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羅馬人的故事 - 第一次布匿戰爭 (上)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07月14日15:45:36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一 戰神之子
西西里島位於地中海的中心,在意大利半島皮靴尖頂。地中海以此為中心,東面是東地中海,西面是西地中海。

公元前六世紀時,西地中海的希臘人和腓尼基人爭先恐後地向外移民,形成了海外殖民浪潮。經過幾個世紀的較量,希臘人終於將腓尼基人的勢力逐出了東地中海。腓尼基人則在西地中海一枝獨秀,其中以迦太基的勢力最為強大,他們的勢力遍布地中海南岸和西班牙沿岸。當亞歷山大大王遠征的時候,位於現在中東地區的腓尼基人為了逃避戰火,紛紛攜帶家產和資金逃往迦太基。當時的迦太基因此充滿了活力,新移民的大量湧入使許多當地的黑人原住民不得不向內陸遷移,不少人淪為迦太基人的奴隸。隨着東西兩大勢力的不斷發展,他們之間的衝突也日益加重,首當其衝的當然是位於兩大勢力交界的西西里島了。

公元前三世紀時,東西兩大勢力已經各自在西西里島上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希臘人以敘拉古為代表,占據了東西西里島;而迦太基人則在以利利俾為基地,在從希米拉到赫拉克里亞一線以西建立了穩固的勢力。一山容不下二虎,兩者在西西里島上或明或暗,時冷時熱地較量着。雙方都明白,他們遲早會面對最後的決戰。

雙方在熱戰時都使用僱傭兵作戰,一旦戰事告一段落,又會遣散這些傭兵。敘拉古為了與迦太基作戰,曾經從意大利各地招募了一些驍勇善戰的僱傭兵,這些傭兵不但能攻善守,而且自視頗高,還給自己的軍團起了個驚天動地的名字--瑪美提,就是“戰神瑪爾斯之子”的意思。公元前289年,敘拉古象以往那樣解散了這些傭兵,讓這些戰神之子解甲歸田。可是這些僱傭兵就是靠戰爭吃飯的,沒了戰爭也就等於失業,而且許多傭兵是因為在本地犯了罪才投入這個賣命的行業的,所以也回鄉歸田不得。於是有一些不願意老老實實下崗的僱傭兵就組織起來,四下打劫為生。公元前288年戰神之子瑪美提攻克了西西里島東北角的麥散那,並以此為根據地,從敘拉古的勢力範圍里漸漸奪去了西西里島東北部的控制權。

敘拉古面對迦太基和瑪美提的兩面困擾陷入了苦戰。公元前278年,敘拉古向正在羅馬征戰的皮魯斯大王求援。皮魯斯大王用了三年的時間收復了西西里島的大部分,但苦於沒有海軍而無法與西地中海的海上霸主迦太基在海上爭鋒,所以始終無法拿下迦太基在西西里島西端所建立的要塞利利俾。當然,迦太基也暫時無力在陸地上與皮魯斯爭鋒。皮魯斯離開西西里後,迦太基的勢力又開始向東蠶食,麥散那的瑪美提依舊不斷從北向南擴大自己的領土。實力還不足以與迦太基正面對抗的敘拉古決定先平定內亂,於是開始集中力量圍剿瑪美提。經過數次苦戰,公元前265年,敘拉古的希耶羅統兵在麥散那南面的龍崗奴斯河大破瑪美提,收復了大片失土,迫使這些戰神之子退守麥散那一城。希耶羅也因此被擁戴為敘拉古王。希耶羅乘勝進擊,兵臨城下,將麥散那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準備一舉解決境內的叛亂。

瑪美提軍團見大事已去,破城勢在難免,而且深知破城之後自己所面臨的下場,也知道這時求神不如求人,於是緊急向敘拉古的夙敵迦太基求援。迦太基的海軍艦隊早就在麥散那西北的伊奧利亞群島待命,監視着長年的夙敵敘拉古的進軍情況,他們當然不希望敘拉古平定西西里東部,然後沒有後顧之憂地與自己開戰。所以接到瑪美提的請求後,迦太基大喜過望,希望以此在西西里島的東北角建立第二基地,從而形成犄角之勢,從東西兩面壓迫敘拉古。於是迦太基的艦隊立即起錨南下駛入麥散那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軍隊投入了麥散那。沒有制海權的敘拉古眼睜睜地看着迦太基軍從海上登陸,受盡魚翁之利,把希耶羅氣得七葷八素。可是自己的實力還實在無法與之抗衡,只好憤憤地撤兵解圍,退回了敘拉古。希耶羅前腳退兵,迦太基隨後就將希耶羅毫不容易才從瑪美提軍團手中奪回的丁達里斯也占領了。

瑪美提人看着敘拉古退了兵還沒有來得及高興,就發現自己是前門送走了狼卻從後門引進了虎,把自己從危險中解放出來的迦太基根本沒有絲毫要離開的意思,反而不斷地擴展勢力,一副這次來了就不走啦的架勢。雖然迦太基人幫助自己趕走了敘拉古是值得感謝的,可是一向逍遙慣了的瑪美提軍團卻十分不願意失去自製權。明言要求迦太基離開吧,一是人家不一定肯走,二是自己的主力已經在龍崗奴斯河被敘拉古殲滅,說起話來沒有說服力,一旦對方翻臉,自己也沒有本錢去強制對方,反而有可能會被趕出麥散那。猶豫再三後,瑪美提人決定再找一支解放軍,把自己從自己的解放者迦太基的手裡再解放一次。離麥散那最近的大國非羅馬莫屬,而且羅馬對待盟國的寬容態度也是遠近聞名的,有些盟國甚至得到了完全的羅馬市民權,他們的成員可以投票選舉羅馬的官職也可以參加競選。不管是否得到了完全的市民權,羅馬的盟國都享受着高度的地方自治,羅馬幾乎不去過問盟國的內部事務。於是瑪美提人派出了使者前往羅馬,一面向羅馬求援,一面向羅馬表示願意加入羅馬同盟。

