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美國文化八大特徵
送交者: 柞里子 2006年11月15日15:18:43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美國化”究竟何所指?從小處着眼,可以歸結為飲食起居、服飾好尚的以美國為準;從大處着眼,可以歸結為價值觀念、社會取向的以美國為宗。前者可以說是生活的美國化,後者可以說是思想的美國化。生活和思想都不外乎是文化的一部份或者說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所謂“美國化”,也就不妨概括為文化的美國化。上文談到基督教和英文為美國文化之基礎,而唯其為基礎,是以不得謂之特徵色,因而也就不能視之為美國化的文化。然則,所謂美國化的文化究竟為何?竊以為可以歸納為如下數點。

第一,向錢看。

自從有錢之為物以來,人類社會罕有不向錢看者。即使在標榜以“清”為“高”的傳統的中國社會,也不免有“有錢能使鬼推磨”,“恭喜發財”一類的俗話,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類的不那麼俗的所謂哲言。然而,美國社會的向錢看,要比任何其他社會更加徹底。“The bottom line is money。”是美國人的口頭禪,譯成中文就是“萬事皆空,唯錢是問”的意思,正好同中國俚俗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形成發人深省的對照。美國沒有蔑視或鄙視金錢的處世哲學,因而美國人對於向錢看從來持肯定或積極的態度。美國不曾經歷門閥或貴族的歷史,因而美國人的階級劃分完全以貧富為基準。自殖民時代以來以至於今,但凡背井離鄉移居美國者皆以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為的,即使別有原由,也都是次要的。柞里子既為移居美國的一分子,其為如此這般齷齪之輩自不待言。當然,說“齷齪”,根據的是視銅為臭的哲學。倘若依據美國人的眼光,則無不為膽識過人,英氣十足的豪傑。然而,齷齪抑或豪傑雖不無爭論的餘地,美國人大都具有唯利是圖的氣質或遺傳基因,卻無可置疑。

美國有位號稱“空中飛人”的籃球明星麥可暻塹ぃ趵鎰釉對諭諒撤慕質屑淝蛞略諤由銑鍪郟杉涿喚齜緱頤攔乙卜緱抑泄A僥昵耙患頤攔濤淳湫碸繕米岳悶涿脹葡唐罰塹ど戲ㄔ合蚋貿趟魅∩杴蠣澇吶飪睢J欠喬笨馗嫠講⑽拚矗ü俚腦鶉謂鱸諗卸纖髖飪釷釷欠窈俠懟H綰聞卸鮮欠窈俠恚糠ü僖笄塹は蚍ㄔ禾嶠黃潯ㄋ氨懟G塹さ蹦甑謀ㄋ氨砩纖心曄杖胛邇Ф僂蠣澇ü俚奔磁芯霰桓嬡繚嫠髦顆獬ァ:俠磧敕竇熱灰臼杖耄環遼柘耄綣塹けㄋ氨砩纖心曄杖氬皇俏邇Ф僂潁俏灝俁潁飪釷畋厝換崬蛘劭邸H綣娌皇喬塹ざ悄曄杖脛揮形迨虻男】抵遙飪釷畋厝換崬蟠蛘劭邸H綣艘徊剿擔娌還歉瞿曄杖胛逋蚨У奈廾∽洌ü俚被崛綰未χ茫懇栽嫖蘩砣∧治啥缸硬禱氐目贍苄約摺U獍缸涌梢運得髁降恪5諞唬攔姆剎⒎怯幸歡ㄖ媯強梢允尤說募壑刀杴薄5詼說募壑翟諉攔⒎塹韌鞘誘跚哪芰Χǜ呦隆?

