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了去年大陸拍攝的電影《高考1977》。這部影片以文革後恢復高考為題材,雖然拍得比較粗糙及概念化,但由於這是承載着一代人集體記憶的話題,看後不免讓人感慨萬千。想當年我雖然未曾上山下鄉,但中學畢業後被分配在自己不喜歡的單位工作,與千千萬萬同齡人一樣,感到前途茫茫。77年恢復高考時,利用每天8小時工作之餘的有限時間,不分晝夜拼命複習,沒有老師輔導、沒有高考教材,全憑一顆紅心兩隻手,硬是在千軍萬馬中擠過獨木橋,現在想起來還是悲喜交加。
77年恢復高考後,除了藝術院校類及體育專業外,考試分為理工科與文科兩大類,報考理工科就不能報考文科。我最喜歡的是數學,報考時自然是理工科,但讀中學時沒有好好學過物理化學,記得那時上的所謂化學,叫做“農基”,即農業基礎課;物理叫“工基”,即工業基礎課。高考時,物理化學雖說是合在一起考的,難度不算大,但對我來說,化學的分子式簡直就是天書,勉強得了六十幾分,結果沒有考上。半年後再考,只能改考文科,一舉中的,成了78屆中的一員。
中國的歷史,從清末廢除科舉後,百餘年來,社會思潮是朝着重科學輕人文的路一直走下來的,學校教育尤其如此。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說法深入人心。學校里最聰敏、最有才華的學生,絕大多數上大學時所選的專業是理工科,選擇文科的簡直就是異數。所以,中國的大學理工科匯集了最優秀的學生,頂尖大學理工科畢業生到國外留學,往往也成為該學校的優秀生。
與中國情況不同的是,理工科對美國高中學生的吸引力大大不如中國學生。在美國,有一個通用名詞“STEM”,這個詞是由“科學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 與數學Mathematics”的第一個字母組成的,這個詞所指的範圍,基本上就是中國的理工科。據六月份的《財富》(Fortune)雜誌報道,2005年有近280萬人拿到高中畢業文憑,其中報名進入大學讀書的有180多萬人。在這180多萬2005級大學生中,只有不到28萬人選讀“STEM”專業,而在2009年畢業時,他們中間最後拿到“STEM”專業學位的不到17萬人,只占2005級學生總數的9.4%,不到2005年高中畢業學生總數的6%。
對於選讀理工科專業的美國學生越來越少這樣一個趨勢,有人歸因於中學教育的失敗,有人歸因於大學課程的枯燥乏味,也有人歸因於學生的懶散與缺乏刻苦精神,但迄今沒有具有說服力的結論。由於學習理工科的學生太少,不但對美國社會的科技創新有深遠影響,而且短期來說,也已經出現這方面人才短缺的情況。據《財富》雜誌統計, 2007年美國人獲得的計算機相關學位,比2004年減少了約27%。目前許多與電腦有關的工作,由於美國國內缺少這方面的人才,不得不由從印度、中國來的人擔任。全美保險公司(Nationwide Insurance)有雇員3萬6千多人,但他們位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公司總部,卻因為無法找到足夠的高端電腦管理人才,不得不到印度去招聘。美國學生中的優秀人才,最喜歡讀的專業是工商管理、法律與醫學。據宇航工業協會(the Aerospace Industries Association)的資料,美國的大學每有一名物理博士畢業,相應的就有50名工商管理碩士及18名律師拿到畢業文憑。
面對如此局面,奧巴馬總統在今年早些時候宣布聯邦政府將投入2億5千萬資金,幫助各級學校招聘數千名數學及科學老師,加強中小學在數學及科學方面的教育力度。此舉是否能夠增強美國學生對理工科的興趣還是未知數,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加強數理化教育對美國社會將是有益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