二 羅馬出兵

一般來說羅馬總是歡迎一個新的城邦加入羅馬同盟的,以為增加盟國數量會減輕羅馬和羅馬盟國的兵役負擔。但是這次羅馬元老院面對麥散那使者的請求卻相當為難,他們憑着長年的經驗認為此事相當複雜,匆忙派兵海外,凶多吉少。與元老院的慎重氣氛相反,市民的反響異常熱烈,主戰派占上風。到底出兵與否,雙方爭持不下。

出兵慎重派認為,如果答應援助麥散那,就有可能與迦太基發生衝突,而羅馬與迦太基的關係雖然算不上親密無間,卻也可以說有淵遠流長合作關係。雙方可是簽定過三個聯合公報(條約)的呀。第一個簽定於公元前508,第二個在公元前348年。迦太基在這兩個條約里也是承認了在拉丁姆地區的事務是咱羅馬人的內政,不會插手干涉。而那第三個條約,更是加入了相互支援的條款,規定如果一方受到攻擊時另一方在接到請求時應提供相應的支援。條文明確地規定,羅馬需提供陸軍而迦太基則提供海軍和步兵的海上運送,費用則由被援助的一方承擔。可見羅馬與迦太基是戰略夥伴關係,這麥散那的請求答應不得。

主戰派則說,別逗了,那三個聯合公報可是不平等條約。人家迦太基一開始就禁止羅馬在非洲和撒丁島進行任何貿易活動,這可是貿易壟斷。等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站穩了腳,他們立刻就在第三個條約里加入禁止羅馬在南西班牙活動的條款。今天我們還能夠在西西里島來去自由,不就是因為迦太基還沒有完全控制西西里島麼?如果羅馬不去援助麥散那,等到迦太基南北夾擊將敘拉古給滅了,羅馬就會被禁止登陸西西里島了,就象他們禁止羅馬人到非洲、撒丁和西班牙活動一樣。

慎重派說,唉,我們也知道那個條約是不大平等,咱羅馬當時不是還沒有能力去搞什麼進出口貿易嘛,非洲西班牙什麼的遠着吶,讓你去你也找不到北啊。可是如果羅馬答應了麥散那的請求,這萬一跟迦太基打起來,咱的實力和迦太基一比可忒單薄了,特別是海軍。人家迦太基平時沒事都有好幾百艘戰艦,那都是三列五列的大型艦。西邊這片大海,就是人家的後院池塘,就連把波斯帝國打得落花流水的希臘也不敢過來招惹他們。羅馬別說三列五列的戰艦一艘沒有,就連舢板級的軍艦也沒有。沒有海軍想打贏迦太基可沒那麼容易呀:相當年皮魯斯大王多麼會打仗,勢如破竹地占領了大半個西西里島,卻硬是攻不下迦太基的利利俾是為什麼?不就是因為沒有海軍嗎?這還不算,咱可是連運輸船都沒有的,怎麼把軍隊送過海峽?

主戰派辯道,你這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不就是運輸船嗎,坎佩尼亞和南意大利的城邦有的是商船,還象以往那樣去借一些不就行了。那麥散那處在西西里島的東北角,與意大利最南端的大城邦利吉姆(Rhegium)隔海相望,海峽最窄處僅僅有3公里,說話間就是個來回,把軍隊送過海峽有何難哉!再說了,羅馬又不是去和迦太基宣戰,只是去保護盟友嘛,麥散那雖然有迦太基的軍隊,可還不是迦太基的地盤,那是人家麥散那請我們羅馬人去的,關迦太基人什麼事?大家商量商量,尊重一下麥散那人的選擇權,這仗未必就真的打得起來,要海軍何用?可是如果我們不去幫助麥散那,那麼以後還會有人依靠羅馬嗎?而且,唇亡齒寒,麥散那一旦失手,羅馬便會失去任何緩衝地區。麥散那海峽最窄處不過3公里,對羅馬人來說或許是個問題,對迦太基來說,也就是一小河溝而已,隨時都可以跨越。到那時再想動手補救就為時已晚了。

還有一些有私心的舊貴族派閥也反對出兵。隨着羅馬疆土的拓展、經商的騎士階層的壯大和平民參政權的擴大,這些祖上出身農民的貴族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每一次戰爭都會湧現一批戰功卓著的平民階層和騎士階層的執政官,按羅馬法律,他們在卸任後都會自動成為羅馬元老院議員,這些都是那些舊貴族們所不想見到的。他們的理由是,意大利地大物博,有的是空地等待開墾,大家明明可以安居樂業,為什麼非要到海外去流血呢?

