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姚笠:種族歧視的迷宮
送交者: 佚名 2007年04月28日15:02:47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種族歧視的迷宮

作者:姚笠


【按: racism毫無疑問是最噁心的價值觀之一,和共產主義拿財富作為第一標準區分好壞一樣,racism也是用外在特徵區分好壞。然而既然一個民族成員普遍有某些共性,對這些可能是負面的共性的承認以及相應對待,就不是歧視,而是誠實的正視。鄙視撒謊成性的人有錯嗎?鄙視撒謊成性的人群有錯嗎?】

一對中國夫婦要租住房,房主一聽是中國人就不租。一個僑胞看中一家店鋪,但是房主拒絕出租。中國移民越多,遇到這種情況的也越多。但是,據傳60年代馬德里的中國移民辦事不用排隊,被客氣地禮讓到最前面。

一個有點名氣的中國歌手留學期間,與歐洲留學生合租住房,他在廚房做菜因熗鍋油煙太大,於是伸出有油的手去開窗,當即,其同租夥伴就指着窗戶上的油點說:“看看,你給弄髒了!”

一位留學生為節約房租,以打掃衛生為條件換得一間住室,不小心拖把的柄“咚”地撞了牆,只聽見女主人在另一間屋裡不滿地評論:“嚯,一個污點!”

一家中國餐館的工人下班回家很晚,樓下的鄰居不斷上來抗議噪聲干擾,因為他每天早上6點就必須要起床。

一個中國人租了一個住房,搞黑電話,鄰居的電話線被竊,電話費天文數字。

一個中國人度假歸來,發現電話費超過百萬,全是打往中國的電話。

中國人住過的房子,待他們離開的時候,白牆變成黑的,地下滿是油膩,那齷齪骯髒,那不堪入目,以至主人竟對我說:“誰要是看見那狀況都恨不能打他們一頓……”

一個中國人和摩洛哥女人隔院相鄰。她們每天樓上樓下大聲喧譁,經常又唱又跳直到凌晨。她去協商,得到的是依然故我。這樣提心弔膽忍耐了幾年,直到她們離去。

我問一個中國人:
你願意和北非人作鄰居嗎?不。
你願意和中國人做鄰居嗎?不。
你有房子願意出租給摩洛哥人嗎?不。

以上現象,用種族歧視來解釋,恐難有說服力。

我的樓上鄰居因為我(友善地)請他們避免半夜三更翻箱倒櫃的噪聲,便把用過的紙巾塞進我的信箱來報復,如果這是種族歧視,那麼就是這家人,因為樓上同族鄰居指責他們不交公用費,就把人家信箱的名簽撕掉,鄰居重貼上他就又撕掉,這樣撕了貼、貼了撕,每日如此將近兩年,這算是同族歧視啦?

一個中國留學生在巴黎負責為房東老太打掃衛生,一次發燒想請假,無情老太未准。但是該生獲博士學位並與所有師生同事建立友情,這是種族歧視還是種族厚待?

所以,許多習慣和道德問題,都是因人而異,統統用種族歧視來解釋,顯然是不恰當的。

但是,用種族習慣不同來解釋,還是蠻貼切的。由此我們發現:種族之間,由於不同文化、不同習慣,不同思維、不同表達方式而產生的差異和衝突,不宜籠而統之地冠以“種族歧視”,不是我們否認有種族歧視的現象,而是因為大多數時候不是種族歧視,有時候可能是歧視,但不是種族歧視。只是種族習慣衝突,或曰種族文化衝突,甚至道德衝突。有許多時候,發生在不同種族之間的歧視與種族並無關係,最能夠說明這一點的就是即使同族之間也會發生同樣的事情,因為那些事情歸根結底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非一個種族與另一個種族之間。

如果種族的定義不僅限於生物種類和血緣,如果也包含人類學的內容,包含該族群形成發展的全部過程,意即其社會文化及道德,那麼,種族習慣的衝突,或曰種族文化的衝突也就只好被稱為種族歧視了。但是這裡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說是歧視,那麼是誰歧視誰?假如每個民族都有權利和自由保持自己的傳統文化,那麼發生衝突就是必然的了?套換“歧視”一詞,歧視也就成了必然,而且還成了正當的了。

回到法國的騷亂。縱火的北非裔青年把自己的犯罪行為歸咎於種族歧視和前途渺茫,而且把種族歧視解釋為前途渺茫的原因。那麼,法國青年裡有沒有感到前途渺茫的?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青年裡有沒有失業的和前途渺茫的?其它發達國家的移民里有沒有失業的和前途渺茫的?每個發展中的或不發達國家裡有沒有失業者和看不到前途的?當然有,而且都有。這,是否都能用種族歧視來解釋呢?