美國有位比爾暩譴模˙ill Gates),因其創辦的微軟公司幾乎壟斷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的生意而暴發為美國的首富,成為美國婦孺皆知的英雄。近來有一種名之曰“萊訥克斯”(LINUX)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漸有市場,這種操作系統就技術上而言,遠較微軟公司的“窗”為勝,但兩者之間更為重要的不同,在於“窗”是蓋茨的搖錢樹,而“萊訥克斯”卻是分文不取,免費提供的。《美國日報》的記者在採訪該操作系統的“發明者”,芬蘭人萊訥斯曂型咦齲↙inus Torvalds)時,(美國新聞媒介皆稱托瓦茲為“萊訥克斯”的“發明者”,其實有欠妥當,因為所謂“萊訥克斯”,基本上是抄襲早已行世多年的“幽尼克斯”(“UNIX”),只不過把硬件對象從中型電腦轉到個人電腦而已。)對於托瓦茲的不以生財為意大惑不解。托瓦茲的回答是:“在芬蘭,人的價值不是以錢的多寡來衡量的”。如果芬蘭同中國一樣,有蔑視錢的傳統,則這回答不無弦外之音;如果芬蘭文化之中並無清高之說,那麼,這回答只不過是就事論事而已。然而,無論這回答何所屬,移民美國為時尚淺的托瓦茲既發此語,勢必對於美國人向錢看之徹底性,也已深有所感焉。

早些年在芝家哥大學商學院就讀時,聽一位教授說千萬別以為牙科醫生問你干哪一行是聊閒天,那其實是在盤算如何向你討價。他說他從來不說是商學院的教授,只說是老師。教授本是老師,所以他並不因此而覺得說了謊而不好意思。但“老師”一詞往往會被理解為“中小學老師”,因為中小學老師的收入不及商學院教授的一半,自稱“老師”而不自稱“教授”,就可以免得牙科醫生漫天要價。當時柞里子初來乍到,於美俗所知甚少,聽了這一席話還以為美國的牙醫或獨具慧眼或多屬奸商。嗣後在美國社會上多混一些年頭,方才明白這種不視成本而視買方錢包之深淺來定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的標價方式,乃是美國大小公司無不遵循的慣例。

美國中學生參加國際科技奧林匹克競賽年復一年名落孫山,引起各有關方面的注意。原因何在?如何改進?雖然眾說紛紛,卻有一點為各方面的共識,即教育經費太少,如果肯多化錢,則學生的水平定會上升。不久前科羅拉多州某中學發生致十三人於死地的槍殺事件,原因何在?如何防止?雖然也是眾說紛紛,但也有一點為各方面的共識,即教育經費太少,如果肯多化錢,學校的安全定會有保障。美國轟炸南斯拉夫首都時擊中中國大使館,造成三人死亡的嚴重事故。美方諉過於中央情報局的地圖過時。地圖為何過時?中央情報局抱怨經費不足,國會在野黨指責執政府濫削預算以致中央情報局經費不足。由此可見,事無巨細,一旦失誤或失敗,美國人一概以為錢的不足為根本原因。以為只要有錢,則一切無不可迎刃而解。這些例子以及上文列舉的以掙錢能力之高低衡量人的價值,以顧客的財力之厚薄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的例子,正好從正反兩個方面把美國人向錢看的徹底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錢為一生中至關重要的概念,美國人早在童稚之年就已接受為理所當然。夏天的時候五六歲的小孩在家門口擺個攤子賣自製冷飲的現象平常稀鬆得如家常便飯。稍長之後,女孩替鄰居看孩子,男童替鄰居剪草,或者無論男女在家裡洗碗、掃地、照看弟妹等等,都不是義務勞動,而是有報酬的生意。高中學生課餘十之八九在快餐店、電影院、超級市場等打臨工,正式加入勞工市場。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積極於掙錢,並非家境困難,而是出於掙錢的強烈欲望。欲望從何而來?來自社會的習俗。左鄰右舍的小孩都如此,為何我獨不然?這就是社會習俗的作用。這種習俗也影響到做父母的態度。美國父母不論貧富,無不慫恿子女掙錢,也無不以子女肯於掙錢、善於掙錢而自豪。這樣的社會習俗和家教無疑也是徹底向錢看的反映。

向錢看的缺點或陰暗面早已被中國歷來不同思想體系批判得體無完膚,無庸復贅。至於向錢看的優點或積極性,則即使在提倡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今天的中國,仍少有人論及。其實,向錢看的優點或積極性並不難於認識,只是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或生財無道,或標榜清高,或兩者兼而有之,遂不願意認識之。向錢看的優點或積極性,一言以弊之,曰“嫌貧愛富”。嫌貧愛富不一定就能致富,但安於貧則一定不能致富。一人安於貧,無可無不可。舉世皆安於貧,也無可無不可。但如果只有中國人安於貧,中國以外的世界都不或大都不安於貧,則實未見其可。美國為世界之首富,似乎無可否認。美國之所以如此這般富,得天獨厚於人希地廣、資源豐富,似乎也無可否認。但竊以為美國人的徹底向錢看,才是美國之所以富甲天下的根本原因。所謂“有志者,事竟成”,此之謂也。