在當時的羅馬市民中,善於經商的坎佩尼亞人開始多過原來的羅馬農民,他們在與海外的貿易往來中致富,給迦太基人獨霸西西里對這些人來說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所以他們是出兵支持派。南意大利的大希臘城邦加入羅馬同盟的時日尚淺,可他們與西西里島的貿易關係卻是淵源流長,他們在期待和觀望,期待羅馬出兵保護自己在西西里島的貿易權益,同時也抱有腳踩兩隻船的態度,如果西西里歸於迦太基控制之下時也好有個退路。

面對複雜的形勢,元老院舉棋不定。可是羅馬平民的熱忱卻日益高漲。這時的羅馬平民在經過長期的抗爭和努力已經有了相當多的政治權力,公元前285年前後,羅馬的平民會議已經有了完整的立法權。這一權力原來是由元老院提案,平民會議投票批准而得以實現的。而現在,平民會議不但有權批准法案,也有權提案。自從二十年前擁有了這項權力以來,平民會議還從來沒有動用過它。現在,面對元老院的猶豫,羅馬市民們準備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力了。在保民官的召集下,羅馬平民會議討論了當前的局勢,提出並通過了接受瑪美提的加盟申請,羅馬元老院也接受了既成事實。當年的執政官阿匹烏斯•克勞狄被派往麥散那與有關方面交涉,當然羅馬元老院沒有忘記戰爭的可能性,所以同時讓他帶領兩個軍團前往,說是增強執政官的發言權。

平民會議沒有想象到這是戰爭的開始,但是,羅馬已經邁出了通往戰爭的第一步。

三 渡海

執政官阿匹烏斯是當年威名鼎鼎的瞎子阿匹烏斯的侄子,其武勇的性格果斷的判斷力與當年的老阿匹烏斯不相上下。雖然平民會議賦予他的任務不是與迦太基開戰,而是與瑪美提和迦太基商量瑪美提的加盟事宜,但是阿匹烏斯認為要想從迦太基手裡拿回瑪美提,和和氣氣的商量那是沒門的。沒有戰爭的準備便沒有和談的希望,而戰爭則是兵貴神速,阿匹烏斯當機立斷,命自己的將官蓋烏斯•克勞狄先帶領先頭小部隊,乘船沿意大利半島西岸南下,自己則隨主力沿羅馬大道前往利吉姆。

當蓋烏斯驅使幾艘借來的運輸船抵達利吉姆外海時不禁大驚失色,因為他發現迦太基的大艦隊已經停泊在西西裏海峽上了,那真是旌旗林立,盔明甲亮。高大的五列戰船上配有巨大的強弓硬弩投石器,用大艦巨炮來形容最為恰當不過。相比之下蓋烏斯的幾條小船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裝備上都是太可憐了,蓋烏斯怎敢冒險渡海?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先駛入利吉姆港。

到了傍晚,蓋烏斯帶着幾個貼身的衛兵,在暮色的掩護下,乘坐一條小舢板渡過了西西裏海峽。在麥散那港口,他設法與瑪美提人取得了聯繫,向他們傳達了羅馬接受麥散那為羅馬同盟國的決定,並保證麥散那的自由自治權。瑪美提人當然萬分感激,表示一切唯羅馬的馬首是瞻。

在確認了瑪美提的態度後,蓋烏斯認為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麥散那了,於是他返回利吉姆,命羅馬軍渡海。不幸因為不了解海流走向和氣候的變化,在渡海時遭遇風浪的襲擊,羅馬軍的船隻被衝散,一部分被吹回利吉姆,其餘的撞入迦太基的艦隊中被俘。迦太基的海軍提督漢諾似乎不是個有戰略遠見的軍人,他或許沒有看出羅馬人對迦太基威脅,或者根本不把可憐的羅馬船隻放在眼裡。於是,好生款待遭遇海難的羅馬將士,然後連人帶船一併送還利吉姆。漢諾對蓋烏斯表示,希望羅馬人遵守兩國之間的三個聯合公報,停止任何敵視迦太基的行為。蓋烏斯將人船收下,臉一翻,斷然拒絕了迦太基海軍提督漢諾的請求,表示麥散那已經和羅馬結為同盟,幫助盟友是羅馬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和義務。漢諾聞言大怒,揚言道只要有我在此,羅馬人就別想在地中海里洗手!

吃一塹長一智,蓋烏斯這次已經知道海水的流向和風向,再次趁夜色的掩護,巧妙地避開了迦太基的艦隊,成功地抵達了麥散那。在麥散那碼頭,蓋烏斯召集瑪美提人聚會,並讓他們去請在麥散那城內要塞駐紮的漢諾參加。漢諾不知是詐前來赴會,一進會場就被羅馬軍拿下。蓋烏斯對漢諾說,麥散那已是羅馬的盟友,他們要求得到羅馬的保護,請迦太基尊重瑪美提人的選擇,老老實實的撤出麥散那,以免雙方傷了和氣。漢諾一是寄人籬下不得不低頭,二是自己沒有接到可以與羅馬人開戰的命令,因為羅馬還算是迦太基的友好國家,不請示迦太基元老院,此等國際大事實在難以獨斷,所以同意撤出麥散那。

當這個消息傳到迦太基,元老院大為震驚。因為歷經數百年的苦心經營,眼看就要達到獨霸西西里的目的,怎知卻被羅馬人橫插一槓,得盡了魚翁之利,這口起如何咽得下去?於是給漢諾一個背叛國家利益罪,立地處斬了。為了挽回局勢,迦太基元老院立即派自己最可靠的將軍韓弩前往西西里島。漢諾和韓弩兩人同名,都叫Hanno,為了避免混亂,有意將之譯成不同的名字,這也是中文的好處。

韓弩帶兵火速趕往西西里,在利利俾登陸。韓弩是個優秀的軍人,他知道整個西西里島對迦太基的價值,在利利俾登陸後,他馬不停蹄的沿海岸線北上,迅速抵達並控制了索羅斯,然後沿西西里島的南北大道南下直達阿格里根坦,並在那裡的要塞配置了守備軍。如此一來,韓弩不但控制了縱貫西西里島的南北大道的兩個進出口,而且阿格里根坦還是西西里東西要道的起點和西西里南岸的沿岸道路的中點,從這裡經西西里島的中心恩那可直達西西里東岸的卡塔那(Catana),據此便進退自如,於是全西西里島盡在韓弩的掌控之下了。在阿格里根坦,韓弩遇見了希耶羅派來的使者。

