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閒話勞動節
送交者: 黃楊 2005年09月03日18:24:06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每年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是美國的勞動節 (Labor Day)。這是個聯邦法定節日,全國放假一天,向美國勞工表達敬意。

美國人往往把勞動節當作夏天假期的結束。過了這個節,歇了一暑假的學生得收了玩兒心回學校踏踏實實上課,給資本家打工的白領藍領們也不得不暫時告別時常有假的夏天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重新開始每天上班的緊張生活,下一個假日要熬到十一月底的感恩節。因此,每逢勞動節,很多美國人都想方設法地在這次假期中好好玩一通,過把癮就老老實實上班。

還有一個勞動節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也發源於美國。“五一”在中國是個大節,但是,美國老百姓很少有人知道還有這麼個節,儘管它和美國工人運動有着歷史關聯。兩個勞動節誕生的歷史分別代表近代工人運動的傾向和所走得不同道路。

勞動節是近代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按說,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但是,由於上層建築未作相應調整,使得勞動者的生活狀況反而進一步惡化了。在農業社會中,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沒有拖拉機收割機,化肥農藥,咱用驢馱馬拉,大糞苗莊稼,全是綠色食品。雖然產量不高,但避免了大量浪費。除了趕上天災人禍,農民的小日子過得還挺滋潤。干農活累是不假,但人為延長工時是不常見的,怎麼着天黑了也幹不了活了吧。因此,就沒聽說過歷史上有什麼要求縮短工時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農民運動。

自打歐洲率先進入工業社會後,情形就大大改觀了。就作為廣大勞動者的工人階級而言,勞動強度和長度都有了大幅度增加,快樂程度卻一個勁兒下降。工業革命早期的工人每天工作14至16小時是常事,有時甚至18小時。那人都頂得住嗎?您別急,有咖啡呢。新引進的咖啡不是把啟蒙運動知識分子喝得睡不着覺,經常聚在一起整出點兒現代主義嗎?資本家說了,咱也號召工人喝咖啡,少睡點兒覺多幹活兒。要不是每天大口罐咖啡,天天站機器邊上十幾個小時機械地幹活兒,不打盹兒才怪呢!所以,有歷史學家說咖啡促成了工業革命,進而改變了世界歷史。

工業革命是靠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完成的。按說,工人幹活兒時間長了,應該多掙點兒,日子好過點兒不是?非也!活兒幹得越多日子越難過。為什麼呢?對這種社會現象,馬克思在圖書館裡琢磨了很長時間,終於找出了答案,這叫勞動異化。他老人家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現象,就是勞動異化。“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係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係。……工人在他的產品中的外化,不僅意味着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勞動作為一種異己的東西不依賴於他而在他之外而存在,並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意味着他給予對象的生命作為敵對的和異己的東西同他相對立”。所謂的“異化”就是適得其反。馬克思是學究,話說得滴水不漏但有些繞口,勞動異化說白了就是,你幹活兒越多越沒好兒。那不干還不行嗎?不行,不幹活兒,吃什麼?

美國的工業革命晚於歐洲,但性質沒什麼區別。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儘管十小時工作制在1840年獲得了法律上的承認,但事實上工人被迫長時間工作的現象仍然非常普遍。看過卓別林的電影,您就能了解到在生產線上美國工人是怎麼幹活兒的。雖說咖啡提神兒,老這麼幹誰也受不了。咱工人也是人,不能老叫資本家隨便捏鼓不是?機器老轉,咱不也得跟着轉嗎?得,咱就叫它接長不短地停停,人也就勢歇歇。於是,破壞機器的事兒就經常發生了。您瞧,這又是一種“異化”。可老這麼偷偷摸摸地干破壞機器的事也不是常事,咱得名正言順的少幹活兒才行。

