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現代最著名的建築學者梁思成先生在考察過杭州六和塔後,寫下:“六和塔的現狀,實在是名塔莫大的委屈,使塔而有知,能不自慚形穢”;“國人所習見的六和塔,竟是個裡外不符的虛偽品”。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梁思成先生如此不喜歡六和塔呢?這一切還要從六和塔在晚清民國時期的歷史說起。
六和塔 佚名拍攝 民國
六和塔 西德尼·甘博拍攝 民國
六和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歷史上屢毀屢建,到了清代中期,寶塔的塔身是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的古物,外部檐廊則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作品。
六和塔 出自《南巡盛典》
六和塔 《西湖三十二景》
不過,當六和塔在同治、光緒年間第一次走進影像世界時,它的相貌或許讓不少人感到意外,光禿禿的塔身裸露在外,好像沒穿衣服。
太平天國運動後的六和塔 格羅夫斯拍攝 晚清
原來,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六和塔慘遭火焚,除了寶塔塔芯外,其餘均化為灰燼。值得一提的是,同治年間及光緒初年,杭州三座名塔: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均只有塔芯,但它們隨後的命運卻大相徑庭。其中最慘的是雷鋒塔,於1924年完全倒塌;最幸運的或許是六和塔,它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便迎來了一次感人的新生。
六和塔 《中國文化史跡》 民國
六和塔 恩斯特·柏石曼拍攝 晚清
六和塔 格雷戈里拍攝 民國
六和塔 梁思成拍攝 民國
六和塔 佚名拍攝 民國
至少自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起,曾任兵部侍郎的杭州人朱智便開始了獨自捐資,為六和塔重建外部檐廊。據相關資料顯示,這項浩大的工程前後歷時九年,到全部完工的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朱智本人已經作古五年,在他去世前獻給皇帝的遺折中,他仍舊念念不忘地寫道:“塘塔工程幸已及半,惟有遺屬家屬細心經理,早竣全功,了微臣未竟之志。”
六和塔 安特生 拍攝
六和塔 喜龍仁拍攝 民國
六和塔 《亞東印畫輯》 晚清
這次重修過後,除了局部調整外,六和塔百餘年來並未再發生明顯變化。無論是當年的梁思成,還是今天的我們,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寶塔。
六和塔 民國期刊
六和塔 佚名拍攝 晚清
六和塔 中國文化史跡 晚清民國
現在回到開篇,來說說梁思成的“差評”,其實,他的觀點完全是基於建築本身得出的結論。在作為建築學家的梁思成眼裡,六和塔本是宋代官式建築,簡單來說,它的形制應該是七層,每一層都有平坐、屋身、腰檐三部分,“平坐”大致相當於每層的底座及由底座延伸出來的陽台,“屋身”大致相當於每層的塔身,“腰檐”大致相當於每層的屋檐。但是,清末重修時,將全部的平坐部分都改成了不能進入的假樓層,使全塔一下多出了六個暗層,變為“七明六暗”十三層,與古意相去甚遠。對此,梁思成給出的解決方案更是徹底,拆去建造只有近三十年的晚清木質塔身,依照宋式方案,重新設計。為此,他還寫下了《杭州六和塔復原狀計劃》。
梁思成復原的六和塔
梁思成復原的六和塔
六和塔內部 梁思成拍攝 民國
六和塔內部 中國文化史跡 晚清民國
故事的最終結局彰顯了歷史的偶然性。由於各種原因,梁思成的方案並沒有付諸實踐,而朱智版六和塔,匆匆走過百年,成為了公眾心目中的經典。
近些年,一句基於此塔形態的“六和如將軍”更是流傳很廣。只是不知,如果朱智、梁思成得知這一切,內心又會有着怎樣的波瀾。
六和塔 西德尼·甘博拍攝 晚清
六和塔 阿姆斯特朗收藏 晚清
六和塔 二我軒 晚清民國
六和塔 格雷戈里拍攝 民國
六和塔 喜龍仁拍攝 民國
六和塔 柏石曼拍攝 民國
六和塔 甘博拍攝 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