對於希耶羅來說,羅馬人進駐麥散那是干涉了他的統一大業的。而迦太基也絕對不會善罷甘休,兩強一旦交火,自己的領土便是戰場。既然無力獨自與任何一方抗衡,不如投靠強者,以換取自己的領土完整。希耶羅左看右看都是覺得迦太基的實力強大一些,於是派出使者,希望與迦太基結盟,想等到統一大業實現,實力得到加強後,再設法與迦太基抗衡。對於韓弩來講,當面最緊要的是將羅馬人趕出西西里,以免他們獲得魚翁之利。而羅馬以其陸軍聞名天下,自己獨力與兩個羅馬軍團作戰,的確勝負難料,不如聯合希耶羅先對付羅馬強敵,回頭再慢慢料理希耶羅。於是往日的夙敵握手言歡,商定希耶羅由南向北,韓弩由西向東,在陸地上包圍麥散那,同時,韓弩的艦隊在海上封鎖圍困麥散那,並防止羅馬軍團渡海。

正當韓弩忙於在西西里西部布防時,阿匹烏斯帶領的兩個羅馬軍團已經抵達了利吉姆,他從意大利的沿海城邦那裡徵得了渡海所需的船隻,根據蓋烏斯提供的情報,等到風調水順,乘着夜色的掩護,全軍一舉渡過了西西裏海峽。迦太基的艦隊發現羅馬軍的渡海動向時已經無法完全阻止他們了。迦太基的艦隊試圖追擊,雙方只有短促的接戰,損失微小,有一艘迦太基戰艦過於勇猛,直追入麥散那港內,反而被羅馬軍俘獲。韓弩到也不認為是什麼大事,因為他已經在陸海兩面布置妥當,只要將麥散那封鎖個水瀉不通,兩個軍團很快就會斷糧。到時便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到達麥散那後,阿匹烏斯立刻派出使者前往迦太基和希耶羅的軍營,向他們表示和平的意願,而自己屯兵麥散那只是應羅馬盟國的請求而已,重申保護盟友是羅馬人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同時向雙方都表示不會干涉他們在西西里的任何事務,尊重並維護他們在西西里的任何權益,等等等等,反正是好話都說了。最後請迦太基和希耶羅雙方退兵,大家免傷和氣。希耶羅當然不能接受這樣的說辭,表示,瑪美提人是叛軍,對他們的征剿是正義所在,理所當然。迦太基也不接受羅馬人的提案,心想要撤軍至少都是大家一齊撤,哪有要我們單方面撤的道理啊。

阿匹烏斯不是那種喜歡談判的人,當他得知第一次的交涉不成功,立即就發兵向希耶羅發起了猛攻,於是第一次布匿戰爭便拉開了序幕。希耶羅的騎兵頑強抵抗,擊潰了羅馬的騎兵。但是當羅馬的重裝步兵陣出現時,戰局發生逆轉。這是希耶羅軍第一次見識羅馬的軍團兵,四排方陣輪番進攻,綿綿不斷,哪象希臘式的方陣那樣,每進攻一次都需要相當一段間隙重整隊形。希耶羅軍傷亡人數轉眼間就直線上升,終於抵敵不住,慘敗潰退,撤回營寨閉門不出了。

希耶羅打點人數,損失過半,看來已是無力再戰。希耶羅開始懷疑迦太基的誠意,本來說好迦太基的艦隊應該阻止羅馬大軍登陸西西里的,羅馬大軍怎麼會突然對自己單獨發起進攻呢?莫非這是迦太基與羅馬人連手設下的圈套?希耶羅越想心裡越發不安,當晚半夜就悄悄地撤離營寨,退回敘拉古去了。

第二天一早,阿匹烏斯發現希耶羅的軍營已空空如野,也不追擊,立即回師撲向迦太基軍。雖然羅馬軍在與希耶羅的戰鬥中也有相當的損失,但依然與迦太基軍展開了互不相讓的激戰,雙方都遭受了相當的損失。這時韓弩得知希耶羅軍已經撤退的消息,認為自己無法獨自攻克麥散那,於是下令迦太基軍撤退。羅馬軍兩戰之後無力追擊,聽任迦太基軍揚長而去。

麥散那的危機解除,羅馬人終於在西西里島上站穩了腳跟。阿匹烏斯然後南下,侵入敘拉古的領地,四下騷擾劫掠,希望以此來壓服希耶羅投降。希耶羅則據守敘拉古的高牆之內不出,羅馬軍拿他沒辦法。

轉眼間就到了公元前263年處冬天,在當時的條件下,冬季作戰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冬季是自然休戰期,因此也是羅馬大選的時候。阿匹烏斯回到麥散那,在那裡他留下了一些守備軍後,返回了羅馬。

四 降伏希耶羅

雖然阿匹烏斯英勇奮戰,使羅馬在西西里島上有了立足之地,但羅馬元老院對他還是相當的不滿,因為他們認為阿匹烏斯沒有盡最大努力避免戰爭,而是輕啟戰端,並且迫使羅馬不得不兩面作戰,同時對付迦太基和希耶羅。為此,元老院沒有批准讓阿匹烏斯舉行凱旋式。阿匹烏斯從此就從羅馬政壇上銷聲匿跡了。

