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年齡和社會年齡
不同年齡的人, 狀態不一樣. 一個六歲的孩子,從來沒有學過滑冰,在冰場上玩幾個月,就變得很自如,一個六十歲的 人, 從來沒有學過滑冰, 很少願意到冰場上碰運氣. 一個九歲的孩子,在奔跑中摔倒,爬起來,接着跑,擦破的皮膚,幾天就癒合了,一個九十歲的老人,不小心摔倒, 很可能摔斷骨頭,而且很難癒合.一個二十五歲的女人,很容易懷孕生子,一個五十歲的女人,即使用上各種昂貴的醫療手段,也很難得到一個孩子.這些個體年齡差異導致的狀態差異,我們都明白.
我們較少考慮 社會整體平均年齡, 對社會的長遠影響,特別是對人口結構的長遠影響.有人會說,任何一個社會,各種年齡的人都有,只要年輕人願意多生,人口結構總能改善的.我們剛才說到,一個五十歲的女人,很難生孩子.現在我們考慮一個平均年齡五十歲的小社會,其中有兩個年齡三十五歲的一對男女,兩個年齡六十五歲的一對男女.四個人的平均年齡正好是五十歲,我們也許會說,只要兩個三十五歲的男女願意多生孩子,人口結構就能改善.的確如此,但這個小社會的生育率受到好幾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 三十五歲的兩個人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照顧六十五歲的兩個人. 在很多國家, 老人的政治, 經濟權利大, 做護理工作, 收入高, 而生養孩子, 要靠自己, 負擔很重. 三十五歲的兩個人很自然地願意照顧老人,不願意生孩子.其次,三十五歲的女人不一定願意和三十五歲的男人結婚生子.六十五歲的男人往往在政治,經濟條件上優於三十五歲的男人.這種社會,在年輕女人眼裡,老男人更加 “成熟, 自信, 大度”, 年輕女人更願意和生育能力低的老男人相處, 而不願意和生育能力高的年輕男人相處. 這樣, 更降低了生育率.
所以, 一個社會的平均年齡, 如同每個人的年齡一樣, 對長遠的人口結構和其他狀態有決定性的影響.一個超過四十歲的女人,如果沒有孩子,就很難會有兩個孩子了,同樣的道理,一個平均年齡超過四十歲的社會, 人口的不斷老化和社會的最終衰亡,也很難扭轉了.
在大國當中,日本和德國的中位數年齡是47歲,是最高的。這兩個國家的人均生育率是1.4,也是最低的之一。這麼低的生育率,這兩個社會註定會衰亡的,大家都明白。但同時,很多人都羨慕日本和德國的高生活水平,高科技水平。在歌德的《浮士德》中,當浮士德得到了幸福,就成了魔鬼的奴隸,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