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地處泉城濟南老城區,唐代時名蓮子湖,是眾多泉水匯集而成的一面湖泊,風景秀麗,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為濟南三大歷史名勝。
本組圖片由日本隨軍攝影記者拍攝,再現了1939年夏天大明湖畔的遊人及湖上畫舫的真實景象。
大明湖趵突泉水道邊的石碑,上書“大明湖”三個字,碑上字為嘉慶年間書法家於書佃所書,其中“明”由“目月”兩字組成。傳說趵突泉碑上的“突”字被水沖走了兩點,其中一點留在了“明”上,故而趵突泉石碑上的“突”字少了兩點,大明湖石碑上的“明”字多了一橫。
珍珠泉是濟南的第三大名泉,因池底有白色氣泡冒出,宛若萬千珍珠飄散水中而得名。池邊楊柳低垂,有幾名孩童正在池邊玩耍。
在大明湖畔遊玩的年輕婦人,一個個打扮得整齊乾淨,頭髮梳得紋絲不亂,她們顯然是為了這次出遊進行了精心打扮。
這組照片拍攝的具體時間是1939年7月6日,正值盛夏,太陽十分炙熱,遊人們幾乎人手一把蒲扇,既可以扇風納涼,又可以遮蔽烈日。這樣看來,反倒比現在的遮陽傘、遮陽帽更加實用。
楊柳依依,波光粼粼,風景之秀美不可言狀。人們聚集於此傍水而居,在大明湖畔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漁村”。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明湖畔的居民亦靠湖而生,其中有不少人的主業是撐船載客,這些人在當地有一個專用名稱:船戶子。
畫舫是遊覽大明湖主要的運輸工具,外形與南京秦淮河、蘇州閶門外的“燈船”相似,內部裝修則更為雅致。
一條畫舫準備離岸,船夫低頭解去船頭的纜繩。船艙內坐着一對母女,面前擺着茶壺和茶杯,可以一邊欣賞美景、一邊品茗。一名上船兜售物品的小販正提着籃子匆匆離開。
坐在畫舫內的婦人和孩子,一邊閒談,一邊看風景。年輕女子發現了攝影師的鏡頭,連忙用手裡的蒲扇遮擋住了臉。
大明湖湖內有着豐富的水生植物,其中尤以藕荷、蒲、葦等居多。一條木船停泊在蘆葦叢中,船民俯身在水面上採摘水生植物。
一條像木盆的小船內擺着一些荷花和蓮蓬,年輕的男子坐在裡面在畫舫間穿梭,向乘坐畫舫的遊人兜售。
這種小船因是“腰子”的形狀而被稱為“腰子盆”,它是湖民採摘蓮蓬等水上植物使用的一種水上工具,因其體積小,行動靈活,非常受湖民們的歡迎。
停靠在北極廟前的畫舫,艙門前掛着一幅醒目的對聯:“竹臨凝清陰,松門湛虛翠”。對聯為遊船平添了一些人文氣息。一個小男孩站在岸邊,正在端詳船艙內的情況。
北極廟舊稱北極閣,因裡面供奉着真武大帝,又叫真武廟。北極廟坐落在大明湖岸邊的一個土台之上,始建於元初,至今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
正在大明湖畔老樹下玩耍的孩子。歷史上大明湖的水域遼闊,乾隆皇帝在遊覽之後曾說:歷城周郭十二里,大明湖乃居其半。濟南城也因此有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一名老奶奶正帶着她的小孫子坐在湖邊的樹下休息,旁邊是茂密的葦叢。老奶奶腦後挽着髮髻,戴着耳環,穿着一件粗布白大褂,這是當年濟南婦女最典型的打扮。
一個鬼子兵坐在岸邊,腳蹬着畫舫船,正在使用一根蘆葦杆做的魚竿釣魚。一個不諳世事的小男孩不知道害怕,坐在旁邊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