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中國”發起人馬大任教授來了信 |
送交者: 高伐林 2011年11月25日15:00:40 於 [新 大 陸] 發送悄悄話 |
91歲的老人說:在紐約法拉盛住了26年,認識了不少朋友,創辦了“贈書中國計劃”。多靠朋友們的幫忙,送了21個集裝箱的書刊給中國的大學圖書館。得到美國華人圖書館館員協會的2010年特出服務獎。為方便大兒子就近照顧我們,我和太太決定遷居舊金山,已經在11月間搬到灣區
◆高伐林 感恩節,收到來自91歲老人馬大任教授的信,喜出望外! 去年5月,在我開博第三天,曾發出一篇文章:《人到九旬,可以做出什麼貢獻?》,介紹過旅居紐約的馬老和他的“贈書中國”計劃。 當時,我讀到他所發起並主持的“贈書中國”計劃2009年全年工作總結,不禁大吃一驚,油然更生敬意:那一年,他和他的同伴,竟然在美國徵集圖書,裝滿了9個集裝箱向中國發送。使過去五年(2005~2009)向中國發送的圖書,總數達到了16個集裝箱。 9個集裝箱!16個集裝箱!這意味着上十萬冊圖書,意味着幾千個沉重的紙箱。要知道,馬大任(John T.Ma)教授,當時已經是年屆九旬的耄耋老人!而他與他的80歲、70多歲的夥伴們,仍然與義工們一起,遊說,點數,搬書,打包,裝車…… 這位老人若不在搬書的現場,就肯定在電腦上。他打字飛快,我給他寫e-mail,幾乎每一次,他都在半小時內回信。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前些日子在一位朋友家裡聚餐過舊曆年的時候,他們順便替我祝壽。我就念了一首打油詩給他們聽。他們都笑了。現在也讓你們看看,以供一笑。” 這首《九十歲過年詩》詩曰: 人生九十古來稀,九十正好是虎年。太太叫我少吃肉,醫生叫我少吃甜。 長命百歲固然好,沒有好吃多可憐。我又不必去勞動,我也不必去賺錢, 留着這個好身體,就是要把好菜點。沒有見到閻王前,過了一年算一年。 馬老“留着這個好身體”,並不是“過了一年算一年”,而是年年都在為“贈書中國”而忙碌。
馬大任1920年出生於浙江溫州一個“三百年世澤綿長的書香門第”,抗日戰爭爆發,他投筆從戎,參加抗戰,曾當過空軍“飛虎隊”陳納德隊長的譯電員。1944年畢業後考入重慶新聞學院。畢業後工作兩年,1947年由該學院公費保送赴美留學,十年間先後獲威斯康辛大學新聞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從新聞業轉到了圖書館這一行。他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布道研究圖書館任副館長、康乃爾大學等大學圖書館負責中日文圖書,1965年任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東亞圖書館館長,1976年應聘出任荷蘭萊登大學漢學院圖書館館長,1985年在荷蘭退休後,又受邀擔任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東方部中國和中文負責人,直至1992年第二次退休。他還擔任過台灣大學、淡江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南京東南大學訪問教授、歐洲漢學圖書館協會會長,著有《美國圖書館的東亞藏書》,《美國華人經濟現況》及《西歐的中文圖書館調查報告》等。 大半輩子與圖書打交道的馬大任,感受到正在走向現代化的中國,缺書是一個大障礙。 1978年馬大任第一次回國時,就特地拜訪了北京大學圖書館負責西書採購的副館長梁思莊。梁思莊是梁啓超的女兒,也是馬大任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系的學長。梁思莊的一句話讓他沉思良久:“北大已經十年沒有買一本西文書。現在可以買西文書了,但是全館沒有一個人知道選購西書的方法。”北大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名校啊,尚且如此,其他大學圖書館缺乏西方圖書資料的窘況,可想而知! 怎麼辦?在紐約坐擁書城的馬大任,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身邊認識和不認識的眾多學者。在美國,私人藏書流失很快,許多很有價值的資料隨着學人退休、搬家或去世而不得不丟棄。而學者們若沒有子女繼承父業,也往往擔心藏書可能散失——就算這裡的圖書館可能篩選接受一部分,數量也很有限;能為自己的書找到知音繼承“遺產”,讓其物盡其用,無疑是他們一大心願;要知道,許多學者的藏書和檔案,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啊。 馬大任算了一筆帳:美國每位華裔教授或學者,家中藏書至少3千冊,而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華裔教授、研究員、高級科技人士約有10萬人,總計藏書量:3億冊。 不僅如此,美國各大學圖書館,每年淘汰下來的重複本和舊版書數量也很驚人;美國有些出版社也願意將過剩的存書捐給教育機構,這些都是免費的外文書源。如果能夠被充分開發,那將是無窮無盡的資源。 俗話說“千里送鵝毛”,而馬大任決定發起“贈書中國”計劃:萬里送圖書。 那邊巴望能有免費書源,如大旱之望雲霓;這邊期盼書能有出路,如洪流要尋河道;豈不是兩全其美?話雖這麼說,再好的事,也得要投入人力物力,要供需兩相接通,中間的工作量卻是相當大的,一個人絕對不夠,要有一批熱心人。 和馬大任共同啟動這個計劃的,還有保延昭、禢福煇、古兆中、水秉和、楊塤等人;以後又加入李寶珩、胡千里、瞿遠根、洪偉塾、宋安華、楊正民、郝傳東等人,成立了工作小組。
