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回书中,地主将张君秋先生的张派唱腔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其实也是一些粗浅看法,见仁见智,认不得真。但张派唱腔的辉煌却是因为这几个私房戏,现在不也在提倡“自主创新”吗? 从今开始,地主来捋一捋这几出私房戏,从《西厢记》开始。
《西厢记》的剧本源于元代。 话说某朝某代之崔姓相国亡于任上,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与其母在扶柩由京城返回故里的途中,暂住一寺院。崔家也算是曾有恩于该寺院,寺院主持长老便将崔家一众人等迎入西厢房,由于女眷居多,老夫人特别吩咐禁止闲杂人等进入西厢别院。恰在此时,一位进京赶考的青年才俊张珙也正巧路过该寺院,并与莺莺小姐和侍女红儿巧遇于大佛殿。这张生垂诞崔莺莺的美貌和气质,主要是气质,遂买通寺院主持,假称要寻一个安静地方温习功课,也就由外面的客栈搬到了西厢房的一间小屋里住下了。再说这崔小姐己是思春的二八佳人,正在为老夫人安排的舅表姻缘而闹心,如今见这张珙也长得人模狗样的,还能吟诗作对,也早已暗自心中爱慕。这张公子于西行长安的路上在此停留,原本是想去看望一位在此地做守备军务的老朋友,不想邂逅相遇崔莺莺,早把朋友之事忘了,只想着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不准灵感受些刺激,能够憋出两篇好文章以备考取功名。呵呵! 重色情友啊!
机会来了,要惠顾这位有准备的人。红颜招祸水,当地一伙响马山贼突然围住寺院,要强娶莺莺做压寨夫人。寺院一众人等束手无策,崔老夫人和小姐早乱了方寸,小姐尽管是不情不愿,也愿意牺牲个人以保全大家的平安。老夫人则仍希望能想办法保全女儿,于是央求众人相助,不料竟无人应声。唉! 地主忍不住叹道,世风没落并非始于我朝啊! 一千多年前的老太太落难时,就没人愿扶一把了。无奈之下,老夫人急中生智: “有退得贼兵者,愿将女儿终身相许"。一言未住,便听得人群中一声断喝: 小生张珙有退敌之策! 于是乎,草就一封书信,由武僧杀出围困投于那位守备将领,兵到匪退。直把个莺莺小姐感动得:看他弱不禁风似的,一枝笔竟胜过百万雄兵哪! 子曰,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小奴家终身有靠也!
这一天,老夫人在西厢里安排酒席,由女儿作陪,着丫环红儿单请张生赴宴,自有安排。这张生、莺莺、红儿,眼看着老夫人要兑现诺言,心里想,这喝过交杯酒就戒指枚槐红地毯进入哈尼蒙了,一个个喜不自禁,如沐春风。那曾想,那崔老太太许愿快,毁约也快,一句话,让张生莺莺二人兄妹相称。也真是的,这不是老人变坏,确是坏人变老了,张生惊气之际恰如五雷轰顶,三杯酒下肚,酒不醉人人自醉。乘兴而至,败兴而去,从此一病不起。这崔老夫人毕竟是妇道人家,见张生染病,自觉得理亏于人,倒也是不由得心生侧隐,竟命红儿前往探病。由此,红娘传书,明修栈道;莺莺翻墙,暗渡陈仓。别看莺莺每每出场时体态啊娜,金莲碎步,关键时候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巫山走。如此这般,终于被老夫人看出了门道,眼见得女儿从神态到身材竟变化了许多,想这生米一定是早进了高压锅了。于是铐问红儿,终于得知实情,无奈之下只得允婚,又于心不甘。于是,言称不招白衣婿,一定要张生考取功名后才能完婚。小两口儿由不得自己,长亭话别,依依不舍,莺莺小姐一段“反二黄",送夫君西行。
这出戏中张君秋先生饰崔莺莺,是他的代表作,正宗的张派私房戏,在剧中以念白和做功准确地塑造人物,更是留下了几段经典的唱腔,配上张派伴奏,堪称青衣唱腔的巅峰之作的。
就剧中人物角色而言,其中有架子花脸和老生 (即戏中的武生和寺院院长) 是为了剧情之需,没什么戏份。崔老夫人属老旦行,也未安排重点唱段,只是把故事串起来,缺她不得。但丫环红儿却是主要人物之一,属花旦行当。地主以前侃荀派和梅派时专门介绍过这“红娘"一名的来历和著名青衣杜近芳在与张君秋搭档时的上乘表演,这里就不再废话了。倒是这位张珙属于小生行当,当年和张君秋、杜近芳两位名角搭档的是叶盛兰先生。叶先生出身于京剧世家,他的小生唱腔和姜妙香的小生唱腔以地主听来十分接近,而叶盛兰更是成功塑造了周瑜、吕布、罗成、张珙、许仙等一系列文武青年,按眼下的说法,是标准的”小鲜肉" (这个词咋这么恶心呢)。
值得一提的是,戏曲、诗词等都属于文学音乐艺术的特定表现形式,共同特点是“文以载道”,有歌颂有批判,立场鲜明,都多少反映了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某些值得思考的主题,并且以多种艺术元素去表现它。按地主的说法,一边提供艺术观赏,一边也构建和谐社会。由此,个人觉得,除了关注唱腔之外,还是要留心唱、念、做、舞,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乐趣会更多,且更有思想性。当然,地主也得承认,好的唱腔是戏曲的灵魂。
咱下回再谈唱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