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高峰期:華人各階層暑期度假面面觀 |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7月20日14:09:58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度假高峰期:華人各階層暑期度假面面觀
一批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移民到法國的華人介紹,他們剛來的時候,“度假”還被看成是“法國人的事”,幾乎沒人把它當成話題。尤其是那些在東南亞劫後餘生的華人以難民的身份來到法國,他們一無技術,二不懂語言,只能靠拼命打工或做小生意來養活家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些連周末都不肯休息的人,更不會奢望花錢旅遊。而在經歷了艱難漫長的資本積累期後,他們事業有成,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法國化了,並開始在學校里和同學議論度假話題,度假這才漸漸走入了華人們的生活,一些中文旅遊團也應運而生。 打工族:忙中偷閒享假期 回憶剛到法國時的情況,在巴黎中國樂園飯店擔任了20多年服務員的陳先生說,自己的生活比較單調,經濟也很拮据,所以儘管每年有幾個星期的假,但幾乎都用來做季節工賺錢。直到幾年後結了婚,他才開始利用暑假陪太太回香港看望家人。後來他也參加過一些旅行團到歐洲各處遊玩,並發現海灘最令人感到愜意和放鬆,尤其是風光旖旎的希臘海岸。然而陳先生的兩個孩子雖然出生在法國,卻都非常喜歡回香港。甚至每次去海邊度假的時候,孩子們都嘟嘟囔囔說不如回香港有意思。這不,今年學校剛放暑假,讀大學的大兒子就已經隻身回香港了。 林女士1984年從東南亞剛到法國時,找到的第一份固定工作是在製衣廠做車間管理人員。儘管她的工作條件已經比製衣女工好了很多,但仍需要每周工作6天,一年只有10天假期。她每天早上8點出門,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已是晚上10點多鐘。這樣過了大約5年之後,她終於在一家中文報社找到了工作,這才有了正常的假期。前幾年,性格活潑熱情的林女士常利用假期帶領國外同學遊覽歐洲,有時也會去法國南部朋友家小住,或是去加拿大探親。不過自從2000年去中國旅遊了一次之後,她決心改變自己的度假方式。她感慨地說:“我是在海外生活了50多年的華人,從小受的都是中文教育,說中國話、唱中國歌。可是直到2000年才第一次來到中國。中國太美了,也太大了,我以後要年年去,細細地遊覽,把中國的每一部分都看一看。” 業立者:回國旅遊成時尚 原籍浙江省溫州市的旅法華人藝術家、詩人葉星球先生80年代到法國時,起初在一家中國家具店打工,為了攢錢早日把家人接來團聚,他在將近5年的時間裡幾乎天天加班工作,連周末都沒休息過。這一階段剛過,緊接着又進入了艱苦的創業期。在與同鄉組成的“金蘭會”中籌集到一些資金後,他創建了自己的工藝品公司,開始辛勤地積累資本,並用在別人幫助下掙到的錢再去幫助別人。就這樣埋頭奮鬥了10年,直到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後,葉先生才開始陪家人遊覽法國的風景名勝,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歷史和社會,隨後又慢慢地遊覽了歐洲的其它一些國家。 葉先生出國前曾是一名木雕藝術家,隨着在法國生活的物質條件的改善,他開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質量,並恢復了寫作和繪畫創作。自1992年起,他陸續出了好幾本描寫法國生活的中文詩集和散文集,並拓展了交友圈子,甚至還陪法國朋友遊覽中國,將燦爛的華夏文明古蹟介紹給他們。 最近兩年,法國華人同祖國文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葉先生回國參加活動的次數也更多了。他認為北京的文化底蘊深厚,上海、廣東的經濟發展迅速,自己的家鄉溫州的變化也很大,每回去一次都有收穫。因此這樣的旅遊在他眼中就是最有意義的度假方式。而且從5、6年前起,他開始鼓勵孩子利用假期回國學習,先是參加中文夏令營,後來又讓他們參加國內高校的暑期進修班,比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等,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文化之根,也增進了自己同孩子的溝通。 同葉先生的心情一樣,讓孩子利用暑假回國學習語言和文化是很多華人家長的選擇。每到暑期,法國許多中文學校都會組織華裔青少年夏令營,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領孩子們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學習和生活一個月左右。