一年一度的選舉就要開始,羅馬市內充滿了熱烈的氣氛。在羅馬,除負責人口調查的監察官是任期五年以外,所有的主要官職,國務官、執政官、營造官等等的任期只有一年,在本書的第一卷里我們已經說明了這些官職的職責。有意競選這些官職的人都要向元老院提出申請,在得到元老院的認可後,便正式成為候補人,各自開始競選活動。作為參選人的象徵,他們都身穿白色的長袍,使他們在冬季的陽光下格外的醒目。他們在家中與擁護他們的市民和被護民們商談競選方針和策略,又要去街頭廣場進行演講宣傳自己的綱領,不時還會對適當的階層作出一些甜蜜的保證,以爭取更多的選票。有時他們也會對競選對手發動人身攻擊,以打擊對手的支持率。

這景象看上去除了沒有電視電台等新聞媒體的介入之外,與今天民主國家的選舉並沒有兩樣。不過這些都是的的確確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羅馬的事。這樣的活動在當時的地中海世界裡並不稀奇:希臘人是這樣進行選舉的,迦太基也是這樣進行選舉的,雖然具體的運作方式上各有差異。每每讀到這些歷史,自己總是感慨萬分,要說人類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可真是進步不大。如今雖然有了火車飛機,有了電視電話互聯網,甚至有了長短不等的義務教育,可是我們的選戰手法基本上還是沒有變化的。有些思維甚至還不如古人,比如有人竟會堅定不移地認為,中國的生活水平還不高,所以無法實行民主選舉,只要先把生活水平提高了,民主的時代就會自然到來。要知道當年的羅馬人的生活水平經濟基礎不要說遠遠比不上當今的中國,就連中國的盛唐時代都不如,可是中國並沒有自然地產生民主。其中的原因很是值得深思的。

言歸正傳,到了選舉的日子,有投票權的市民們,不論是出身羅馬,還是其他意大利城市,都紛紛來到位於台伯河畔的瑪爾斯廣場參加投票。這一年榮獲當選的執政官是羅馬的名門貴族發利略家族的阿尼烏斯和出身撒姆尼特平民的奧塔西略。撒姆尼特人曾經與羅馬進行了長達53年的血戰,雙方都為此付出了難以估算的人力物力的損失,只不過十幾年前羅馬才徹底降伏了撒姆尼特人。短短的十幾年後,昔日的敵人現在一介戰敗民族的平民奧塔西略,他不但可以堂堂煌煌地參加競選,而且得到了羅馬市民們的認可,成為羅馬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羅馬人的寬容之心實在是令後世的我們羞愧,記得不久前,有人竟然提議台灣與大陸統一後,可以讓台灣領導人擔任國家副主席一職。這都讓人怎麼說才好呢。

還是回到兩千年多前的羅馬吧。當所有的選舉結束,羅馬人開始了每年都要進行的徵兵活動,羅馬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也由執政官擔任,每個執政官可以帶領兩個聯合軍團,合稱一個執政官軍。每個聯合軍團由兩個軍團組成,其中一個由羅馬市組建,另外一個由羅馬的同盟國提供。如戰爭需要更多的兵力,國務官和曾經擔任過執政官或國務官的人也都可以每人帶領一個執政官軍。羅馬人的軍團組建方式十分别致,也十分系統化,幾乎排除了所有可能的人為干擾。

每年要組建多少個軍團是要看第二年的戰局而定的。公元前264年冬,羅馬決定組建四個聯合軍團以應付西西里的戰爭。為組建四個軍團,羅馬市民集會首先要選出24名軍事將官,其中十名須是27歲以上並有十年以上從軍經驗的人方可參加競選,剩下的十四人條件稍微寬鬆,只要有五年以上的軍隊經驗23歲以上的人就行。選出的24名將官先按的票多寡為序,前四名加入第一軍,其次三名加入第二軍團,再次四名第三軍團,然後三名歸第四軍團。所剩十名將官以年齡為順,最年長的兩位編入第一軍團,其次三位編入第二軍團,再次兩位進入第三軍團,最後三人去第四軍團。至此24名將官的安置完畢,每個軍團六名將官,後來,將官的人數增加到了十人,選舉方式和配置方式基本上相同。

到了指定徵兵這一天,羅馬市三十五個區的適齡男子都紛紛來到卡匹托爾山上的廣場集合。這些人屬於羅馬的有產階級,年齡在17歲到45歲之間。山上的廣場並不大,因此比較擁擠。但訓練有素的羅馬人對徵兵的方式早已習以為常,不少人還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所以整個徵兵過程從來都是進行得有條不紊。來到廣場的市民們熟練地按自己所在的行政區分別集結成三十五群,等候徵兵的開始。

二十四名將官已經按所屬的軍團分成四組,開始了行政區的抽籤。被抽到的區,會在自己區內的市民裡面挑出四名年齡體力都相似的人,他們從自己所在的隊列里走出,站到隊伍的最前列。第一軍團的將官們將他們編入自己的軍團里。第二個被抽中的區也依法選出四人,他們被編入第二軍團。然後是第三軍團和第四軍團。第二輪抽籤時,從第二軍團開始,最後輪到第一軍團。第三輪時從第三軍團開始,第二軍團結束;然後是第四軍團先挑選,第三軍團最後。然後又從頭開始這一程序,使每個軍團的機會都相等。就這樣,抽籤,選人,編入,如此重複,直到所有軍團都達到定員為止。這些是羅馬軍隊的中堅--步兵的編制,每個軍團的步兵人數依戰況需要有所增減,在4200人至4700人之間。羅馬的騎兵只從最富有的第一等級的人里徵用,騎兵的人數是每個軍團300人。所以四個羅馬軍團總人數為一萬八千到兩萬人。

當軍團的組建完成後,沒有被選上的人便可以回家待命了。有時遇到戰況的需要,需增加兵力時,便先從這些待命現役男子起徵用。如果還不夠,才會徵用預備役,他們是46歲到60歲的有產市民。不到萬不得已時,無產者是不會被徵兵的。

廣場上開始了閱兵式。新組建的四個軍團排列整齊地從24名將官面前走過。將官們用挑剔的目光審視着每個士兵。當閱兵式結束時,他們便從中挑出他們認為最稱職的士兵作為全軍的代表。這個士兵走到全軍之前,伸出自己的右手,莊嚴地按照將官的指示宣誓道:我起誓,我將服從指揮,盡忠職守!他的話音剛落,全軍士兵一起喝道:我也起誓!

