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和牛津一游 |
送交者: 志摩 2006年07月18日15:23:21 于 [新 大 陆] 发送悄悄话 |
剑桥和牛津可谓英国最著名的学府。多年来它们在排名榜上如影随形、难分伯仲。它们都是著名的、充满中世纪情调的大学城,甚至学院的数量、到伦敦的距离都差不多,只是一个在城东北,一个在城西北。那么从风光来看,哪所校园更美呢? 今夏我有幸去这两所大学城一游。虽然只是“蜻蜓点水”,但时至今日它们已成为我在英国最美的记忆。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人好像是先知剑桥而后知牛津的。这当然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后人迄今仍在猜测康桥是剑河上的哪座桥。 这位当年只在剑桥游学了一年的诗人也许不会想到,多年后他的这首诗成为中国人最初对剑桥的记忆,而且无形中让这所大学城于书卷气中透出些许浪漫。以至于我的一位同学,从步入剑桥的那一刻就一直在“诗兴大发”,吟咏的反复就是“轻轻的我走了……”。 我们到达剑桥时已近中午,信步走来。穿城而过的剑河波光鳞鳞,泛舟的游人、撑竿的船夫,以及夹岸的哥特式建筑,如同美丽的画卷次第展开。 剑桥多桥,有剑桥、数学桥、叹息桥等等。几乎每座桥都有一段故事。徐志摩在书中曾描绘过剑桥里独具特色的叹息桥,据说是因失恋或成绩不佳的学子从桥上跳下而得名。然而在我看来,这座桥和其他桥并无多少不同,桥距离水面三四米高的样子。周围景色宁静而美丽,叫人无论如何也难以想像,有人会从这里跳水自杀,想来所谓跳河,玩笑的意味更重。 巧的是我们到时还真亲眼目睹了剑桥人的跳水,虽然跳的不是叹息桥。要知虽是八月,但英国的温度却好似北京的中秋。两个小伙子,站在桥上边嘻闹边脱衣,初时我们以为他们闹着玩,但谁料当真脱了衣服,噗通一声跳进水里。一会儿又湿淋淋地爬上岸来。 游剑桥一定要坐船。不过撑竿剑河,通常一个人要十几英磅。但如果人多的话,价格是可以优惠的。管船的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学生,看样子是利用暑期赚点外块。因为时已黄昏,坐船的人不多,而我们又是3个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们获得了每人6磅登船的优惠。 两岸建筑尖尖的屋顶全都被染成金黄,碧绿的树影下有悠游的天鹅。当时只愿那一刻永驻。 一番剑桥游下来,调高了我们的胃口,以致有些同学对牛津有些不以为然。但其实牛津自有牛津的味道。牛津城里最著名的建筑当推ChristChurchCollege。这所学院是牛津最大的一个学院,从1945年至1974年,这里走出了16位英国首相。而如今,这里又因为电影《哈里·波特》的拍摄而吸引了众多游人。我们到时,该学院售票口前已排起了长龙。进到里面发现这里和英国其他的城堡没有什么不同,不过对哈里·波特迷们的意义非同小可,一草一木都有故事。 其实,不管剑桥还是牛津,其观光性质已经胜过了学术氛围。好多学校的校址都成了景点,入门要收两三磅的门票钱,而且一些学校已另建分址授课。我偶尔透过一些学院的窗户向里望去,发现因是老房子,室内的光线有些暗,桌椅、书架也多是旧的,没有什么特异之处。 牛津城里另一个有趣的去处是一家名叫“东方不败”的中餐馆。我等闻名而入却发现所卖的中餐大同小异,都是炒饭、面条一类。所幸老板十分热情,听到乡音总让人心里暖洋洋的,问起为何取这个名字,他却笑而不答,想来这个名字为他们招揽了不少生意。 到了牛津,少不了要淘书。牛津城里有非常好的书店,明亮的天窗,满室的书香。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汇率等原因,英国的书与国内比要贵很多。 傍晚,当我决定往回返时,牛津城里的店铺多已打烊。游人也已散去。夕阳下路边围墙有的已失了砖瓦。野花不经意地攀附在上面。石子路在残阳的映照下光亮亮一片,悠远的钟声阵阵传来,一时间宠辱皆忘、流连不忍离去。 剑桥因为剑河而更加灵秀与生动,但牛津则质朴大气。他们的风情是相似的,但又有不同。我爱剑河上波光鳞鳞的泛舟,也爱牛津石子路上的徜徉。他们的美不只在各式的建筑,而在故事与沧桑。我常想这两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名校,这花墙后曾经生活过怎样的人,演绎过怎样的故事?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5: | 焦国标:朱成虎就是中国的本·拉登 | |
2005: | 朱成虎少将的话真是四海翻腾、五洲震荡 | |
2003: | 《袖底风·绿袖》莲波 | |
2003: | ZT: 床下过了五更天[极度爆笑] ZTXX | |
2002: | 婚姻是快乐的一种形式(zt) | |
2002: | 往事悠悠 -- 我大学里的同班同学们 (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