除了破壞機器,那就是要求資本家減少工時。個人公開向資本家提這種要求,弄不好飯碗砸了。不是說團結起來力量大嘛,那咱們組織起來,一塊兒跟資本家干。您看人家歐洲工人,早就玩兒起工會來了,咱得跟人家老大哥學呀。誰出面?總得有挑頭兒的吧?您別急,有了條件和氣氛,挑頭兒鬧事的人從來不缺。

一八四八年歐洲各國革命失敗後,大批歐洲革命者避居到美國,其中就有馬克思的戰友約瑟夫.魏德邁。老魏是搞工運的行家,1851年移居紐約,來了之後就沒閒着,立馬組織了一個“無產者同盟”。後來,又跑到芝加哥,號召美國工人進行階級鬥爭。1852年,德國著名的社會主義者左爾格也來到紐約,又搞組織又辦報,魏德邁和左爾格組織的工運團體後來發展成第一國際美國支部,再後來就成了社會主義工黨的核心。那時候社會主義思想忒受工人群眾歡迎,這就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而,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美國,工會像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罷工遊行時有發生,工人運動的主要目標就是縮短工時,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

勞動節的起源並不是人們現在所說的是為了向勞工表達敬意,而是勞工拼死拼活爭出來的,是美國工人要求縮短工時,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罷工遊行的紀念日。美國勞動節的設立是十九世紀社會主義思想在美國廣泛傳播,工會堅持不懈地組織工人為自身權益而進行鬥爭的產物。說起勞動節,有兩個人需要特別提起,一個是皮特.邁柯奎爾(Peter McGuire), 另一個是馬修.邁奎爾(Mathew Maguire)。

長期以來,皮特.邁柯奎爾(1852 -1906)一直被認為是勞動節之父 (the father of Labor Day)。邁柯奎爾是個在紐約出生的愛爾蘭移民後代,從十一歲開始就當童工幫忙養家,今兒給人擦皮鞋,明兒給人刷房子,反正是什麼活兒都干。到了十五歲,才在一家鋼琴作坊里學徒,好歹學門手藝。甭瞧這個愛爾蘭紅毛小子沒念過幾天書,幹完活兒卻經常往工會辦的夜校跑,既掃了盲,又學到了革命理論,還結識了薩繆爾.甘普斯(Samuel Gompers), 此人後來成了美國勞聯主席(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從在夜校學到一些社會主義理論,本來就能說會道的邁柯奎爾很快在工運中成長為一個非常活躍的宣傳鼓動家。剛剛二十出頭,邁柯奎爾在工運中就已經暫露頭角。1874年,邁柯奎爾參與創建社會民主黨(即後來的社會主義工黨)。為了落實黨的基層建設,他跑遍全國各地,到哪兒都極力鼓動工人組織起來,號召工人為了自己的權益而鬥爭。

1877年,邁柯奎爾把家搬到聖.路易斯(St. Louis),在密蘇里州議會的支持下,參與創建了美國第一個勞工統計局,並被任命為該局副主任。才二十多歲的人,就弄了個高幹噹噹,多少有點兒被招了安的勁頭。但是,他所接受的社會主義思想最終還是占了上風,認識到自己不能脫離工人群眾,要把一生獻給工人運動。於是,他在1879年毅然辭職,重出江湖,繼續搞他的工運。

復出後的邁柯奎爾在聖.路易斯組織起木工兄弟會,這個組織沒少幫木匠們增加工資,一來二去,這個木工兄弟會名聲遠播。邁柯奎爾趁熱打鐵,號召全國木匠組織起來,美國各地的木匠一聽是邁柯奎爾在那挑頭,沒得說,咱干!1881年,木工兄弟聯合會在芝加哥莊嚴宣告成立,他在會上當選為總書記。同年,他又發起成立美國行業組織和工會聯盟(the Federation of Organized Trades and Labor Unions ),即美國勞聯(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的前身。

