高手, 如 元大家那样的原创高手,个个是大文学家。

近代 大文人 又对戏剧 有造诣的 当属 张伯驹先生,无出其右者。

戏剧演员 旧时被称作 戏子 actor, actoress, 真正饱学的文人没有, 尽管现在 大师 艺术家的名冠满天飞。基本上 这些表演艺术家 对历史典故等 不是专家 甚至干脆不懂,我就是唱,哪管得了那许多~。

--------

 

《苏三起解》中唱道:“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到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其中那两句台词,“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主席说,意思不通。苏三既然离开了洪洞县,怎么还在大街前?应当是“苏三离了洪洞,将身来在大街前”,或者是“苏三要离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才通。主席说得是完全对的。可是至今这两句台词仍然还是那样唱的。------ 老毛说老毛的, 我行我素。他一句话 连半句话也不顶,何谈一万句~ :)
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头上唱:“城外的街道打扫净,准备这司马好屯兵。诸葛亮无有别的敬,早买定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到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左右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这“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主席说,“兵”和“埋伏”是一个意思,埋伏就是兵,兵就是埋伏。应该是“内无埋伏外无救兵”或者是“既无埋伏又无救兵”,不能说“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这句话不通。
主席讲《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穿白袍,不穿紫袍,不符合当时历史情况。像杨延昭这样的官在家时也穿紫罗蓝,而且他穿白袍同戏里唱的内容也对不起来。八千岁向杨延昭讲情时唱:“那时节不是我将你来保,焉有你今日里玉带袍。”杨延昭唱:“那一阵我杨家得到关照,论功劳才挣下这玉带紫袍。”  请教杭大历史系教授查一查当时历史,岳飞应当穿什么衣服。他们说,应当穿紫罗蓝。岳飞和杨延昭都是宋朝的一、二品官,应当都穿紫袍。可是不知为什么,如今上演的《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还是穿白袍。看来成了习惯的东西,即使错了改也难。

主席最爱听老生戏,尤其是言、马、谭、高四大派的戏,他是常听不厌。如言菊朋的《卧龙诸葛吊孝》,马连良的《借东风》,谭富美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高庆奎的《逍遥津》,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主席不仅爱听京戏,还懂戏,对京戏有不少研究,特别是对京戏人物上场下场锣鼓点子时间太长很有意见。他说上场就那么几个动作,按按帽子,捋捋胡子,摆摆水袖,用那么长时间?下场呢,连抬轿子的轿夫都下场了,他还一步一摆地慢慢走下去。而且武官骑马也是那个台步,文官走路也是那个台步。

 

-------

 

毛泽东一生对戏曲特别是京剧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毛泽东看戏很动感情,但他同时又很认真地思考,凡是不合情理的或违背历史的都逃不过他的耳朵。

  一次,毛泽东看谭富英与裘盛戎合演的《捉放宿店》。陈宫有一段流水板的唱腔:“休流泪来免悲伤,忠孝二字挂心旁,同心协力把业创,凌烟阁上美名扬。”戏后,毛泽东问谭、裘两位知不知道凌烟阁的典故,两人都答不上来。毛泽东告诉他们:“凌烟阁建于唐太宗时期,是纪念开国功臣的地方。问题是汉朝的陈宫怎么唱出几百年后才有的凌烟阁呢?”两人一时语塞。毛泽东建议他们只要修改唱词的末一句,问题就解决了。此后,谭、裘两人按毛泽东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把最后一句改为“匡扶汉室美名扬”。

  毛泽东不但对剧情、唱词很注意,对服装道具也看得很仔细。一次,他看完谭富英演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问起他在扮演诸葛亮时胸前佩戴朝珠的来历。谭富英向毛泽东介绍,他的祖父谭鑫培进宫演戏,扮演诸葛亮,由于天气炎热,额头沁出了汗珠。慈禧把一串檀香木佛珠赏赐给了他,说炎热季节闻到檀香木香气,能消暑辟邪。从此谭鑫培每饰演诸葛亮必戴朝珠。别的艺人也纷纷仿效,朝珠便成了扮演诸葛亮的必有饰物。

  毛泽东听后点了点头说:“朝珠是清代的叫法,明朝称佛珠。明朝皇帝信佛,拜佛时多把佛珠垂挂胸前。到了清朝,皇帝常把佛珠赏给有功之臣。因为是皇帝所赐,获赏的大臣都把佛珠佩在胸前,所以又称为朝珠。”毛泽东讲完后,又以商讨的口吻说:“诸葛亮是三国时的大丞相,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他怎么能戴佛珠呢?当年令祖演戏佩戴,是表示对慈禧的感念,并不是剧中人物诸葛亮应该佩戴。前人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后人也如法炮制,是不是于理不通?”