羅馬法律規定,執政官在羅馬市內是不可以指揮軍隊的,而任何軍隊也不得在羅馬市內攜帶武裝,所以儀式過後,執政官向全軍宣布,明年開春三月十五日,全軍在城外廣場集結,不得遲誤。於是大家各自散去回去準備過年了。執政官接着派出使者,向羅馬的各個同盟國通報羅馬的徵兵情況,並要求他們也徵集總數大約相同的兵力。

公元前263年春,新集結的四個聯合軍團渡過了西西裏海峽,加上去年羅馬留下的西西里守備軍,羅馬兵力達五萬之眾。兩位執政官決定先制服希耶羅,於是命全軍南下,越過龍崗奴斯河侵入敘拉古的領土。在挨特那山麓,羅馬大軍以銳不可當之勢打破了敘拉古的兩座邊境城市。一夜之間,羅馬軍的威名傳遍了挨特那山區,附近城邦聞風而降,其中還有東西西里島重鎮卡塔那,敘拉古失去所有的防護,頓時門戶大開。在海上準備支援敘拉古各沿海城邦據城死守的迦太基艦隊,見勢無可救,竟棄敘拉古而不顧,揚長而去了。

敘拉古。希耶羅陷入了恐慌。他開始懷疑迦太基是否能夠戰得勝羅馬,因為他再次見識了羅馬軍團的勇猛。不過羅馬沒有海軍,他們會不會被迦太基切斷了給養而功敗垂成呢?可迦太基艦隊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放羅馬軍平安渡海了嗎?好象還是羅馬的勝算多一點。希耶羅終於下定了決心,派出使者與羅馬主動媾和,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是無法戰勝羅馬的,既然如此,越早媾和則越能得到比較好的條件。

執政官發利略立刻就批准了希耶羅的媾和請求,並與希耶羅簽定了為期15年的同盟協定。這個和約規定希耶羅無條件釋放所有戰俘,並向羅馬交100塔蘭托的賠償金。作為交換條件,希耶羅保留了他的王位。而羅馬則成功地迴避了兩面作戰的困境。

雖然執政官發利略並沒有在戰場上有輝煌的戰果,但因他果斷迅速地制服了希耶羅,並與他簽定了盟約,使羅馬避免了兩面同時作戰的困境,所以羅馬元老院特地為他舉行了凱旋式。

五 阿格里根坦

執政官發利略的確讓羅馬元老院安心了一陣子,因為羅馬人的戰爭目的已經達成,麥散那順利地成為羅馬同盟的一員。加上麥散那的最大威脅敘拉古的歸順,更使麥散那有了一道屏障,所以應該是羅馬結束戰爭的時候了。元老院甚至將羅馬軍主力撤回了意大利,只留下兩個軍團駐守麥散那越冬。不過,羅馬元老院還是決定第二年繼續向西西里增兵。理由是,根據情報和傳言,好象入冬以來迦太基在北意大利的高盧和利格里亞地區積極地招募傭兵,這些傭兵有可能會被投入西西里島。雖然多疑的元老院無法最終確定迦太基招集傭兵的真正目的,但是有備無患,即使不打仗,也要作好戰爭的準備。

對於迦太基人來說,儘管羅馬人將大部分軍隊撤出了西西里,但是,羅馬軍隊本來就是每年一換,重新招集的,所以很難從羅馬撤軍一事得出羅馬人理所當然對西西里沒有野心的結論。迦太基的將軍們有些不安,因為迦太基人自己不像羅馬人那樣以為國家服兵役為榮,他們只熱中於常年駕駛着貿易船進行海外貿易活動,追求豐厚的利潤。正因為如此,他們也無暇顧及辛苦的兵役。所以從建國初始,迦太基人就將這一重要的職責寄托在傭兵制度上了,頗有點好漢不當兵的勁頭。好在迦太基人在貿易上甚至在農業上都有傲人的成就,國力之強,遠非羅馬所能望其項背,錢是大大的有,不愁雇不到人,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過,常常令迦太基的將軍們頭痛的並不是金錢,而是每當遇到情況再去招募傭兵時,總是有點臨時抱佛腳,遠水解不了近渴。這次也是一樣,自己突然失去了希耶羅的支持,一夜之間就在西西里孤立無援了。匆忙之間既要招募足夠的人數,又要對他們實施一些訓練,時間是不多的,這就是他們為什麼急躁的原因。