邁柯奎爾是那種老想幹大事的人。要說搞工運,聖.路易斯這個城市在那時還真是小了點兒。現在都是全國性的工運領袖了,還在這兒窩着,有點兒委屈,也不利於開展工作呀?得,趕快回紐約,那地方是咱老家,人頭熟,又是大城市,折騰得開啊。於是,在1882年,邁柯奎爾把木工兄弟聯合會的總部移到了紐約。到了紐約後,他立馬投身到爭取八小時工作日的鬥爭之中。1882年5月18日,在紐約中部地區工會的一次會議上,邁柯奎爾號召工人在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在紐約城裡搞一次節日遊行,以壯大工運的聲勢。

這次遊行實際上是在9月5日星期二舉行的,主辦單位就是紐約中部地區工會。參加遊行的工人至少有一萬多人,也有說是三萬多人。絕大部分工人這一天都沒假,很多人還受到警告,如果參加遊行將被開除。但是,想參加的工人都豁出去了,有工會做主,咱自己先給自己放一天假,看你資本家能拿我怎麼樣?於是,大批工人參加了遊行。工人們在遊行時又唱又跳,旗幟鮮明地高喊“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娛樂!勞動者創造全部財富!”遊行之後,沒搞絕食活動,相反,舉行了大型野餐晚會,還放了焰火。用這種過節娛樂方式向資本家示威,向社會顯示工人階級的力量證明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它比那些造成流血衝突的示威可能效果會更好。

有了這第一次遊行,以後每年遊行都沒斷過。第二年,紐約中部地區工會就號召全國其他城市也都在這一天舉辦遊行活動,逐漸得到響應。到1885年,遊行開始得到官方支持;1887年,俄勒岡州率先承認勞動節,並將其定為該州節日。以後幾年中,科羅拉多,麻省,新澤西,紐約等州也跟着承認並慶祝勞動節。到1894年,已有23個州立法設立勞動節。同年6月28日,美國國會通過立法,將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定為勞動節,向勞工表示敬意。

皮特.邁柯奎爾同樣被人視為“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創始人。雖然,工會方面在組織工人遊行的問題上取得進展,並且造成了一定聲勢,但是,距八小時工作制目標的實現尚有很遠的路程。其實,美國國會早在1868年就通過了八小時工作法案,可是,當時的阿瑟總統就是不簽署。邁柯奎爾算是看出來了,指望政府實現八小時工作制算是沒戲了,咱得自己把這事折騰成。1884年,邁柯奎爾領導的木工兄弟聯合會代表團在參加美國行業組織和工會聯盟大會上呼籲把1886年5月1日這一天當作自我實現八小時工作日的日子,並在這一天舉行大遊行。這個倡議得到廣大工人群眾的熱烈響應。

1886年5月1日,美國全國各地超過十萬人舉行“五一罷工大遊行”,不幸的是,這次罷工遊行在部分地區出現失控,爆發流血衝突,給日益發展的工人運動造成嚴重打擊。這次遊行的中心是美國工業革命的心臟地區--芝加哥,參加的什麼人都有,有不同傾向的工會,有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當然,也有乘機鬧事的。聽說工人要遊行,芝加哥工商俱樂部還專門籌集了2000美元買了挺機關槍來保衛其所屬的商業區。瞧着勁頭兒,是非出事不可。

當天,芝加哥四萬多工人罷工走上街頭,還好,沒出事,還很有成果。勞工新聞記者約翰.斯文頓在5月2日的報道中說,“八小時工作制正在誕生,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不過,他有點兒高興得過早了。有些資本家答應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有些資本家則不買賬,勞資雙方出現僵局。5月3日,罷工工人在麥考密克收割機械廠集會聽取無政府主義領導人物奧古斯特.斯拜斯(August Spies)演講時,與警察發生衝突,導致警察開槍,打死四人。能不報仇嗎?第二天,這些人在草市廣場集會,警察如臨大敵,密切監視,結果,有人沖警察扔炸彈,當場炸死一名警察,受傷的警察有七十多個,送到醫院後又死了六個。警察再次向集會人群開槍,至少又有一人被打死。同一天,北芝加哥軋鋼廠也發生血案,9名示威者被槍殺。

