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新 大 陸 > 帖子
淺說佛的境界
送交者: 佚名 2007年12月21日16:15:31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佛教說頓悟,作何解?明心見性,又講的是什麼法門?
    
  有人說“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弘揚發展了沙門思潮,公開堅決地反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的神權思想。”這種將佛教政治化、世俗化,是對佛教的褻瀆和最大曲解!
    
  佛教表面體現出來的最大的特徵是寬容,寬容在覺者看來不是施捨,而是一種常識,因此佛教不是尋常社會層面的意識,是一種對更宏大宇宙、生命本源的探索或揭示!
    
  佛教超越所謂的“政治、社會、宗教、文化、經濟等等密不可分的人類社會統一體!”而探索更高的生命境界,因此牠不是世俗的倫理、道德可以約束的,相反偏偏是要超越這個束縛,去直接面真如本性!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偈語就是最好的詮釋。佛教不是什麼綱領、什麼制度和奮鬥目標,佛教是智慧,是發現本性。佛是覺悟者的意思,是發現的意思。
    
  佛創立佛教的初衷是因為他突然發現了世人都有凍餓貧窮生老病死等諸般痛苦,於是發大誓願要爲眾生尋找擺脫這些痛苦的法門。因此他的初衷不是要反對什麼,而是要發現什麼!
    
  佛教是講悟的,無法悟,所以就無法懂得寬容,寬容不是講不講的,換句話說,寬容不是好不好,而是那樣一個境界中(所謂佛界)的常識。
    
  如果稍微智慧一點,你就會發現生命的很多痛苦不是社會尖銳矛盾的化解所能解脫的。人有貪慾,富裕能解除
    
  物慾對他的折磨嗎?是生命就有生老病死,和諧的社會能消除宇宙規律的約束嗎?
    
  佛教的探索已經超越了物種、甚至生命界限,這和很多人習慣牽強附會的社會問題真是相差何止萬里!有人習慣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分析佛創立佛教的初衷,說他是爲了麻痹人民、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是非常膚淺荒謬的。
    
  公元前四五百年間在世界各地分別出現了哲學發展的爆炸現象,希臘有柏拉圖、亞力士多德;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這些奠定人類哲學、倫理學基礎的大師幾乎在同一個時代的不同地區冒了出來,這些人中有些是應社會巨變而生,而有些卻是人類精神發展之成熟階段的必然。
    
  不要以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凌駕於精神之上,唯物主義是有其時代局限性的,一些人所受到的偏狹的哲學訓練,使他們的大腦出現先天的擴展缺陷,這不是危言聳聽!
    
  他們說““釋迦牟尼正是出於打造一種有利於穩定社會、鞏固統治的“理論武器”,以達到全面控制各種各樣不同階層的人的思想和精神的目的”。
    
  而實際上佛祖本身就是迦毗羅衛國王子,俗名喬達摩悉達多(淨飯王太子),享盡榮華富貴,如果不是要駕車出門偶爾看見宮牆外的窮苦乞丐,根本不知痛苦爲何物,他不是要鞏固統治,相反,他因為慈悲心大動,從此放棄統治地位而去修苦行,懂得佛教歷史的人一定知道,佛最初是修苦行的,並初有所得,但那種得只是對人生痛苦的體驗和感受,遠不是悟,也就是並沒發現擺脫痛苦的方法;於是佛才拋棄學生弟子,孤身入山,冥思苦想,終於在菩提樹下獲大智慧,於是出山開始爲世人指點迷津。
    
  佛教講“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
    
  第一是“苦諦”,即人生所經歷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
    
  第二是“集諦”,招感這些“苦”的煩惱業因(“集”是“因”的意思);
    
  第三是“滅諦”,即根絕一切欲望,人就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第四是“道諦”,即要達到“涅槃”必須修行,其方法即所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推、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這正是佛從修苦行體驗感悟苦難,到發現擺脫苦難的方法、為人類指點迷津的悟道過程!
    
  在佛的世界中已經沒有了世俗的等級差別,只有智慧的高低,所以他超越王權而存在,這和誰來當世俗的統治者風馬牛不相及!釋迦牟尼不是不讓人們推翻什麼 “世俗”的統治,而是他已經發現擺脫苦難的最終法門是修煉智慧,生命發現了他最高的存在方式以後,一切就永恆了、涅槃了,沒有苦難、也沒有愉悅,那是一種永恆!
    
  所以佛認為人們在世俗的權利鬥爭中角逐是非常愚昧的。
    
  既然佛已經發現了那個無上的生命境界,剩下的就是教人們如何去達到那個“彼岸”,於是就有了八萬四千法門,如今的比丘、比丘尼、俗家修行者日常所做的就是按照佛所提供的法門向彼岸艱難的跋涉!
    
  所以,反不反對世俗的統治者一切要看對生命追求那個目標是否有益而定,在世俗的利益中掙扎已經不是智慧者奮鬥的藩籬!
    
  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麼意思呢?是說覺悟者不是以你曾否做過有違世俗倫理道德的事情為羈絆的,而是大智慧的獲得與否;
  
  同樣殺人放火坑懞枴騙的惡行也不是佛教真正針對的最後不好的東西,而是作為業報存在於佛所揭示的生命輪迴規律之中,那些慈悲、善也不是佛最後的追求,而這些品質卻和對佛--既覺悟的追求密切相關。
  
  一個已經覺悟的人“心”雖已經成佛,而生命卻還需要經過漫長的“積功”、“消業”才可以終成佛果。
  
  上面的這些品質在我們的這個層面上是簡單的善惡,而在更遠的佛的境界中卻只是渺如沙粒的業報的因緣。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居安思危:蘇共亡黨的教訓》成了“烽
2006: 為什麼說安省50號法案是對中醫針灸專業
2005: 耶穌誕生故事
2005: 閒話聖誕節
2004: 移民挽救家庭
2004: 三戰成名令朱德刮目相看的林彪
2003: 我的生死北大
2003: 在公司的沙漠裡跋涉 zt
2002: 中國人的素質 明恩溥(美)
2002: 我就喜歡過窮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