就好象要證實迦太基人的擔憂似的,羅馬元老院在冬季再次徵集了四個聯合軍團,約四萬人,準備應付迦太基人可能會募集到的傭兵大軍。

公元前262年三月,在初春的冷風中,當年應徵的羅馬士兵們各自攜帶武器裝備,從四面八方向羅馬城外的預定集合地點開始集中。兩位新當選的執政官也披掛整齊,與自己的將官們一同前往戰神瑪爾斯的神殿去作出征前的祈禱。在神殿內,執政官們舉行了出征祭典,然後走向戰神瑪爾斯的神像,用力搖晃了瑪爾斯的金盾和長矛,象徵着得到了戰神的庇護、勇氣和力量,還有戰神的出征許可。於是他們快馬趕往大軍的集結地。羅馬的財務官已經將羅馬軍旗送往那裡,執政官與全軍將士一道,舉行了屠宰犧牲,血祭軍旗的出征儀式。當一切都準備就緒,羅馬大軍開始南下,目標西西里。

當羅馬大軍四萬餘人出動的消息傳到西西里的時候,迦太基將軍翰尼巴感到自己的擔憂終於被證實,幕僚們也頓時緊張了起來。情況萬分嚴峻,因為迦太基在各地徵集的傭兵還沒有到達西西里。與羅馬每年換一次軍隊最高指揮官(執政官)不同,迦太基的將軍是任命的,他們只專念軍事問題,不大過問國政,也無所謂任期,只要表現出色,便可以長期任職。單從這個角度上講,迦太基應該比羅馬更容易產生優秀的軍官,他們的軍官往往也更有經驗,翰尼巴也不例外。

翰尼巴馬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困境,手下的兵力不及羅馬軍的半數,難以與羅馬軍團正面較量。在權衡利弊後,翰尼巴決定放棄與羅馬軍在東西西里島爭鋒,下令全軍退守西西里重鎮阿格里根坦。

阿格里根坦,早年希臘人所建的殖民城,人口約五萬。雖然阿格里根坦人與敘拉古同是希臘同胞,可是他們與迦太基的關係反到更加密切一點。主要是因為其地理位置處於西西里南岸,與迦太基隔海相望,所以很早就有大量的迦太基商人與阿格里根坦人來往,他們的商客和宗教也早就在阿格里根坦落戶生根了。扼守着西西里島的交通要道的阿格里根坦城離海岸線約四公里,建在一個高地上,城北有高山作屏障,城東城南則建在陡峭的山坡之上,城東城西各有一條大河護衛,兩條河在城南相交之後流入地中海。在這險惡的地勢之上,阿格里根坦還有高大的城牆作掩護,充足的糧草作後盾,更加上靠近海岸,隨時都可以得到援軍的支援,真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

六月,城外的莊稼已經成熟,金黃色的小麥在藍天碧海之間隨風搖起波浪,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出一派寧靜的田園風光。但在這寧靜之中,較量的雙方都已經處於高度的緊張。當羅馬軍出現在原野之上時,他們沒有立即對阿格里根坦城發起圍攻,而是分成無數的小隊,在四周開始搶奪阿格里根坦人的豐收成果了。糧食對於攻守雙方都是太重要了,特別是對於將要據城死守的迦太基軍來說更是如此。迦太基將軍翰尼巴曾試圖偷襲羅馬軍營寨,卻被據營死守的羅馬軍擊退。於是他改變方略,也派出小股部隊與羅馬人竟相搶收。雙方的士兵在發現對方的士兵少於己方時便會毫不留情地發起進攻,就這樣,雙方在緊張的搶收和衝突中度過了收穫季節,也都為此付出許多士兵的性命。

當搶收過後,羅馬軍開始圍困阿格里根坦城。他們在城周圍挖了兩道壕溝,裡面一道是為了對抗城內迦太基軍突圍的,外面一道則是為了防止迦太基援軍的進攻的。在這兩道壕溝之間,建立了多處軍營,相互呼應,將阿格里根坦圍了個水瀉不通。於是羅馬人在城外等着城內早早斷糧自亂,迦太基軍則天天站在城頭眺望大海,盼望救援大軍快快到來解圍,如此雙方僵持了近五個月後,城內存糧漸少。翰尼巴如坐針氈,連連送出信使向迦太基告急求援。

迦太基得知阿格里根坦情況危急後,立即命韓弩馳援阿格里根坦。韓弩正在訓練那些從高盧等地招募的傭兵,這些人生性好勇,喜赤膊衝殺劫掠,卻不知令行禁止。用之血洗城鎮搶劫財物綽綽有餘,但是與羅馬正規軍團交戰則形同烏合之眾,不堪一擊。歷戰的勇將韓弩雖然希望有多一點的時間訓練這些新兵,但是阿格里根坦所缺少的就是時間了,時間就是西西里島的生死命脈。韓弩別無選擇,接到元老院命令後,當即帶領五萬步兵,六千騎兵和六十頭戰象在西西里島的利利俾登陸,隨即馬不停蹄地東進,直達赫拉克里亞。韓弩沒有用自己的這些新兵直接與羅馬圍城軍見陣,而是集中全力一舉攻克羅馬軍的糧站,然後重兵封鎖所有羅馬軍的給養道路,把圍城的羅馬軍再給反包圍了起來,於是羅馬軍立刻陷入了缺糧狀態,兩位執政官無計可施。這下可輪到迦太基人穩坐釣魚臺,靜侯羅馬軍不日之內絕糧自亂了

與羅馬執政官同樣慌亂的還有個希耶羅。他是已經投靠了羅馬的人了,一旦羅馬軍覆滅,迦太基的大軍就會假大勝之威,立即吞沒自己的領土,領內的各城邦也會懾於迦太基之威望風而降。而迦太基人是決不會象羅馬人那樣給自己這麼多的自治權的,所有歸順迦太基的城邦都得向迦太基交付重稅。希耶羅發現自己與羅馬軍是命運與共的了,於是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支援羅馬軍。希耶羅開始籌集糧草,多次與羅馬軍裡應外合,局部突破封鎖,將軍糧一次又一次地送入了重圍之中。希耶羅的努力挽救了幾乎絕望的羅馬軍,雖然他送的糧草並不充足,但卻使羅馬軍不致斷糧。