2006年8月,五位“贈書中國計劃”創辦人(自左到右):楊塤、保延昭、馬大任、李寶珩、禢福煇合影。(馬大任提供)
他們的辛苦,從馬大任2005年在新澤西書友會上朗誦的表明心跡的打油詩可見一斑:“青春已經八十五,應該在家享清福。……大概生來勞碌命,不做事情不舒服。今年又正是雞年,不能聞雞不起舞。所以決定去找書,把書討來送大陸。可能收到不會多,但是也不無小補。討書有些像討飯,求爺拜奶還枵腹。常常碰壁傷腦筋,還為搬書勞筋骨……” 我們全家三口正是在那次會議上認識馬老的,從那以後,我們全家就毫無保留地信任他,尊敬他、願意為“贈書計劃”奔走呼號。
儘管有了互聯網,有了多媒體,作為知識載體、精神結晶的書,仍然不可取代,仍然珍貴。而從這已經運回中國大陸的幾十萬冊圖書,我們分明看到了更珍貴的一群老人的拳拳之心。 感恩節這次馬老來信,是從加州發來的。上個月,南京大學圖書館專家陳遠煥臨別美國時曾給我電話,告知他剛在紐約看望過馬老,馬老將在年底遷往加州,住到兒子附近。我還想着,在他喬遷之前去看望他,並將他借給我的厚厚的《中國近代史論文集》完璧歸趙。接到這封信才知道,來不及了,他和夫人已經去加州了! 中英文的信不是單寫給我的,而是給所有關心他的朋友的一個報告。但前面用英文這麼寫道: Dear Falin and XX, How are you? Please open the attachment to see my thanksgiving greetings to you. Best to you both. John T. Ma 雖然簡短,卻讓我感到十分溫暖。 他的這封長信,題為《感恩節感言》,信中說: 藍的天,白的雲,綠的山,銀色的水。近處是灣區一個半島,遠處是舊金山的市區。這是我坐在陽台里看到的景色。 早上太陽上山的時候,白雲變為紅雲。晚上紅日下山的時候,晚霞是多彩的。 對街是鳥類禁獵區。數百各種無憂無虜的鳥兒每天在那裡休息,游水,打魚,聚會,飛揚。有時候一隻孤雁會飛過街在陽台前飛舞,翻個身又飛回禁獵區。禁區裡有一座觀鳥台。 我不知道現在我是在度假或是養老。孝順的兒女替我們找到這樣好的公寓,使我們安享晚年,我們真感激不盡。 今年是一個新生活的開始。在紐約法拉盛住了26年,認識了不少朋友,創辦了“贈書中國計劃”。多靠朋友們的幫忙,送了21個集裝箱的書刊給中國的大學圖書館。得到美國華人圖書館館員協會的2010年特出服務獎。 因為方便大兒子就近照顧我們,我和太太決定遷居舊金山。已經在11月間搬到灣區的Alameda。這是一個清潔、安靜的新市區。我們的新居在舊金山灣的東岸邊,離Alameda市中心很近,我們可以走到那裡。那裡有好幾個飯館,雜貨店,銀行,和郵局。日常用品在這裡都可以買到。 ………… 以前我們一家人(他們兩老、三個子女及孫輩——老高注)住在歐美兩洲的五個地方,全家團聚很困難。現在我們大部分的人在西岸,在舊金山團聚就比較方便。 馬老告訴我們:“我們非常慶幸我們平安的生活,也珍惜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會繼續收集書刊送給中國大陸的大學圖書館,讓大陸大學的師生們能夠看到許多西方先進國家的書刊,增加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 馬老在信中最後寫道: 這是一個美麗的世界,這世界上的人民是善良的。在這感恩佳節,我們想念家人和朋友,也想念世界上許多不幸的人們。我們希望新年會給世界帶來和平和蘩榮,讓全世界的人民都有一個安定,幸福的生活。 祝你和你全家人都感恩節快樂!萬事如意! 收讀這封令人感動的信,我和妻子立即回信,祝賀馬老和師母節日快樂,安度晚年。青年、中年所做的貢獻姑且不論,他從84歲起到現在的七年間,率領同伴,為中國送去了21個集裝箱的圖書。體力上的勞累自不待言,這付出多少心血啊!實在是該好好歇歇,享一享天倫之樂了! 相關圖文: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了解美國“貧困人口” 美國人到底有多 | |
2010: | 美國的急診真是慢診啊! | |
2009: | 上帝與自由:感恩的原因 | |
2009: | 李開復:大一時美國打工驚魂遭遇 | |
2008: | 奧巴馬提名的財政部長Geithner是“救助 | |
2008: | 律法的故事:富人交多高比例的稅才公平 | |