美國文化特徵之二,在於趨炎附勢,趨紅踩黑。

用美國人自己的話來說,叫做“追隨贏家”(“Follow the winner.”)。其他民族未見得就不如此,但在某些民族的文化中,至少在理論上和道德觀點上以趨炎附勢為非,因而但凡要做好人、做大人物者,即使不能平心靜氣安於貧賤,至少要表現為不是趨炎附勢的勢力小人。而一但身為趨炎附勢小人的真相暴露無遺,則立即會淪為被人遺棄的對象。就個人修養而言,這種道德觀似乎無可指責。然而,就整個民族而言,卻未見其妙。比如,某某人在競選時敗北,其擁戴者若不想被人指為趨炎附勢的勢力小人,就只有走繼續決支持這位失敗者的路。於是,競選雖然結束,勝負雙方的鬥爭卻並不因此而休止。無休止的派系之爭或黨派之爭顯然無助於權力的和平移交。美國人既然視“追隨贏家”為理所當然,某人一旦敗北,即如樹倒猢猻散,其支持者各奔前程,競選時的火氣立即消失。轉而投靠獲勝者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無人以為非。比如,布什敗在里根手下之時,布什的競選經理貝克隨即遙身一變而為里根的總統辦公室主任。布什在里根下任當選總統之後,貝克又隨即遙身一變而為布什的外交部長。如此這般趨走於兩位競爭對手之間,里根、布什、貝克本人皆不以為意,外人也未有以馮道目之,竊笑其趨炎附勢者,稱道和羨慕貝克為能人之聲倒是不絕於耳。

不僅捧場的不必不做勢力小人,當頭頭的也同樣可以追隨贏家。不過,美國人對此另有次法。這說法是“倘若打不贏,何妨化己為彼”。(“If you cannot beat them,join them.”)所以當年約翰遜敗在肯尼迪手下,就俯首甘為肯尼迪的副車;布什敗在里根手下,就俯首甘為里根的副車。輸即歸附,也並非美國人獨有的性質。不同之處在於,但凡在以趨炎附勢為非的社會中,輸即歸附者往往會被視為可恥、可笑、可棄之如敝履的庸才,罕有能再起而為領導者。美國卻不然,約翰遜和布什旋即被選為總統即其明證。當頭頭的可以輸即歸附而仍然有前途可言,因而競選活動在美國絕不致演變為你死我活之爭。套用一句中國的俗話,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無論輸贏都以不傷和氣為先。換言之,為其他文化所鄙視的趨炎附勢,在美國卻成為其民主競選的基石。如果說趨炎附勢無論如何不能視為人性的長處,那麼,不妨說美國人善於用短。

美國文化特徵之三,為向前看。

美國人的向前看可以從如下三方面窺見一斑。第一,事無巨細,一概提前計劃。私人生活瑣屑如一年一度的休假,重大如一生兩三回的結婚,無不早早定下日期。大專院校錄取新生不待報名者中學畢業就已發榜,大型企業僱傭人員憑對一年甚至兩三年後的經濟預測而進行。下至公司的生意經,上自政府的國策,也都是在制訂伊始便計劃如何收拾敗局。記得六十年代越南爭戰全面暴發伊始,從《參考消息》上看到美國政府有關部門研究輸了如何了結的報導,心中竊笑,以為美國人膽怯如此,必敗無疑。來美國後方才明白越戰雖的確以美國失敗告終,但預先研究如何收拾敗局卻同膽怯與否無關,而是向前看的一種表現。前不久應公司的要求參加為期一周的“項目管理”訓練,每日上課的開始,講師必在課堂反覆強調“項目管理”的幾條基本原則。其中第一條即為“項目開始之日便須計劃如何收拾敗局”,理由是“開始之日即可能是以失敗告終之日”。

