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國以後,其特工組織摩薩德的特殊使命之一,就是不遺餘力地追殺那些殘害600萬猶太人的前納粹首腦,哪怕他們逃到天涯海角。以色列民族以嚴格的一神教信仰為精神柱石,思維謹嚴,明辨是非。時間的延宕和歷史的塵積,並不能混淆和泯滅他們心中的善惡與恩仇。
阿道夫艾希曼是二戰期間屠殺猶太人的主要策劃人和執行者,戰後遠遁南美洲。1960年,摩薩德特工精英彼得馬爾金潛入阿根廷,一舉生擒隱姓埋名多年的艾希曼,並將其輕微麻醉,化裝後扭送回以色列。1962年,艾希曼經審判被送上絞架,時隔多年後終於血債血償。
我們是否能想象這樣一幕:假如有那麼一天,有人拍攝了一部電影,虛構以色列特工在歷盡千難萬險之後,反而被這個前納粹魔頭的所謂"成熟的魅力和人性"所打動、所折服,身心顫慄,在最後時刻協助其逃逸,並因此導致自己和同伴的覆滅,卻無怨無悔;假如這樣一部喪心病狂地侮辱以色列民族的影片,竟然通過了以色列國家權威部門的審查,得以在院線公開放映,進而贏得巨額票房,並得到其主流媒體、主流輿論的追捧與喝彩--假如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世人皆可認為以色列是一個下賤的、毫無自尊的民族。
不幸的是,影片《色戒》及其在中國大陸放映的情形,幾乎就是如此。
鄭蘋如生於1918年,曾為上海名媛。父親鄭鉞為老同盟會員,國民政府高級官員,母親木村花子為日本大家閨秀,襄助夫君奔走革命,來中國後改名鄭華君。 1939年12月,身為中統特工的鄭蘋如以美色接近汪偽特務首腦丁默村,在謀刺之際事泄。鄭蘋如旋即身藏手槍,只身前往汪偽特工總部76號,再度行刺。不幸被捕後,堅貞不屈,於1940年2月被槍殺。鄭蘋如被捕後,日本人曾以鄭鉞出任汪偽司法部長的條件,交換其女兒性命,被嚴拒。不久鄭鉞抱恨而終。鄭蘋如的哥哥鄭海澄和未婚夫王漢勛均為國民政府空軍飛行員,先後在抗戰中捐軀。鄭蘋如烈士壯志未酬,一縷英魂久久不散--若干年後竟遭到民族敗類們的詆毀和凌辱。
1950年,漢奸家屬張愛玲出於陰暗心理寫作小說《色戒》,以一個在邏輯上完全不成立的故事框架,將鄭蘋如烈士篡改為可恥變節的曖昧女子王佳芝。2007 年,中國叛亂省份台灣籍導演李安將《色戒》搬上銀幕,在張氏小說基礎上變本加厲,用長段色情戲作包裝,前所未有地踐踏中國人的道德底線和民族尊嚴--而中國朝野的主流反響竟如上所述。
這樣下去,中國又該要救亡了。
鄭蘋如烈士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