好吧,我們就試着用種族歧視來解釋,說因為種族歧視看不到前途於是就放火。首先,從威脅政府和社會的意義上說,這和恐怖主義是同一個性質。第二,就算是政府承認融入失敗,批評自己的本土國民對外族的“歧視”,作用是什麼?能夠做到讓縱火青年都去上大學當博士當精英嗎?法國青年都上大學嗎?都是博士精英嗎?假如法律保護私有財產,能夠強迫房東把房子出租給他不情願租給的人嗎?假如這些都做不到,而且都有合法理由做不到,那麼“種族歧視”的說服力在哪裡?

由於私有財產受保護,社會財富才得以積累起來而且寓富於民的。北非裔的青年唱道:“為什麼人家生來口袋是滿的,為什麼我生來口袋是空的?”外族移民兩手空空不是法國社會的錯,也不是法國人民的錯。法國曾經殖民非洲,不錯,可以用“種族剝削”來批判,但是,法國殖民結束之後當地同族之間的剝削壓榨,又該怎樣定義呢?就算滅了法國、報復了法國,是否剝削問題就解決了呢?舊的殖民主義是要批判的,新的殖民主義就應該提倡嗎?用剝削反對被剝削,是正當途徑嗎?

中國移民大概普遍較有自知之明,鮮有抱怨為什麼自己窮而移居國人富的——移居國也有窮人,中國人至多是抱怨法律對生財的歪門邪道太苛刻。

因此,移民融入問題不是解決了“種族歧視”就能解決的。假如為了做到不歧視而強迫混居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是各方都不堪忍受的,那麼實際些,適當拉開距離,把互相適應的時間拉長,反倒是十分有益的。一如水火不容,那就水火分開,相安無事一樣。在這樣的意義上,對分開不宜定義為歧視,因為這裡存在的是衝突,不是歧視,衝突是雙方的,假如硬要說是歧視,那也必然是雙方的互相歧視。中國人抱怨外國人歧視,而自己把外國人稱為洋鬼子,這不也是歧視嗎?

一般來說,外族移民處於弱勢,這是必然的,無論資金上還是人口數量上。外族與本族之間存在一個相互認同的問題,主要是外族處於需要入鄉隨俗的地位,因為客居者顯然沒有理由要求本土人民改變文化認同。而要求本土人民無條件接納外族文化習慣和傳統,尤其是社會價值觀差距很大的情況下,那就是不可能的。然而,種種的原因又導致了非要在一起居住,麻煩就此而生。

這個任務太艱巨了,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也漫長得難以想象。遠不是“種族歧視”的問題,假如連“同族歧視”都無力解決,談何解決“種族歧視”?或者說,假如 “種族歧視”是醜惡的、不能容忍的,難道“同族歧視”就是正當和可以容忍的嗎?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當然,一般來說,同種族內的問題解決起來比異種族之間少一道關口,就是沒有不同族的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山姆-羅森維格研究過洛杉磯的黑人青年狀況,他寫道:“一個人,當他自己沒有能力融入某個系統--學校、公司、完成任務、吸引創作等等,於是就表現出對該系統的反對,並把它認作敵人和不公正的障礙,進而把它轉化為破壞的對象。” 他指出,黑人青年在“白人文明面前”有自卑感,這種自卑感以敵意和不滿表現出來。妒嫉轉化為仇恨。這種心理狀態,大概在許多移民中都有表現,而且,很能說明北非族裔的暴力青年們的心理狀態。其實,最好的辦法,是要正視客觀現實,不卑也就無須亢,自己靠自己來證明自我的價值。把一切的過錯都記在“種族歧視” 的帳上,對自我實現並無幫助。不願意被歧視也該做到不歧視別人,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原載:《博訊》,2005-11-22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ubvp/2005/11/200511220352.shtml

———————————————
->[ 右派網 http://www.youpai.org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樂維: 看不懂的“通貨膨脹”
2005: 冰藍123: 給婚姻一條生路
2003: 混子小刀
2003: 我噩夢般的24小時——她在A國睡在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