美國政府喜歡鼓吹市場經濟,慣於計劃經濟而不諳於市場經濟者往往以為所謂市場經濟,意味着毫無計劃,一切任憑市場調節。其實不然。美國人所謂的市場經濟僅就宏觀經濟而言,指政府不作全面性的宏觀經濟計劃。但是美國各大企業均針對市場作詳盡的研究,並根據研究的結果而對生產、銷售、和管理作細緻周密的計劃。換言之,美國的微觀經濟完全是建立在計劃之上的。反觀所謂計劃經濟制度下的企業,大都是盲目地接受上面的計劃而自己對於生產、銷售和管理卻一無計劃。換言之,計劃經濟制度下的微觀經濟恰恰是建立在非計劃之上的。在小國寡民的情況下,國家一級的計劃者不難掌握微觀經濟的情況,其計劃或有可能細緻、周密、實用。但凡規模宏大的經濟,則政府放手不管微觀經濟,聽憑企業自己計劃,顯然是更妥當和實用的方法。

向前看的第二個證例,是美國人對於既往之事大多不僅不咎,而且大都健忘。美國歷史原本已經短淺,美國人不背歷史包袱的態度更使得美國好像是初世為國,一切都清白乾淨得無與倫比。以人權和民權為例,美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視奴役為合法的國家,是除南非之外最後一個視種族歧視為合法的國家,也是極少有的幾個憑藉滅絕其他民族而自立的國家。一旦這些事情成為陳跡,美國人立即以鼓吹人權、鼓吹民族獨立的旗手自居,甚至以維護民族和人權的國際警察自居。既不覺得有道歉的必要,也不覺得臉紅。

向前看的第三個證例,在於美國人用錢一律預支。買房子借錢,買汽車借錢,買家具借錢,甚至採購日常用品也是動用信用卡先買後付。在美國的中國人也大都用信用卡,但往往只圖方便,並不真正借貸。美國人卻反是,大都是有多少信用卡在手,一律用到最高借貸額,每月僅付利息而不付本金。

美國文化的特徵之四,為獨裁。

美國人所謂的民主是否為真正的民主選舉姑置勿論,這裡所說的獨裁,不是指政府首腦產生的過程,而是指如下兩點。第一,政府首腦既經產生,其權力往往高於專制體制的元首所擁有的權力,往往是“一言堂”而絕不會是“集體領導”。這首先是因為政府各部門的領導都由總統一手挑選,用不着在黨內黨外尋找勢力平衡。內閣部長人選雖須國會認可,如果國會在總統本黨的控制之下,則認可純粹是個表面形式,如果不是,也基本上是個表面形式。即使遭到國會的否決,換一個總統完全滿意的人選也是易如反掌。此外,許多實際掌權的職位都非內閣成員,因而國會無權過問。比如,總統的顧問、助手、辦公室主任之流的實際權力往往在各部部長之上。無論是須經國會通過的部長還是國會無權過問的非內閣而握實權者,總統都擁有唯一的和絕對的罷免權。因此,總統在政府之內絕無遭人掣肘之患,亦無令不行、禁不止之憂。其次,國會雖然就理論而言可以否決總統的法令,但實際上但凡總統真想實施的法令極少會遭否決。這不僅是因為國會的否決須經參眾兩院以簡單多數通過,而且還因為總統有反否決權,而既經總統反否決之後,國會須有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否決總統的反否決。參眾兩院人數眾多,人心難齊,湊足三分之二多數的可能性甚少。因此,總統基本上也無遭國會掣肘之憂。美國制度號稱行政、司法和立法三權分立,但掌握憲法解釋權和司法的最後判決權的最高法院法官卻不由選舉產生而由總統任命,可見總統其實對司法的影響甚大,只是不干預日常具體工作而已。此外,總統有特赦權,因此,如果總統有意干預司法,並非束手無策。由此可見,美國總統實集行政和司法的大權於一手,雖其任期有限,然在任期之內若不稱之為獨裁,試問將何以名之?