這顆炸彈不單把警察炸得稀里嘩啦,而且,還把如火如荼工人運動的根基炸得粉碎。飽受80年代經濟危機之苦美國民眾對工會運動給與極大同情和支持。但是,這一事件使激進的工會組織—勞工騎士團名聲掃地,不久,堅持體制內改革的美國勞聯正式成立。作為美國勞聯的共同創辦者,邁柯奎爾和他的哥們兒,勞聯主席薩繆爾.甘普斯(Samuel Gompers), 就成了工人運動的主導人物。

儘管左翼激進主義派別在美國工人運動中逐漸式微,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則將芝加哥的罷工流血事件視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的重大里程碑。1889年7月,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做出決議,將每年的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以紀念工人階級的覺醒和進步,讓這一天成為全世界勞動者歡慶的節日。此後,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都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

邁柯奎爾在美國勞聯成立後,仍然牢牢把着自己一手創建的木工兄弟聯合會的大權,並將其作為自己的嫡系部隊在工運戰場衝鋒陷陣。芝加哥事件後,在由勞聯發起的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鬥爭中,他每每事必躬親,並且成果顯著。1890年,他領導的木工兄弟聯合會罷工運動使一大批木匠八小時工作的權利。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邁柯奎爾本人也遇到了異化問題。到90年代,由他親手創建的木工兄弟聯合會作為一個日益壯大的工會組織發展到尾大不掉的地步,最後他本人於1902年被踢出木工兄弟聯合會的領導層,沒過幾年,邁柯奎爾鬱鬱而終。

另一個和勞動節密切相關的人是馬修.邁奎爾(1855 - 1917),他是1882年第一次勞動節遊行的實際組織者。時任新澤西皮特森地區機械鐵工工會負責人和紐約中部地區工會書記的邁奎爾是負責遊行事務委員會的主席,所有遊行的具體事宜,如與各工會組織協調,設計遊行路線,安排遊行內容,邀請有影響的人物參加遊行,給工人發通知,等等。。。連遊行時邁奎爾和夫人都乘坐馬車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排帶頭。後來,這位勞動節第一次遊行的實際組織者卻好像被歷史遺忘了,勞動節的所有榮譽都給了邁柯奎爾。

隨着上世紀六十年代修正主義學派在史學界的影響日增,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重新評價甚至翻案之風也刮到工運史研究領域,為馬修.邁奎爾報打不平的人亦日漸增多。1968年,國際機械師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chinists)率先對勞動節歷史提出質疑,該協會1968年9月5日出版的《機械師》刊出頭版文章,要求承認馬修.邁奎爾為勞動節創始人。

緊接着,在下一次國際機械師協會的年會上,當時的美國勞工部部長魏勒.沃茲(W. Willard Wirtz)向與會代表宣布,“從勞工部的角度來說,誰是勞動節之父是毫無疑問,那就是機械師馬修.邁奎爾”。

其實,有關勞動節之父的疑問老早就有人提了出來。1894年,當克里夫蘭總統宣布他將把簽署《勞動節法案》所用的筆作為紀念品贈給美國勞聯主席薩繆爾.甘普斯的時候,新澤西的《皮特森晨號報》就在7月2日以“榮譽應該屬於誰?”為題的社論中指出,“這支紀念筆應當給予我們市的市議員馬修.邁奎爾,他才是作為節日的勞動節無可爭議的創始人。”這篇社論還索性將馬修.邁奎爾稱作“勞動節之父”。

為什麼後來馬修.邁奎爾在美國工運史中湮沒無聞呢?主要還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據歷史學家莫瑞.祖考夫(Murray Zuckoff)的研究,馬修.邁奎爾是個“深受馬克思思想影響的社會主義者,一個特殊類型的社會主義者”。如果他生活在現在,可能就是個共產黨員。

