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國際學生如何解決美國大學及研究生學費 |
送交者: 夜之流星 2010年02月20日23:48:43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看了“如何安慰兒子”及回帖,想起了我當年求學的日子。我是在進入北大念本科時直接申請美國的本科。那時候剛進入九十年代,我父母是普通的教師,每月全家收入換成美元只有幾十塊,別說每年支持二萬美元了,連我考托的報名費都不是一筆小錢。還記得我88年末作為高中生到美國短期交換,把兩家host families給我的gift money和在學校吃午餐的零花錢幾個quarter幾個quarter地省下來攢起來,攢了一百多美元帶回家給父母,讓他們用我的出國名額,加上他們用儲蓄換的一百多美元,在出國人員服務部買了他們這輩子第一台彩色電視機。(那年頭彩電還不普及)。那時我填寫美國大學申請材料中的Financial Aid申請表時,都嫌在父母收入的各欄各行中分別寫零費事,統統在這頁上畫個大零圈完事。
我大一那年申請的美國學校,有幾所給我半獎的,也有象Bryn Mawr College (七姊妹女校之一) 這樣沒獎,但錄取辦公室的主任在打印的錄取信空白處親筆寫上“很遺憾我們不能給國際學生獎學金,但我相信你在美國的任何一所大學都能excel”的,讓我十分感動,也鼓勵了我做出下一年繼續申請的決定。大二那年申請的學校中
本科畢業時,Wellesley多數女孩子嚮往的工作是去華爾街,我雖然也隨大流面試了一次,了解了一下這個行當,但實在不感興趣,尤其懼怕那80多小時一周的工作時間。當時的未婚夫已於早一年放棄了剛考到手的各種stock broker的執照,因為他實在厭惡那種生活方式,同時又想離開紐約來波士頓和我在一起。我們共同的興趣是計算機。所以我決定西去硅谷念計算機研究生。我畢業前在一家MIT教授開的軟件公司找到工作,想先試試我是否真正喜歡這行,同時為自己讀研存一些學費。我工作一年後和未婚夫開車踏上了平生第一次穿越美國大陸之旅,帶着我們很少的家當搬到了斯坦福校園。當時硅谷的電腦業如火如荼,創業潮風起雲湧。斯坦福計算機系的畢業生十分搶手。我遂決定儘早畢業,這樣可以少交學費早掙錢。我用工作一年的儲蓄交了一部分學費,剩下的申請商業貸款。允許貸款給國際學生的銀行很少(不知現在是否不同),我做了很多research後找到一家,他們收國際學生的利息要高一些,但如果你進的學校好,有個公民擔保人就行,哪怕這個擔保人沒什麼財產。我有些同學申請了TA或RA來減免學費,但他們每學期就不能修太多課。所以一般兩年的program,我一年半就畢業工作了,比他們早半年。
後來工作數年後,我和老公想換種生活方式,同時辭職週遊了世界一年,並搬到了LA的海邊。我心血來潮,想一邊繼續旅遊,一邊念個MBA,然後生孩子。就近去了南加大,因為我感興趣的entrepreneur專業他們排名全國前五名。這時我已經“不差錢”,不用愁學費了,但南加大把Navy的Full Fellowship給了我,不但我不用付一分錢學費,連我去古巴,墨西哥做研究項目,去泰國參加APEC的旅費都全包了。這時我已不是國際學生身份,但我想這種Fellowship是不限於公民的,只要你符合他們特定的要求。我聽說Navy的獎學金喜歡給有工程背景的人,我的這個Fellowship的主要donor也是斯坦福畢業的。可能這些都是他們的要求的一部分。念MBA的人喜歡算投資收益比,即畢業後收入和學費比率。我申請MBA時本來就沒工作,沒啥機會成本,而且打算一畢業就在家呆幾年生孩子 (當然我申請表中的Statement沒這麼寫,呵呵),所以很高興不用花錢讀書,不然我的投資收益比就太低了。
所以,即使父母家人都沒錢,在美國要讀好大學,好研究生院,也有各種路子,只要你努力。我喜歡“布衣之才”的回帖:“對自己或是對父母/子女做能力以外的要求,是不可取的態度。要成為人才首先要擺正價值觀,待人做事合乎中道,聰明學識在其次。這也是很多名校選拔學生的原則。”我也會這樣教育我的兒女們。 作者:行萬里路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