說獨裁為美國文化特點之一,還在於美國企業一概為徹底的獨裁。小企業多為一人所獨有,業主掌握一切大權自不在話下。大企業名義上的業主是股票持有人,但大公司股票大都極為分散,持有股票最多者也往往不足總股票額的百分之一,因而無實際發言權。至於其他小股持有人,股份既少得無足掛齒,又通常是朝三暮四、時時倒賣手上的股票,業主的名份完全形同虛設。因此,美國的大企業實為無業主的企業。既無業主,企業主管實集一切大小權力在手。就理論而言,美國大企業的主管由董事會董事任命,但主管既為董事會主席,而董事又由主管聘請,因而二者的關係實為雞之與旦。自主管以下,從第二把手開始直至最後一位直接向主管匯報工作者,都由主管挑選、任命和罷免,任何他人不得干涉。一般來說,只要企業不連年虧損,主管一旦上任,除非自己另謀高就,均可連任至退休。在正常情況下,主管退休之後由誰接班,也是由主管指定。除主管之外,每一級行政管理人員都掌握升遷、貶斥和解聘下一級人員的絕對權力。由此可見,美國企業的管理不僅是獨裁制,而且是徹底的獨裁制。企業不是政府,但干預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為大多數美國人提供飯碗的,並非美國政府而是美國的企業。因此,美國企業獨裁對國計民生的影響,絕不在政治獨裁體制下政府對國計民生的影響之下。唯一的不同在於企業是多元的,此地不留人,另有留人處。但凡在某獨裁企業下混得不愉快者,皆有到另一獨裁企業中去另謀出路的自由。不過,無論走投何處,其為獨裁體制則無二致。俗話說:“端誰的碗,服誰的管”。美國人可以破口大罵總統,卻不敢對其頂頭上司道子曰。此之謂也。

美國文化特徵之五,為殖民地心態十足。

美國成立時的十三州本是英國殖民地,爾後通過吞併和收購納入美國版圖的其他各州也大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美國獨立的歷史不過二百年有奇,這二百年來不斷有新移民從美國的前宗主國遷徙美國。綜合這些因素來看,美國文化具有十足的殖民地心態並不足為怪,甚至可以視作理所當然,無足掛齒。只是一般中國人往往對此視而不見,故值得特別點明。美國文化殖民地心態最顯而易見的一面,是但凡與高品味有關的觀念,諸如高尚、典雅、雍容、華貴等等,美國人無不取則於歐洲前宗主國。比如,高檔的服飾、家具、轎車和飲食業無不競以歐式風格相標榜。不那麼明顯卻可能更為深入的一面,是美國人對於英國王室的眷念和諂媚。在英國前王妃戴安娜橫死於車禍之時,柞里子曾寫過如下一篇命題曰“童話世界”的短文以譏諷之:

“傳統的中國沒有童話,當然也根本就沒有童話這麼個說法。童話是翻譯文學的先驅從國外引進的,童話這個詞彙也是翻譯文學的先驅創造的。大有諷刺意味的是,翻譯文學的先驅大都自命為反封建的先知先覺,對童話世界之中充滿國王、王后、王子、公主的事實卻視而不見,好像帝王思想只要是進口的,就既民主且共和。

事實當然並非如此。兒童無知,錯把童話當真話。從小看多了童話,長大了不免還做國王、王后、王子、公主的夢,結果把成人世界也搞成童話世界。例如,有那麼一個從來不曾有過貴族的國土。本來是一片淨土,卻偏要播下雜種,搞出個所謂first lady的莫名其妙的角色。大概是因為first lady大多既老且丑,同童話世界中的王后公主的形像大相庭徑,好容易等到一位“徐娘雖老,丰韻猶存”的first lady降世,舉國上下驚喜若狂,趨之若鶩。雖然這first lady不免紅杏出牆,不免“老大嫁做商人婦”,不免同商人前妻所出為爭遺產而打得死去活來,仍然被吹捧為貴婦之典範。