就這樣,這個雙層包圍圈在小衝突和摩擦中又度過了兩個月。城內的迦太基軍已經斷糧,無法再支撐時日,而羅馬軍也被缺糧、飢餓、和疾病所困擾。韓弩知道時不我待,於是只得寄希望與最後的決戰了。韓弩命全軍在城西布陣挑戰,他將傭兵布在前列,戰象跟隨其後,最後是他手下的精兵,兩翼由努米底亞的騎兵掠陣。韓弩這樣布陣有他的計算,首先用經驗和訓練不足但體力勇氣有餘的蠻族傭兵消磨羅馬軍團的銳氣,當羅馬軍人困馬乏時,將戰象投入,陷羅馬陣線於混亂,然後兩翼鐵騎和自己的精銳給羅馬軍最後的一記重擊。

對於羅馬軍來說,也唯有應戰一個選擇了,這時季節已經進入初冬,在這種缺糧的狀況下是難以在這裡越冬的。羅馬軍於是也布陣應戰。羅馬軍布下的是標準羅馬陣,中間是羅馬軍團,左右是同盟軍團,兩翼為騎兵。每個軍團排成四排戰列,第一戰列是十個中隊(Maniple)的輕裝步兵(Velites),每個中隊120人,這些都是17-25歲之間的年輕人。第二戰列是十個中隊的重裝槍兵(Hastati),年齡在25-30歲之間,第三戰列十個中隊的重裝主力兵(Principes),由30-45歲的人組。這兩列重裝步兵的每個中隊分前後兩個百人隊(Centuria),每個百人隊六十人,寬十人,深六排,中隊之間間隔與中隊的寬度相等。最後一排是十個中隊的後備兵(Triarii),後備兵的百人隊定員只有三十人。

迦太基的傭兵個個身高馬大,如狼似虎,採用希臘式的長槍方陣,象一堵帶刺的銅牆一般朝羅馬軍沉重地壓了過去。羅馬軍一方,年輕力壯的輕裝步兵迅速將手中的輕標槍全部投出,然後從第二和第三戰列的中隊間隙中後退到最後一線,準備下一輪的進攻。當輕裝步兵通過之後,第二戰列的後百人隊側移向前,將中隊之間的間隙封死,然後向敵人投出輕重兩桿投槍,拔劍出鞘,形成密集隊形與敵對抗。頓時,戰場上喊聲震天,投槍四飛,槍劍齊舞。雙方的士兵相繼倒下,漸漸地陣形開始有點混亂,於是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地後退一些,擦乾汗水血跡,整理隊形,調節一下呼吸,轉瞬間再次向對方發起衝擊。多次衝擊之後,雙方的士兵都開始疲勞,每次攻擊之間的間隔也慢慢加長。這時,羅馬軍第三戰列的重裝主力兵開始前進,疲憊不堪的第二戰列利用間隔期的後退,徑自從第三戰列的中隊間隙一直退到了最後。敵軍正要追擊時,羅馬的重裝主力兵已經紛紛將投槍擲了過來,隨後這股新生力量又開始了新的一輪進攻。就這樣,羅馬軍對迦太基的長槍方陣實行了不間斷的車輪戰。

激戰從早上開始直到下午,羅馬軍在付出了相當大的損失後,終於衝破了迦太基傭兵的方陣。沒有陣形的迦太基士兵手持四、五米長的長槍,在羅馬軍的短劍的攻擊下,簡直就如同手無寸鐵。剎時間,兵敗如山倒,迦太基軍蜂擁潰退,羅馬軍則在後緊追不捨,直奔韓弩的中軍衝去。韓弩根本沒有機會放出戰象,敗兵就已經來到陣前,戰象被蜂擁而至的人潮所驚嚇,驚慌四散,反而將韓弩的精兵也沖亂。韓弩見勢無可救,就帶領殘兵向赫拉克里亞逃去。此戰迦太基軍損失半數,戰象幾乎全部被羅馬軍捕獲,所有的輜重物資也都失落敵手。羅馬軍的傷亡也十分慘重,到底損失多少人,史無準確記載,只知羅馬軍在七個月的圍城作戰中共損失約三萬人。

阿格里根坦城內一片恐慌,韓弩的敗退使守城部隊失去了最後的希望,當晚夜深人靜時,翰尼巴命全軍將士每人攜帶塞滿麥杆的籮筐,殺奔羅馬陣營。當部隊到達羅馬營外的壕溝時,士兵們將籮筐丟入溝內將之添平。於是全軍齊聲吶喊,奮死突圍。大戰之後的羅馬軍實在是手腳發軟,疲憊不堪,防線很快就被敵軍突破,眼睜睜看着敵軍突圍而去,無力阻擋。

第二天,羅馬軍進入沒有防守的阿格里根坦,將大半年來的痛苦和憤怒撒向了沒有抵抗能力的居民。他們將全城洗劫一空,屠殺了所有稍做抵抗或表示憤怒的市民,剩餘的2萬5千市民被販賣為奴隸。西西里島全島為此暴行驚慄不已,此後不再將羅馬人視為解放者。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給各位要回國的海龜得忠告
2005: 給各位要回國的海龜得忠告(2)
2004: 話說“摸肩擦背”,“個人空間”與文化
2003: 紐約房價漲不休 買氣仍旺zt
2003: 美調查公司公布2003年美汽車市場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