馬修.邁奎爾不但熱衷於工會事務,而且還積極投身政治活動,他當了不少年的皮特森市議員,還在1896年競選過國家社會主義工黨的副主席。您瞧人家皮特.邁柯奎爾,雖然也有社會主義理想,早年也和左翼政黨摻合過,但是後來,一門心思就是搞工會,而且,他的工會還是具有保守色彩的美國勞聯這一支。沒事兒的時候人家大碗喝酒,雖說落了一個酒鬼的名聲,那只是個人小節不是?所以,克里夫蘭總統簽署《勞動節法案》的時候,站在總統旁邊的不是馬修.邁奎爾而是皮特.邁柯奎爾。

馬修.邁奎爾就不一樣了,思想另類,想用你都不放心。他的社會主義傾向令美國社會的統治階級及其在工運領導層中的支持者們望而生畏,因此,當他們準備設立勞動節,需要找個人來當勞動節之父的時候,自然先淘汰馬修.邁奎爾這樣的人,而皮特.邁柯奎爾就比較符合他們的要求。

到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工會在美國政治生活中已然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一個利益團體。1893年,克里夫蘭總統剛剛派軍隊鎮壓了芝加哥工人罷工,轉過年來幹嗎痛痛快快地簽署《勞動節法案》呢?不就想着從工人那裡拉點兒選票嘛。以薩繆爾.甘普斯和皮特.邁柯奎爾為領袖的美國勞聯在1886年成立之初,就宣布其領導的工人運動不破壞社會制度,就是以罷工為武器要求改善工人的工作狀況。美國勞聯利用現存制度為自己謀福利的戰略顯然比激進工會欲以對抗手段達成自己目的的做法更為有效。

如果說早期美國工運主要以罷工為武器來爭取工人合法權益的話,那麼,後來美國勞聯就逐漸學會並熟練運用利用自己作為利益團體的資本—手中的選票,來影響政治人物為工人的利益服務。經過工會組織的無數次罷工,美國政府已經制定了相對完整的保護工人利益的法律。今天,勞資糾紛大多不必通過罷工的方式,而是通過談判,妥協等和平方式在法律框架內來解決。工會作為民主政治制度中的一個利益團體,在社會生活中影響愈來愈大。現在,每年美國勞聯產聯開年會的時候,總統都要前去講話,已成慣例。

美國政府之所以選擇9月第一個星期一而不選擇5月1日作為勞動節,就是因為這兩個日子代表着不同的意識形態和解決勞資關係的不同方式。主流社會的精英們允許,甚至同情工人運動,但是,他們對否定現存政治制度的意識形態和革命運動則非常不感冒。在工人運動風起雲湧的當時,除了對大規模的工人罷工進行鎮壓外,國會對工人的處境多少還是同情的。給工人整個節過,是順水人情的事兒,但說什麼也不能把五一當成勞動節吧,那不是成心讓工人群眾跟咱記仇不是?

把1882年紐約那場遊行集會的日子定成勞動節,是個好主意。那一天當勞動節來慶祝,可是你們工會自己提出來的。即使你喜歡刨根問底,那一天給你的印象也不太壞,雖有勞資關繫緊張,但無正面衝突。遊行野餐像過節,應該讓工人記住這樣的場面。而1886年5月1日罷工遊行而引發的芝加哥流血事件,則是一種危險記憶 (dangerous memory),咱最好少提這碼事,讓它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得愈快愈好。

現在看來,對歷史的選擇性記憶比當時對工人運動實行分而治之的策略更為有效,要不然為什麼很多美國人都不知道五一國際勞動節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阿爾傑農.查爾斯.斯溫伯恩:一個孩子的
2003: 空谷幽籃——我們心中永遠的杜憲
2002: 童話:國際象棋
2002: 小說: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