或許因為這人為的first lady畢竟不是真除的貴族,這國土上的人眾對於其前宗主國的王族眷戀尤深。王國的太子大而不婚,王國的小民為國無後嗣而憂,這裡的百姓也無緣無故地分憂。王國的太子終於納妃,王國的新聞媒介為之搖旗吶喊,喝采不迭,這裡的電視報章也歡欣鼓舞,爭先傳播。由於這塊國土財雄勢眾,吹捧不遺餘力,王妃一旦成為王妃,便由名不出陋巷,乳臭未乾的小妞,搖身一變,躍居世界大美人,大聞人兼大善人的榜首。王妃揮霍無度,嘆為皇家閨秀風度之觀止者眾,責為視民脂民膏如糞土者寡。王妃招搖過市,讚美其禮賢下士者眾,議論其沽名釣譽者寡。王妃豢養面首,視為風流者眾,目為下流者寡。如此等等,混淆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現實的世界畢竟不是童話的世界。在現實的世界裡,但凡人間收拾不住的,都有陰間在等着。無論如何享盡榮華富貴,無論轎車如何堅實豪華,無論司機是否高陽酒徒,也無論保鏢是會保自己的命還是主子的命,都擋不住赴黃泉的路。善哉!阿彌陀佛!”

這篇短文也捎帶諷刺中國的一些文化人,這些人只是一味的崇洋媚外,較之美國人的殖民地心態更下一等。

美國文化特徵之六,為地方主義。

本書在《初版前言》中指出,把“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譯為“美利堅合眾國”並從而簡稱為“美國”,以及把美國的地方行政單位“state”譯為“州”,均有欠妥當。如果中文改稱“美國”為“美洲聯邦”,改稱美國的“州”為“邦”,則想必會有助於中國人理解美國的地方主義。簡言之,美國的地方主義可以歸結為以下四點。

其一,各州有立法權。正因為此,美國才會出現各州有各不相同的婚姻法、交通法、稅收法等等在習慣於中央集權的中國人看來難於理解的怪現象。就理論而言,州法不能同聯邦的憲法相衝突。就實際而言,有悖於聯邦憲法的州法並非不存在。不僅並非不存在,而且如果無人申訴並經聯邦最高法院否決,雖有悖於聯邦憲法卻依然有效。由此可見美國地方的立法權絕非瑣屑不足道者。

其二,各州、市、縣以及村鎮的政府一律由當地居民選舉產生,不由任何行政機構或首腦任命,僅對當地居民負責,不隸屬於聯邦政府或任何其他地方政府。比如,聯邦總統不是州長的上級,一州之長不是該州所轄範圍內的任何市長、縣長的上級。其餘依此類推。

其三,各級地方政府均可有獨立的稅收,從而具有相對的財政獨立。

其四,各級地方政府自我招聘武裝警察以維持治內的治安。由各級地方政府招聘的武裝警察僅聽命於其地方政府而不隸屬於任何其他警察系統。

總括這四點,本可以稱之為地方自治。之所以舍“地方自治”而取“地方主義”,是因為美國的這種地方自治遠較中國的自治區式的地方自治為徹底,為免混淆,故予區別。至於美國地方主義的根源,論者多歸之於美國成立前各州本是互不相屬、各自為政的殖民地的事實。

這種說法顯然言而有徵,只是忽略了兩點。其一,美國的地方自治不止於州,而是下至市縣以致於村鎮。州以下的地方行政單位與美國的成立並無瓜葛,因而其所以自治如此,必然存在與美國的成立歷史不相干的原因。

其二,歐洲前美國宗主國無論其為聯邦與否,均有下至村鎮的地方自治傳統。竊以為這種傳統正好能解釋美國下至游鎮的地方自治之來由,也正好是美國地方主義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歐洲地方自治的傳統從何而來?曰從封建而來。這裡所說的“封建”指封土建國的社會制度。這種意義既是“封建”二字在中文的本意,也是英文“feudalism”的唯一定義。自民國以來,“封建”二字一方面被用來翻譯英文的“feudalism”,另一方面卻又被誤用來泛指中國自秦迄清的非封土建國的帝制。以致使大多數中國人產生誤解,或以為歐洲的“feudalism”等同中國自秦迄清的非封建帝制,或根本不明“封建”二字的本意而以為可以在“封建”和“帝制”之間劃等號。

其實,歐洲的“feudalism”大致相當於中國先秦的封土建國的帝制,而完全不同於自秦迄清的非封土建國的帝制。兩種帝制雖然都尊奉皇帝或天子為國家的最高首腦,權力的分配卻完全不同。在封建的帝制下,各級諸侯擁有各自獨立的疆域、各自獨立的武裝、各自獨立的稅收,諸侯的地位一旦確立,其地位是世襲的,皇帝並無權罷免,因而皇權是相對的、有限的,帝國的統治權由皇帝和各級諸侯分享。