  毛泽东的一席话,使谭富英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演诸葛亮他便不再佩戴佛珠了。

  毛泽东特别喜欢京剧,但他并不排斥和轻视地方剧种。在他的遗物中有种类繁多的地方戏唱腔资料,包括湘剧、晋剧、越剧、昆曲、豫剧、秦腔等等,甚至还有广东潮剧、江西采茶戏、闽南高甲戏等很小的剧种。这反映了毛泽东偏于京剧、不废百家的戏剧审美观。

  毛泽东对地方戏的喜爱和重视促进了许多剧种的发展,甚至挽救了一些剧种。昆曲是很古老的剧种,解放前已濒临灭绝。上世纪50年代初,昆曲团排演了《十五贯》进京演出,毛泽东和周恩来看后大加赞扬,从而引发了“满城皆说《十五贯》”的盛况。由此,昆曲的命运发生转机。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看了晋剧《打金枝》后很喜欢,曾几次同中央领导谈论这个戏,说郭子仪的儿子与皇帝的女儿结婚后闹矛盾,两人都各自批评自己的孩子,矛盾很快解决了,这很好啊。后来《打金枝》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很受欢迎,也促进了晋剧的发展。

  毛泽东希望地方戏保持自己的特色,越有浓郁的乡土风味他越喜欢。一次在湖北视察工作,他主动提出要看已经流传不广的原始黄梅戏。他看了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有黄色之嫌的传统戏《张二女推车》,认为这种土里土气的戏让人看了有亲切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本色,而不是黄色。1969年秋,毛泽东在杭州看了经过改革的革命越剧《红灯记》,不甚感兴趣,说:“我不赞成把越剧改得不像越剧。各地方剧种应有自己的特点,不然要那么多地方戏干什么,一个剧种就够了嘛。”

1963-12-31 夜 毛泽东 朱德等 观看 豫剧 朝阳沟后与 演职员合影

 

---------

王实甫《西厢记》摘句:

看《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

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怕你不雕虫篆刻,缀断简残编。

----------

毛择东痴爱《西厢记》,亲笔手书过王实甫《西厢记》里的【油葫芦】句:“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驽箭乍离弦。”这联手书据说是毛泽东默写而成,所以与原文略有出入。

芦荻曾感叹毛泽东记忆力惊人,知识极为渊博。他记得一次毛泽东说到“溢”的解释,一口气把《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节中从“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直背诵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长达数百字。让芦获非常吃惊,佩服得五体投地。能做到如此者,一般浅尝辄止的读者绝对做不到,能对其中词句背诵得滚瓜烂熟者,绝对不一般。

 

 

有道是:

京剧 雅,地方戏 俗

其实,京剧只是 相对雅,雅俗共赏

真雅起来,八九十来个人懂,三四五六个人看, 甭吃饭了~!

雅不雅  不以剧种分

看写剧本的水平

近百十年的不说,其前,高水平的剧作家,无盖元明的

表演者 高文化的几乎没有

手艺 演技的, 卖油老叟 与 赵剪子 另比

表演家 自创 自编 自演的几无 (提高推新的每个表演艺术家皆是)

 

实话实说,得罪了 ~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5: jiazhouximi:京剧《监酒令》选段:微
2015: 微雨 - 再唱 -《梦里水乡》-
2014: 金台西晒:学一小段海岛冰轮
2014: Jetcome:倡议;
2013: 《地雷》 歌自海上来 《Danny Boy》
2013: 【踩地雷情歌会】《桥》by happy_singe
2012: 【送别】(亮歌和唱版)
2012: dswii:送别
2011: 听红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2011: 意大利歌曲 "Nella Fant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