不過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在法國的海外省留尼旺,有一批事業有成的華人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也希望有機會利用夏天的假期到中國學習語言和文化。有着黃皮膚、黑頭髮的他們在法國出生長大,並被培養成了受人尊敬的醫生、律師、或成功的商業人士,但卻因為完全不懂中文而感到一種文化失語的痛苦,他們希望到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去,借學語言的機會認識日新月異的中國城市。 留學生:打工代游苦中作樂 法國的大學生一般都有暑期打工的習慣,對於大部分中國留學生來說,這也是賺取學費或補充生活費的好機會。 來法國攻讀新聞學的中國留學生黃冠傑就做過兩個夏天的採摘工人,這些經歷增進了他對法國社會的了解。2001年,黃冠傑在一位法國神父的幫助下找到了在布列塔尼海邊收割小洋蔥的工作,並由此認識了善良的雇主夫婦、一起打工的法國學生和作家,並領略了布列塔尼地區的許多傳統節日,甚至還體驗了在法國北部海岸搭帳篷、捉魚和逮螃蟹的樂趣。據他說,法國人僱傭季節工非常正規,超時工作就有加班費。而且由於中國學生不享受法國的養老保險,還可以從雇主那裡得到比法國人多10%的工資。第二年在雷恩市郊區採摘西紅柿時,黃冠傑還結識了一位會講漢語的熱情的黑人青年米拉姆。他去北京學習過兩年,能聽懂新聞聯播,甚至還會講很多幽默的順口溜。不過,這次的農場老闆夫婦卻對季節工人很苛刻,一些粗魯的法國農民也不允許中國學生講中文,令留學生們飽償了法國式的世態炎涼。 雖然暑假因為打工、實習、寫論文、回國找工作等原因,大部分留學生沒有時間或經濟條件去旅遊,但他們常會利用聖誕節、復活節假期或長周末,到法國朋友家做客或看望住在其它城市的朋友,有的也會跟隨華人旅行社做歐洲的短期旅遊,甚至在“學聯”、“戰鬥在法國”、“窮游”等留學生經常光顧的網站上呼朋引伴,自發組織一些集體自助游。在巴黎讀電影專業的小潘就曾利用復活節假前後一個月的時間,和一個女伴乘火車遊覽了法國各地的20多個城市。她們在出發前訂好留宿城市的青年旅館,自己準備了一些食物,並利用法國鐵路公司對26歲以下乘客半價的優惠政策,完成了一次新奇難忘的旅行。 高級雇員:度假“很法國” 在法國受過高等教育後留下來工作的華人一般沒有語言障礙,工作穩定,生活起點也較高。他們在暑期度假的方式上與法國人最為接近。 吳先生和吳太太分別就職於巴黎的一家文化企業和一家大型工業產品製造公司,他們每年都會在假期開始前幾個月就開始搜集信息,精心制定全家的度假計劃。夏天他們有一半的時間選擇去海邊,其餘有的時間爬山,有的時間住在農場裡,但每次度假前他們都會打電話或寫信諮詢旅遊局或農場主,了解當地的特色,而且細緻到連居住地離度假活動場所的遠近、有何種適合孩子玩耍的設施、餐飲是否便利、是否有蚊蟲等等都打聽清楚。 在法國度假,他們一般選擇自駕車旅遊,路遠或出國則搭乘火車。度假形式非常多樣,但很少跟隨旅遊團。孩子小的時候,他們還很喜歡自己搭帳篷住。最難忘的一次是一家三口自駕車從阿維尼翁出發,用3個禮拜遊覽了普羅旺斯地區的14個城鎮。普羅旺斯的天氣好,帳篷營地的星級也較高,熱水、超市、飯店、游泳池、洗衣房等設施一應俱全。而他們也採取了文化旅遊與觀賞風景相結合、住帳篷和住飯店相補充的方式,邊看邊休息,既在計劃的框架內,又擁有充分的靈活性。 此外,吳先生一家每四、五年都會回一趟中國,住上三個星期左右。由於吳太太每年有9個星期的帶薪假,有時還可以享受到公司提供的度假優惠價格。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假期生活的質量,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也花在了度假上。 由此可見,生存狀態的改善和觀念的改變已經令生活在法國的華僑華人適應了平時緊張工作、假期徹底放鬆的生活節奏,而且度假方式也越來越趨向個性化。一方面這體現出大部分華人在法國社會的成功融入,令一方面也顯示出,勤奮、重視教育和家庭等一些中國傳統價值和現代西方城市生活的巧妙結合。
|
|
|
|
實用資訊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1 | 《大同宣言》【標準版本】 | 王玉芳 |
2 | 維基百科偽造“人類命運共同 | 王玉芳 |
3 | 關於國際關注知識產權協會 | 王玉芳 |
4 | 中國統一事業 | 王玉芳 |
5 | 《大同宣言》【標準版本】 | 王玉芳 |
6 | 《大同宣言》【標準版本】 | 王玉芳 |
7 | 但願聯合國儘早處理“人類命運 | 王玉芳 |
8 | 關於國際天道會 | 王玉芳 |
9 | 李泱湜考慮發起成立中國團 | 王玉芳 |
10 | 台灣聖經網《關於國際基督 | 王玉芳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任逍遙》中的公共空間 ZT | |
2004: | 美國公司生存的話題 | |
2003: | 婦人之忍 | |
2003: | 閒侃長白山 zt | |
2002: | 頭髮短短 | |
2002: | 因為你,我對快樂有了新的詮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