反之,在非封建的帝制下,各級諸侯貴族名存實亡,無尺寸之地可據、可守、可資以對抗皇權,皇帝對帝國治下一切領土和人眾均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各級地方政府都是中央朝廷的派出或代理機構,不具備任何自治的權利或義務。不難看出,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西方民主制與中國先秦的封建帝制或歐洲過去的“feudalism”極為相似,唯一的不同,是現代西方民主制下各級行政首腦不再世襲而由選舉產生。

自清末以來以至於今,中國不乏鼓吹西方民主制度之徒,然而大都侈談國家一級的選舉和立法、司法和行政在國家一級的分權,卻罕有論及地方選舉之重要性和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分權之重要性者。其實,除非小國寡民,否則國家一級的恁舉難免不為黨派所操縱、為宗教所脅持、為政客所愚弄、為新聞媒介所欺瞞,只有地方一級的選舉方因地狹、人寡、事簡,方能免此種種流弊,從而能比較真實地反映選民的意向。唯其存在中央和地方的分權,中央政府無權干預地方行政,國家一級選舉中的流弊才不會泛濫成災,殃及全國。

眾所周知,美國不屬於小國寡民,美國的民主制之所以能在美國差強人意,維持多年的相對穩定,正是因為存在地方主義的結果。中國人喜歡把“封建”看成是“民主”的對立面,喜歡把民主之不由中國產生歸咎於漫長的封建社會,其實,地方主義既是西方民主的基礎,而封建又是地方主義的根源,應視“封建”為“民主”的溫床方才符合事實。西方的民主之所以不由中國產生,絕不是因為中國的封建社會漫長,恰恰相反,是因為中國的封建社會早在兩千年以前已經消滅,中國經歷過西方不曾經歷過的漫長的非封建、反封建的中央集權帝制的結果。

美國文化特徵之七,為極端個人主義。

中國人的社會大致以家庭為最小單位,在美國則下至個人無疑。子女長成到能夠立的年齡,即與父母分居。父母年老之後一般不能指望依靠子女照顧。與子女同居者大都須向子女繳納房租水電,如同外人。夫妻反目,大都不會因考慮到年幼子女的利益而不分手。雖在卿卿我我、恩愛無比之際,也大都財產分戶,涇渭分明。呼朋喚友聚餐,大都各付己賬,錙銖必較。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教育,均強調充份表現和充份發揮個人的特性。美國人也談集體合作,公司僱人的時候甚至特別注意應聘者是否能與人合得來。但集體的地位畢竟是次要的,政府和輿論均絕不提倡為家庭、為集體甚至為國家犧牲自我的利益。部隊對士兵的教育不是為國捐軀,死而後已,而是不作無謂的犧牲,保全性命第一。

個人主義致使社會和家庭結構鬆散。比如,在美國一個人遭謀殺或死於意外,多日不被人發現的例子屢見不鮮,因為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極其普遍,同親友斷然失去聯繫者多於過江之鯽。這不能不說是缺點。但個人主義因不講情面之故,也迫使社會關係完全以法律和合同為維繫。這一點卻可視為法治,特別是商業法治的基礎,不能不說有其長處。

最後,也同時是最令人意外的文化特徵,是美國人雖然極端個人主義,卻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

這兩點如何能夠井水不犯河水,乍看之下,似乎費解。細思之,其實不難。唯恐他人侵犯其個人利益,必然唯恐他人破壞保護其個人利益的制度和文化。故雖表現為愛國主義,其動機卻是個人主義的。不過,既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表現,無論其動機為何,都應視愛國主義為美國文化的特色之一。之所以說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強烈,是因為美國人不只是唯恐他人侵犯美國的利益,而且頗有輸出其文化的傾向,大概是認為有更多的國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美國化,美國人的利益就更能保險無虞。美國人捲入朝鮮戰爭、越南爭戰、以及對南斯拉夫的轟炸,都是這種傾向的具體表現和發揮。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心驚肉跳的空中之旅
2005: 略論明心見性
2004: 猶太人的昨天就是華人的明天(1、2)
2004: 相忘於江湖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