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多億中國人中,從一百多所正規醫學院校畢業的學生應該不少,在這批醫學院校畢業生中有幾萬到十幾萬名醫學留學生來到美國進修,讀研,或做博士後,在他們當中有約五千人取得了在美國各州的行醫資格。醫生律師和國會議員是美國的主流社會,他們的成功徹底改變了過去在美國的中國人只能以開餐館和洗衣店謀生的舊格局。有一位在美國的大陸醫學院校畢業生Roy改行做了IT行業,在業餘時間做了一個了不起的網站叫:CMG Physician Database。根據這個網站的統計資料,中國大陸醫學院中考取最多美國醫師資格的前五名學校為:北京醫科大學(北大醫學院),上海醫科大學(復旦醫學院),中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醫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交大醫學院)和湘雅醫科大學。前三名都為高校合併前的全國重點醫學院,這些Data也說明了中國醫學院獨立辦校的路子是對的。 在美國行醫的中國醫生大都生活在大都會,排在最前面的五個州為: 加州,紐約州,德州,新澤西州,和馬薩諸塞州。他們從事的醫學專業以以下五個最為熱門: 內科,病理科,麻醉科,家庭科和精神科。
在中國大陸有大量留學生進入美國前,在美國的中國醫生大都為當地的美籍華人,49年前大陸醫學院的畢業生,及台灣和香港醫學院的畢業生。記得我到美國不久,在一次西達賽納醫學中心的心臟科的臨床科研會上發言,總結了我在美國的第一個臨床科研成果,當時會上只有我和另外一個L醫生為中國人。那時我並不認識L醫生,會議結束後,L醫生過來和我打招呼,才知道L醫生是台灣國防大學醫學院畢業的,現在在比佛利山莊開有自己的心臟科私人診所。 後來,在西達賽納醫學中心時間長了,我才了解到有好幾位台灣來的美國醫生,L醫生是比佛利山莊地區的不錯的心臟科醫生,而且他的兒子和兒媳也都是醫生。 這件事對我的觸動不小,但那時是求生存時期,滿腦子的簽證和身份問題,考醫的事只能往後推。。。
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醫學留學生都很窮,出國後最大的壓力是求生存,好在美國的醫學研究事業極其發達,美國各大醫學院和研究所每年有大量的醫學實驗室招聘研究工作人員。於是乎,在國內是臨床醫學骨幹的中國醫學留學生,個個都成了美國醫學實驗室的中流砥柱。從那時起,在許許多多的美國醫學論文中,都會輕易的發現中國醫學留學生的名字。現在想想,這段醫生搞科研的經歷給中國醫生在今後的漫漫美國行醫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醫學實驗室的老闆大都是醫學博士(MD)而非理學博士(PhD)。能開醫學實驗室的醫生都是很有學術造詣的名師,中國醫生在實驗室不光學到了科學思維和科研經驗,還多多少少見識了龐大的美國醫療系統上層建築的運轉機制。名師們的風度,學識,和為人處世也潛移默化地感染着中國醫生,這些寶貴的經歷又成了中國醫生往高處走的動力。
考醫是水到渠成的事,太急了幹不成,太懶了也幹不成。在考試這件事上,語言是個攔路虎。中國醫生在大學裡都是用中文教學的,現在要用英文考試,這難度,閉上眼睛想想都有點後怕。象通讀馬列著作那樣,把30多本美國英文專業書從頭自學一遍。有人吃不了這個苦,那也只能放棄。頭懸梁,錐刺股,通過幾年的全工半讀,才覺得有點信心。一鼓作氣,過五關斬六將,和美國醫學院的學生一起參加考試,從解聘組胚,到生理生化,又到藥理病理,再到內科外科。壓力是巨大的,從心理,體力,家庭,經濟各個方面壓向你,你必須頂住壓力,勇往直前。有人頂不住壓力,只能打退堂鼓了。只有那些頂住壓力,通過考試的中國醫生才有資格進入下一步的挑戰,申請住院醫師,那又是一大難關。成績單,美國導師的推薦信,和面試,哪一樣也不能出問題。有許多人過了考試,但過不了面試,也做不成美國醫生。每年的3月中有一個Match Day,那是金榜提名的日子,那些幸運的中國醫生會發現他們被某某Program錄取了。那是改變命運值得慶賀的美麗時光,可謂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也。。。
但是,進了住院醫Program也不是萬事大吉了,住院醫的淘汰率極高,有25%到50%的住院醫生會被淘汰。聰明的住院醫生都會在這段時間裡夾着尾巴做人,工作上勤勤懇懇,業務上一絲不苟,對周圍人恭恭敬敬,你好我好大家好,熬個3年五載,學得一流的醫學本領。做到畢業,拿到燙着金印的證書才算數。這過程中也有被淘汰想不通的中國醫生,至少有兩位開槍殺死了同事和導師的,一位來自北京,另一位來自上海。。。
只有那些住院醫生畢業,考出專科醫師資格,又做上主治醫生的中國醫生,才算是在美國立住腳的,才有資格在美國這張世界上最大的餡餅上美美地咬上一口。還有那種沒福的,拿到了專科醫師證書,但拼得太猛,積勞成疾,主治醫生做了沒多久就病故了。。。
從考醫到做主治醫需要10到15年,那是一條漫長的征程,在這樣一條崎嶇的道路上,中國醫學院畢業生不怕險阻,勇攀高峰,在美國茁壯成長。。。
(JoshuaC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