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就聽說過“哪幾種人不宜到美國去”的傳言,其中有一條是“學文科的不要去”。我不幸是學文科的,但當初年輕氣盛,偏偏不信這個邪,要到洋江湖上闖一闖。到了美國後才發現,學文科的要找工作確實不容易,就算找到文員秘書之類的工作,微薄的薪酬只能解決溫飽,連像樣的房子都住不上。我在跳了幾次槽,換了幾份工作之後,終於重回校園,從零開始攻讀護理專業,沒想到這回捧上了美國的“鐵飯碗”。
護理在美國是個永遠不會失業的職業。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隨着人口的老齡化,護士變得奇缺。據美國官方預計,到2020年,美國將需要280萬名全職護士,而那時的在職護士估計只有220萬名。進入21世紀以來,護士是幾個就業增長率最快的職業之一。目前,美國的在職護士平均年齡超過40歲,雖然每年有20多萬人加入到護士行業(其中有約6.6萬名來自海外),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護士短缺的危機。
基於上述情況,護士在美國找工作,可謂是“皇帝女,不愁嫁”。只要你獲得政府認可的護理專業文憑,保證可以在幾天內找到工作。護士的薪酬不算高,大專文憑以上的註冊護士,一般可以拿到四五萬美元的年薪。在大部分社區學院,通常兩年就可以完成護理學大專課程,之後通過職業資格統考,便可獲得註冊護士資格。雖然10多年來,美國各州一直爭取將本科定為最低就業資格,但無奈護士短缺是燃眉之急,無法在就業資格上苛求學歷。護士證書就像駕駛執照,在任何一州考取,他日若遷居別州,只需書面申請和交費就繼續奏效。
不過,要為自己開拓更寬闊的就業前景,高學歷是通行證。要進入管理層,必須有本科文憑,有些臨床專業要求碩士以上的學歷,護理醫師年薪是6萬至9萬美元,護士麻醉師和助產士等年薪在7萬至8萬美元以上。
當護士並非美差。美國的醫療體系與國內的大不一樣,除非是有重病要看急診,一般人頭痛腦熱的都不上醫院,而是在醫院以外的醫生門診室看病。除了有一定規模的教學醫院裡駐有實習醫生外,很少有醫生整天呆在醫院裡。這樣一來,住院部的護士就得獨當一面,只有在需要時才傳呼值班醫生。如果病人病情突然惡化,護士的責任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工時長、節假日休息沒有保障外,精神壓力大、工作強度高是美國護士的職業特徵。近年來,由於醫療費用的不斷上升,各個醫療機構拼命開源節流,給護士“變相減薪”,用儘可能少的護理人員去照管儘可能多的病人。再加上強制加班,醫院以“挖東牆補西牆”的辦法應付護理人員嚴重不足的難題。
目前,美國很多州醫院裡的護士與病人的比例不受法律限制,這樣就出現了有時候一個護士需要負責照顧10多個住院病人的現象。護理人員辛苦勞累自不必說,病人的護理質量也得不到保障。雖然註冊護士手下有中專學歷的職業操作護士幫忙發藥、打針,做一些簡單的治療程序,但護理人員整體短缺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有的現職護士寧可拿低薪去醫生診所工作,因為起碼可以有較穩定的工作量和固定的工作時間。
無論經濟環境如何,人總有生老病死,因此護士作為一個職業,無疑是美國難得的“鐵飯碗”。不過美國是個講究實際的社會,無論幹什麼行當,都絕對不會有“免費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